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俗  
铜镜说,中国大宁
2020-04-07 13:30:30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中国大宁”铜镜铭文局部。无独有偶,广西的一面东汉铜镜上也曾写出“中国大宁”。

明月掌上寒,团团复皎皎。镜子是个神奇的东西。人揽镜自照,可看着镜中老翁,又忆起旧朱颜来,生出年华流逝的感叹;扣下镜面不再去看,它却用背面示以四方、天下,替远人诉说“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此中尽是时空的羁绊。

四千年前齐家文化的铜镜背面便饰有七角星纹,大概圣人观象制器,以圆镜“光象日月”,早有深意。“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古往今来,芸芸众生都以镜借日月光自照,个体与众生、自我与天下的诸多节点,便因此联结在了一起。

一件古代日用器仅有使用功能吗?汉代铜镜的回答方式极其巧妙。

镜子原本的作用是照形。借助光的反射,平滑的镜面能映照使用者的形貌,达到自我观看的目的,因此被视为古代铜镜的正面。而在镜子的背面,除了辅助照形的结构外,通常饰有浮雕图像。这些图像便成为人们日常观看的另一种对象。

西汉时,中国人沿用已久的铜镜发生形式上的嬗变,装饰纹样别开境界,文字也不时被措置其间。铭文与纹饰一同制作,构成了图像的整体。它们如同器物诉说的话语,使我们听到了铜镜被赋予的复杂意义。

认识铜镜,在翻转之间。今人更多留心镜背。

湖南长沙自战国以来即富产佳镜。1951年秋至1952年春,长沙北郊的考古工作并不起眼,发掘中获得的一面鎏金铜镜却登上历史的前台。铜镜出自西汉后期一座规格居墓群上等的墓葬,主人应生活于长沙国或新莽时的填蛮郡,姓名不详。今天看来,在数量巨丰的汉镜中,这面镜子制作精良,但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图像模板,内容和风格本不足以称奇。其之所以赢得世人瞩目,缘于铭文中不同一般的“中国大宁”四字。

我们的观察不妨从铭文开始。该镜铭文布于外圈,篆体阳铸,顺时针排列,邻字上下相接,共计52字:“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祥。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裳元吉,有纪纲。”

汉代铜镜的铭文多作吉语,颇具模式化特点。这段话恰恰概括了当时人造镜的普遍思维,容纳了关于铜镜多重功能的解释。光亮、坚硬的镜子非但可以“视玉容”,而且能够“辟去不祥”。何谓“辟去不祥”,后文提到,不仅是使用者家庭美好,还包括“中国大宁”,乃至万物合序“有纪纲”。这等宝器,即便死亡也不能令主人割舍爱恋。

类似的祝福我们时常能从汉镜上找到,引人注意的是“中国”的用法。

与西周何尊铭文里的“宅兹中国”不同,这里的“中国”指汉帝国,地域已不局限在洛阳或狭义的中原。《史记》《汉书》皆有“中国一统”的说法,长沙虽远居南土,当然也属于中国。

另外,武汉博物馆收藏的一面东汉铜镜写有“青盖作镜四夷服,多贺中国人民富,云雨时节五谷熟。”这段话犹如“中国大宁”的扩写,强调制镜与天下、以及百姓吉利之间的联系,其“中国人民”在类似的镜铭里一般写作“国家人民”。

“中国”“国家”等概念的趋同,缘于汉代长期稳定、四海人心空前聚拢。正因为如此,在汉镜流布的同时,它们所承载的共同梦想也行之千里。

那么,铜镜又何以具备超出实用性范畴的魔力呢?

据“中国大宁”铜镜的铭文,赋予其超自然力量的,是来自“五行”的“气”。至此,我们将目光向镜子的中心移动。不难发现,阴阳五行观念以具象的方式反映在图像里。纹饰位于铭文带内侧,以“博局纹”作为主体框架。博局,即博戏之局,原本有内外两重方框,这里为适合镜子的形状而作内方外圆的格局。中心的镜钮呈半球状,原本指示四方的钮座花瓣为了配合方框而转向四隅。方框外侧的一圈圆轨不见于真实博局,但串联了博局纹的四个圆点,较为醒目。

其他图案都以繁密的阳铸细线构成,将十多个神灵和云气巧妙地穿插于以上图案的空隙。有的神灵相貌十分怪异,例如,靠近镜钮的异兽身体就呈绵长的云气形。仔细端详之下,青龙、朱雀、玄武、白虎皆备。这四个神常见于汉镜,铭文也屡有提及,代表五行理论下的四方、四时。

就铜镜纹饰的整体而言,由象征天地的式盘产生的博局纹,也呈现了阴阳循环。正如尹湾汉墓镜铭所言,“刻治六博中兼方”“应随四时合五行”。除了曲道代表的四维八荒,博局中心的圆钮还寓意天地之中,它们一起组成了生生不息的世界。

在西汉后期到东汉前期的铜镜纹饰里,博局和四神的组合自成一格,今人一般称为四神博局纹或四灵博局纹。汉代人普遍相信阴阳五行是万物法则,顺之则昌,因此与之相应的图像当然也非俗物。四神博局纹绝不单纯是审美或游戏的工具,而是足以祈求吉祥的媒介。

同一时期,类似的视觉模式不仅见于器物,还反映在建筑上。西汉末年,都城长安南郊出现过一组平面略呈正方形的殿堂,有的环以圆形壕沟,显示出强烈的形式寓意。在四面诸门,还配以带有四神图案的瓦当。这些建筑包含国家施行典礼和祭祀的建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