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一
▲张千一(右二)在傈僳族采风时与当地艺人合影
▲张千一作品
▲张千一作品
▲张千一(左一)在西藏采风时留影
张千一(口述) 本报记者 张丽(采访整理)
■编者按:
日前,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曲家张千一出版了他的首部文集《散落的记忆》。在书中,他写道,每当看到国旗听到国歌,内心总是如潮澎湃,充满着无比的自豪感。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成为一名作曲家,用音符来表达对党、对人民的爱。而在张千一几十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确实如他所言,创作出了一首首充满爱党爱国情怀的作品,用音符谱写着党和祖国的赞歌。本期“纪事”邀请张千一讲述他心系党和祖国、扎根人民投身音乐创作的故事。
一
我的音乐成长,是与党和国家、人民军队的长期培养密不可分的。我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样一个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作曲家。从中学毕业后进入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进入实践的工作岗位上;再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又回到部队创作实践;经过多年创作实践,又到上海音乐学院就读研究生,毕业后再次回到部队投入创作实践。几十年来循环在这样一个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党和国家、人民军队对我的培养,让我从最初的感性思维创作,到逐渐开阔视野,能够运用理性思维或把理性和感性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实现飞跃。
还记得我在上海音乐学院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硕博论坛,希望研究生们都能够走上讲坛讲课,讲述自己创作的一些思考。我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讲的是《我的歌》,从创作者的角度去思考歌曲创作。在论坛上讲过一次后很受欢迎,后来又到许多地方进行同题演讲,受到了很多师生的肯定。记得2004年,我和其他研究生一起到武汉音乐学院去讲《我的歌》,好几百人的会场中,过道上都坐满了人。很多人都对我说,虽然是歌曲创作讲座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实曾经有很多老艺术家都写过关于歌曲创作的书,但近几十年则非常少。我原来从事交响乐创作,后来在实践中创作声乐作品,又在学校被激发用理论思维来总结它。这是我从单纯的音乐创作逐步转化为结合音乐创作进行理论思考的一个开始。包括后来我对歌剧创作的一些理论思考,比如结合混合唱法歌曲的歌剧样式如何来创作,《兰花花》怎样与世界接轨等问题,得出要坚持以音乐为主导、音乐承载戏剧这样一个歌剧美学理论。
我始终对党和国家、人民军队充满热爱与感激,并把这种情感投射于我的音乐作品中。当你有一个深沉的家国情怀,有了巨大的情感力量,就需要从多个维度波浪式地向一个单纯的目标推进,把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的东西传递至人民的心灵,让人们以美好的心态,积极地有力量地面向未来。于是我创作了《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光荣梦想》《征途》等作品。
二
我的音乐成长,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并始终与时代同步伐,走在了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因此,我创作的所有作品都和伟大的时代紧密相关。
我的第一部交响音画《北方森林》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创作的,是我深入大小兴安岭,走访鄂伦春、达斡尔等多个少数民族地区采风,最终用7个多月时间创作出来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让不满22岁的我在全国首届交响乐作品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种肯定与激励,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作曲这一职业的信念,并坚定地在音乐创作这条道路上走到今天。如果说,像《北方森林》这样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是我在用最年轻的最朴实的眼光看我们祖国的美丽山河,是纯自然的,那么,近年来我所创作的比如交响乐《我的祖国》,则用《光荣与梦想》《东方诗韵》《雪域抒怀》《春到边寨》《丝路音画》《大地之歌》《我的祖国》七个乐章、一个宏大叙事结构,把中国东西南北的许多地区许多民族所发生的巨变都写了进去。
歌曲创作也是这样的。像《青藏高原》等早期的这些作品,我写的是纯自然的雪域高原,到后来创作的《一个都不能少》,则侧重写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的音乐创作始终与时代同步同路。
所以,我非常感谢自己所身处的伟大时代。如果没有这样的时代,我的这些创作,包括刚刚出版的我的第一部文集《散落的记忆》中的记忆,都是不存在的。
三
我创作的大部分音乐作品都与主旋律有关。我喜欢创作这种具有博大情怀的、有历史感的大爱题材作品。因为它有一种民族的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具体人的情感和爱的层面上。比如我创作《孔繁森》的主题歌《走进西藏》时,歌词全文中都没有出现“孔繁森”三个字,因为我不仅想要表现孔繁森,更想要表现他所代表的那种人类普遍的高尚情怀。所以我想要站在人类的高度上去赞颂他,才更有说服力。我用走进西藏、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来表达这种情怀,因为当你走进西藏,会发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脆弱。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也许会找到自己的理想,找到心灵的天堂。包括后来的《惊涛》《红十字方队》等都是从心灵的层面去描写的。
这样创作的主旋律作品,不仅可以做得很好,更要体现出音乐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想要创作更高层面的作品,是要融入了自我的修养、精神上的追求和哲学观以及对更高境界的认识,这里面就包含了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爱与责任。每当一部作品创作或制作完成,我总是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释放。每每经历一次从创作时的苦与累,到作品完成传播时倍感兴奋的过程,我都真切感受到,我所从事的这一职业与事业是非常神圣、非常伟大的。
音乐创作是我一生所选择的职业与事业。至今,我都满怀创作激情与动力。我与屈塬先生合作的大型交响诗篇《长城》将在国家大剧院奏响;歌剧《青春之歌》历时三年也将于今年12月份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我在一首歌中曾写道,“只要是心向往的地方,就一定不会走错路。”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心之所向,就是创作出人民喜欢的并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才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0月15日 第 05 版)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