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南章丘区白云湖街道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以保护自然、恢复湿地生态为己任,以打造“江北水乡”为目标定位,以党建引领为组织保障,带领群众大力开展退渔还湿、拆违拆临等生态提升工程,发展绿色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强村富农共赢的路子。
坚持两山理念,高标准打造江北水乡
白云湖湿地位于章丘区西北部,面积2.6万余亩,是山东省内名列前位的国家级重点保护天然湖泊湿地,不仅有着良好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历史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湿地北依小清河,东邻绣江河和漯河,周边东湖水库、白云水库、朱各务水库等6个水库与白云湖水脉相通,循环充分,水质良好,有各类高等植物115科411属86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鸟中熊猫”震旦鸦雀就栖息于此;遥墙机场、济青高速、章丘高铁站、济南东站环绕湿地周边,交通十分发达;李清照、张养浩、李开先等历史名人均曾泛舟湖上,摇棹赏景,留下大量美文佳作,特别是李清照的《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更是让白云湖湿地名扬天下。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久负盛誉的白云湖湿地,多年前曾经有过度开发的阵痛。湖区村民为求生计,围湖发展渔业养殖、乱搭乱建小作坊,湿地分割碎片化、湖水富营养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已威胁到湖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区委区政府、白云湖街道党工委一班人深刻认识到,让湖区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必须还白云湖绿水青山、碧空白云。通过到生态建设先进城市学习考察,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了生态治理工作方案,决心从拆违拆临、退渔还湿、清淤扩容等方面入手,全力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区委区政府会同市文旅集团聘请国际一流规划团队编制了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力争通过5-8年时间,将白云湖湿地打造成中国北方最具特色的水乡度假康养中心、文体赛事基地。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如今白云湖湿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湿地两岸杨柳成行、草绿水清、花艳鸟鸣、十里荷香,一幅“江北水乡”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坚持党建引领,抓重点带头推进
坚持“工委带动、支部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工作模式,建立“书记抓点、干部包村、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工作机制,围绕退渔还湿、拆违拆临等重点难点工作,持续攻坚、猛药去疴,从根上扭转湖区“脏乱差”,还湿地“绿水青山”。
硬措施抓落实,强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一是“一个专组”抓到底。成立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退渔还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工作方案制定,形成工作合力,统筹工作推进,困难不除不放手,障碍不破不罢休。二是“两支队伍”强攻坚。成立机关干部、村干部“两支硬核突击队”,按照先干部、后党员、再群众的顺序,带头清理鱼池,拆除违章建筑,全面修复湿地生态。先后累计清理鱼池1500个、违章建筑1700处、速生杨156万棵,恢复湿地1.7万余亩、清淤2000余万立方,湖区蓄水能力提升至7400万立方,湖面由原来3000亩扩大到26000亩,不仅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还大大提升了防汛滞洪能力。去年8月中旬,在应对“利奇马”台风过程中,有效化解近5000万立方的分洪量,确保了辖区35个村、5.3万人安全度汛。三是“三项制度”美村居。推行党员包街、干部包片、村官包村的街长制、片长制、村长制,把生态治理责任落实到人。先后对云湖南路沿线13个村庄环境进行集中整治,打造了“荷香柳绿、十里长廊”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去年,成功承办了全市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现场会,生态治理成效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与会代表的一致赞扬。
移风俗抓养成,改变生产生活旧规陋习。注重红色党建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以党群组织为主导,以文化团体为主体,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建立互联互动、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党建文化新体系,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满正能量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替代旧风陋习。推动移风易俗,倡导厚养俭葬,规范治理乱埋乱葬行为,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把文化“送”到百姓门口,把文明“种”在百姓心头,让群众过上美的生活、养成美的德行。挖掘民间优良传统文化,将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家风家训等编辑成《水乡白云》故事集,绘制文化墙,挂上宣传栏,增强村民传统文化自信和对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和认知,潜移默化改变生产生活旧规陋习。
强支撑抓长远,构建生态治理网络体系。构建党组织+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生态治理体系,完善村民自治体系,为湿地生态治理提供长效组织保障。推行党员积分管理、民主评议党员等办法,把党员培养成生态治理能手,把治理能手发展成党员,让党建工作根植于生态治理各个方面。建立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协商民主服务机制,引导群众参与生态治理,遇到问题大家一起商量解决。如退渔还湿中,有不少村民不理解,村两委及时入户宣传党的政策、湿地规划、清理措施等,了解村民实际生产生活困难,征求办法建议,维护村民合法利益,没有发生一起因退渔还湿引发的上访事件。
坚持绿色发展,抓产业强村富民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白云湖街道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向绿色要发展、要效益、要民生,把生态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发展特色农业,以“稀而优”强村富民。按照“一村一品”要求,大力发展苏码白莲藕、张家林大棚蔬菜瓜果、辛丰嘎啦苹果等特色农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2017年建设的3000余亩浅水藕扶贫开发种植基地,集生产与观赏于一体,现已成为白云湖街道特色农业发展的靓丽新名片。苏码村、杨南村、章历村集体收入均超过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6万元,实现了产业富民的目标。
做优传统产业,以“少而专”打响品牌。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做大做强蒲苇编织、铜响乐器(有上百年生产历史,是省内唯一可生产直径70寸以上铜锣的企业)、印刷包装等传统产业,促进村民增收。白云湖荷香芦苇工艺品企业生产的蒲苇编织品,主要以湿地天然生长的蒲草芦苇为原料,生态环保,美观实用,产品销往国内十多个省市地区。
招引高端产业,以“大而强”舞起龙头。做好“湿地气候”文章,全面培育消费热点,打造独具魅力的“水乡白云”康养胜地。今年先后引进了长鹿国际旅游度假区、蓝城白云湖康养文旅等重点项目,投资达130亿元。项目运营后,可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带动就业岗位1万多个。
举办节庆活动,以“精而美”吸引游客。“政府搭台,荷花唱戏”。每年7月定期举办白云湖文化旅游节,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推介白云湖莲藕、荷叶等农特产品,展现荷花的观赏价值、莲藕的经济价值、环境的生态价值,每年吸引外地游客达100万人次,不仅让白云湖的莲藕产品声名远扬,还促进了农民增收。(陈鸣飞)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