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俗  
敕勒川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
2020-04-07 13:30:40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敕勒川北依阴山、南临黄河,既适宜发展农业,又可以发展畜牧业,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使之成为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汇处,其自然地理环境是敕勒川文化形成的地域基础;而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相结合,形成了半农半牧、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这是敕勒川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敕勒川文化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长期交融形成的历史产物,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

一、敕勒川文化的地域范围和自然环境

敕勒川文化是指在敕勒川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及独特的自然环境下,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长期交融形成的具有本地区特点的文化。敕勒川文化研究源于古老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歌最早是由北魏时期生活在阴山下的敕勒人传唱的,而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唐人李延寿所编的《北史》。

敕勒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有不同的称呼,在汉代被称为“丁零”或“丁灵”,到了南北朝时期,被鲜卑人和柔然人称为“敕勒”,敕勒人又因擅长制造非常高大的车辆,而被汉族人称为“高车”。据史料记载,敕勒人早期在贝加尔湖一带生活,后迁徙至漠南地区,所以人们把这一带称为“敕勒川”。《敕勒歌》是对当时漠南地区兴旺的畜牧业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塞外北疆风貌和游牧民族风情。

敕勒川位于内蒙古高原中部,阴山、黄河中间冲积而形成的平原地带是敕勒川地区最典型的地理标志。从地理位置来看,阴山与黄河在该区域相互映衬,形成了敕勒川地区典型的地貌特征。阴山位于内蒙古高原中部和河北北部,东西走向,全长约1200多公里,特点是南北不对称,南坡陡立,南坡下是狭长而肥沃的平原,北坡相对平缓,逶迤起伏,形成波状高原。黄河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雀儿沟河畔附近入内蒙古境,受阴山阻隔转向东流,经巴彦淖尔、包头、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到清水河县喇嘛湾后,受山势阻隔转向南流,在老牛湾转了一个圈,经由内蒙古准格尔旗榆树湾及山西省河曲旧城流向中原,流域面积达85000多平方公里。

阴山脚下,由黄河冲击而形成的平原地带,就是敕勒川的“川”。这里肥沃的土地既是农耕民族赖以生存的粮仓,也是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所依托的草场。敕勒川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样的自然条件滋养下,各族人民逐渐找到了适宜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在各民族共同生活以及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敕勒川特有的地域文化。

二、敕勒川文化创造主体的多元性和生产方式的独特性

创造主体的多元性,是敕勒川文化形成的主要特点。敕勒川地区发现的大窑文化,可以追溯至70万年前,可见在旧石器时代,当地已经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敕勒川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以原始农业为典型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沿黄河流域星罗棋布。距今3500年前,由于气候发生了较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的衰退和畜牧业的兴起。这个时期,在敕勒川地区所发现的青铜器及其他出土器物,充分说明这里的文化和中原文化产生了显著区别,文献中将居住在此地的族群称为土方、鬼方、羌方。商周时期,獯鬻、山戎、猃狁等游牧民族在此生产生活。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敕勒川地区已完全成为毡帐之乡,畜牧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当地与中原王朝有政治经济往来,也有军事冲突。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就在这个时期。

内地大量人口进入敕勒川地区,始于明清时期。这些人口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朝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又译作俺答汗)努力吸引内地人口迁入敕勒川地区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据史料记载,阿拉坦汗招募的汉族工匠修造了大量板升(房屋),形成了许多板升村落。到“隆庆和议”时,进入敕勒川地区的汉族人口有5万之多,到万历初年,居住在板升村落的汉人“众至十万”。

二是“通贡互市”。阿拉坦汗不仅努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而且多次向明朝朝廷提出了“通贡互市”的请求,并于隆庆五年(1571年)实现定期开市贸易。互市进行时,集市上摊铺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草原畜牧产品进入中原,中原的粮食、布帛、茶叶等物资进入草原,市场之外则是“穹庐千帐,隐隐展展”。明代穆文熙作有诗歌《咏三娘子》,描写了三娘子和阿拉坦汗去互市游览的场景:“少小胡姬学汉装,满身貂锦厌明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