曾经让大学生想“高速退学”的《高等数学》,得了个特等奖
读大学之前,我一直以为数学就是知识的天花板。
画不好辅助线,玩不转函数,有时候甚至感觉,那些应用题的难度,更像是在考验我的语文阅读理解水平。
拉胯的数学水平,让我在考试时认真作答的选择题,正确率都不如直接蒙的高。
到了后来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数学老师常对大家说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在我身上还有下半句,叫作“剩下一百四十分靠运气”。
就这么个数学水平,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考上大学的,但是到了大学之后,我学数学的兴趣确实提高了。
因为在高中的时候,数学考试的分差一拉就是几十分,和学霸婉如天堑的差距,是在是让人提不起劲来。
而大学就不一样了,因为大伙全“炸”了。
一本《高等数学》,瞬间就把数学学霸和学渣直接拉回了同一水平线。
从小学到高中,学数学的难度都是递进的,所以在每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的时候,成绩好的同学依然能保持比较大的优势。
但是高数,它和大学里物理类、化学类课程一样,与高中知识不能说没有关联,但也真是毫无衔接。
那感觉,仿佛就像是在看无字天书一样。
而且,大学的课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的密度特别大,同样厚度的一本书,在高中能学三年,但大学里只有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
所以结果就是严谨有余,但表达不足。
这不能说是坏事,因为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简练严密有逻辑的教材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帮助。
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只能通过老师的讲授来“强行理解”。
不过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大学里的老师,一节课讲半本书都是有可能的,而且一般情况下,高数还是公共课,两三百号人在一起上。
所以在没法照顾到每一个同学,更看不清大伙疑惑的表情时,高数老师总是会越讲越忘我,并沉浸在“我讲得真好,大家都听懂了”的幻觉中。
结果就是除了让你越听越迷茫之外,还给他增加期末阅卷的工作量。
这不是夸张,因为阅卷的时候,他大概率会需要用二元一次方程这种七年级的数学知识,为卷面分达不到60分的同学推导平时成绩…
然而这还不算完。
即便你通过了高数的考验,后面还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空间解析几何…
而且这还是皮毛,因为对于数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更是还有高等代数、数学分析、几何学、抽象代数、复变函数、数学模型、数论基础、拓扑学…
怎么样,是不是瞬间就感觉拿到手的高数课本不香了?
可正是这一套让大学生头疼脑热的教材,最近得奖啦!
这几天,在全国教材建设奖中,同济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第七版,获得了“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
这不容易,因为高等教育类的只有四项。
其实《高等数学》获奖也不是第一次了,樊映川教授编写的《高等数学讲义》第二版,就曾在1982年和1988年获得过优秀教材奖。
而从第一版到第七版都参与了编写的邱伯驺教授,更是把高数教材的编写当成了事业在做。
学过这一版的人应该都知道,这套教材写的是真的好。
不过很多人也会有个疑问,就是我们为什么非得学高数,学了高数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
对于“实用主义”的人来说,高等数学在将来的工作上大概率是用不到的,跟英语差不多。
但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算的话,那数学其实学到小学三年级也就差不多了…
其实对于理工类的同学来说,无论当初学高数是糊弄的还是认真学的,到了专业课后才会知道,原来高数真的太重要了。
因为几乎每一门专业课的知识点,都是以高数为基础的。
换句话说,就是你在一项课题的研究中,高数除了充当了工具致癌,还能通过高数的知识分清哪些解可以求,哪些解求不了,让可能会很繁杂的过程更加简明。
而且,即便是将来用不到高数的话,它对大学生的思维锻炼也是难以比拟的。
因为在学好了高数后,虽然你可能自己也说不上来究竟学会了什么,但是如果再去反推高中难懂的公式和原理,就会发现容易多了。
这就是逻辑思维的锻炼,基于高数,但不限于高数。
如果说高中数学的难点在于知识点多,那么高等数学的难点可能就在于理解强度大。
这是种什么感觉呢…
就是学得浑浑噩噩、不明觉厉,但学完后却能发现自己的思维水平和思考深度,比过去有了太大的提高。
举个直观的例子,就是很多大一的新生可能都会有一个感觉:如果现在再回去高考,我能考上清华。
为什么会有这个感觉?因为学习的能力,尤其是自学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显著提高了。
所以,别被高数吓到了,它所带给你的“磨难”,都是你精进自我的基石。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