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在北京》剧照
本报记者于帆
“高高的宫城墙隔开了浩浩天地,华美的廊檐柱遮住了朗朗乾坤。苍茫茫白雪飘洗去世间万般尘,扑簌簌好清莹拂来还满落此身。”新创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中优美而朗朗上口的唱词,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日前,由北京市曲剧团创作推出的《林则徐在北京》亮相北京天桥剧场。细心的观众发现,这样一部新编历史剧的演员、制作团队,几乎全是“80后”的年轻人。在全国戏曲院团面临传承发展困境的当下,曲剧团这些年轻人做了怎样的努力呢?
创新发展:年轻主创,多维呈现
说起北京曲剧,很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对这一剧种并不十分熟悉,但经典的北京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带着浓郁京腔京味的《探清水河》等都深受老北京人青睐。北京曲剧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作为一个历史不足百年的新兴剧种,北京曲剧在剧目生产、艺术质量和社会影响上始终探索着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北京市曲剧团在原创剧目上下功夫,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在推出《黄叶红楼》《太平年》等代表性剧目的同时,也将青年演员推向剧目创作、表演的第一线。北京市曲剧团书记潘向东告诉记者,剧目能否创新关系到剧团的生存,而接班人的培养则关系到剧种的生存。培养接班人最重要的途径是为他们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
近期与观众见面的曲剧《太平年》,从主演到群演都是北京市曲剧团的年轻人;这一次,《林则徐在北京》更是导演、编剧、作曲、舞美、表演的重任全部落在年轻人肩上。
潘向东告诉记者:“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青年艺术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对于隶属于北京演艺集团的曲剧团来说,对年轻人的培养离不开集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创新实践。”北京演艺集团一方面制定并实施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提高后备青年人才整体水平;一方面积极引进优秀艺术人才,充实到所属院团演员、导演、编剧等岗位。
“全部起用本团的主创团队来编排剧目,这在近年来的北京曲剧剧目创作中是第一次。”2009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专业的席凯在执导《林则徐在北京》时既兴奋又有压力。
讲好故事:出之贵实,用之贵虚
过去,观众印象深刻的林则徐形象,多来自于郑君里导演、赵丹主演的电影《林则徐》,以及谢晋导演、鲍国安主演的《鸦片战争》。北京市记协常务副主席郝中实认为,《林则徐在北京》在创作中“巧妙地摒弃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只聚焦林则徐在北京面圣受命的短暂时光,将所有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以及病入膏肓的社会百态、京城官场的腐败沉沦,悉数融于其中,令故事容量更大”。
实际上,据史料记载,在北京时,道光皇帝曾多次召见林则徐,但他们的谈话内容并没有相关资料明确记录。编剧张帆在真实史料的基础上,参考民间故事,结合林则徐禁烟的史实,为观众补充了这段故事。戏剧评论家王安葵认为,历史剧的创作可以在史料基础上大胆虚构,这也贴合了古代戏剧家王骥德所讲的戏剧之道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