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秦金月)9月20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传播:影视制作与时代表达”平行论坛在京举办。导演、编剧、出品人郑晓龙出席并演讲,他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创作具有中国品质、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影视精品。
导演、编剧、出品人郑晓龙发表演讲(主办方供图)
袁隆平一个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让《功勋》更加真实
在主题演讲中,郑晓龙谈到,过去的30年,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影视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的挑战。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扩大国际影响力,更要思考如何通过影视作品展现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影视作品的核心在于故事,要创作具有中国品格、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影视精品必须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性的故事。
郑晓龙强调,中国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中国的故事,更是塑造中国形象,贴近中国社会现实与时代,传递中国价值观的故事。
他说,文艺理论当中有一句经常说的话:形象大于思维。指的就是塑造好形象,人物形象立住了,后人自然就能从中体会出各种各样的思维,如果形象做得不好,不能让人代入和信任或者是没有独特性,就不可能长时间的活在人们心中。
郑晓龙以《红楼梦》为例,这部伟大的著作被誉为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曹雪芹并不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郑晓龙说,“但是他客观真实地塑造了《红楼梦》里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作品就能成为经典,成为大浪淘沙后被留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品。”
2021年9月,电视剧《功勋》播出,引发巨大反响和热烈讨论。作为这部电视剧的总导演,郑晓龙在创作《功勋》的时候,要求“所有主创人员去看大量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去功勋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走访,必须找到每个功勋人物的职业特点、性格特征,和所处时代不同,努力抓住每个功勋人物的精神内核,着重塑造好人物。”
其中,郑晓龙要求编剧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采访到功勋本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采访过效果就不一样。”他以采访袁隆平为例,“编剧去采访袁老,不仅近距离观察了袁老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更获得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
原来,袁隆平因常年在稻田工作患了严重的皮肤病,奇痒难熬,经常要用热水烫皮肤才能解痒,这个真实的细节被用到作品中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令很多观众看了非常心疼,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郑晓龙还介绍:“创作屠呦呦这个单元时,编剧团队广泛接触屠老身边的人后发现,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不喜欢热闹,关注点基本全在工作上,最大的爱好就是做实验,这种专注成为塑造屠呦呦人物形象的独特标记。”
郑晓龙总结说:“无论在《功勋》的创作还是在拍摄当中,我们始终约定把英模人物还原成普通人来拍,忠于他们生而为人的情感,也忠于时代真实的逻辑,惟有如此才能拍出老百姓爱看的作品。”
通过这些真实生动的形象,观众得以读懂英模人物的中国品格,读懂英模人物的崇高精神和时代价值。
作品总是“差口气”,就是因为“内功不足”
文艺作品要贴近中国社会、现实与时代,影视作品的中国气派体现在对于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和表现上。“一个好的中国故事,既要有深厚的历史感,也要契合当下的社会现实,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郑晓龙说。
“文艺要与时代同频,要抓住时代的脉搏,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道路大家都懂,但是做到确实不容易。”郑晓龙表示,“我从业几十年了,深刻感受到真正的好作品都是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而那些能够被一代又一代人记住的作品,往往也是关注社会现实,能够很好地反映时代和记录时代的作品。”
例如,当年创作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红高粱》《幸福到万家》等等,无不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今年年初《南来北往》之所以能够热播,也因其巧妙地将中国铁路人的故事作为切入点,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的变迁,彰显时代精神。郑晓龙认为这些作品的成功,体现了“影视创作要深知时代做好三贴近,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广大人民群众喜怒哀乐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实中提取素材。”
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郑晓龙一直要求创作人员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要提高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性的观察力和认知力,要不断提高讲故事的技巧和制作水平,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这是“练内功”。“很多导演的作品完成度不错,但就是‘差口气’,总也拍不出上上作品,就是因为‘内功不足’。”
《甄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