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滚动  
粟裕反对军委的渡江时间,提前一天渡江,主席: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2021-12-15 13:21:50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国学大家网 分享国学经典,弘扬国学文化! 公众号
红旗视频 珍贵视频! 公众号
1974年夏天,粟裕在北京饭店碰见了 陈士渠 ,当时陈士渠的身边有两个年轻人。 
粟裕和陈士渠两人握手相互问候身体健康,两人的话题没有离开过身体健康,仿佛都有顾虑,粟裕不时地看看陈士渠身边的两个人,显得有些紧张,这时陈士渠赶紧说:“他们是我儿子。” 
粟裕这才和两人握手,不过很快就离开了,也没有多谈。 

粟裕生于1907年的 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一个富裕家庭。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 
1927年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随部到井冈山。土地革命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兼任十二师师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粟裕率领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先后任副司令员兼先遣支队司令员,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苏中军区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后又参与指挥宿北、鲁南、 莱芜 、孟良崮等战役。1948年5月起,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中共 淮海 前线总前委成员,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组织指挥豫东、济南战役,后参与指挥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华野 歼国军235万人,居各野战军之首。 
粟裕是新中国首次授衔的十位大将之首,他一生南征北战,驰骋沙场,出生入死,历尽艰辛,为党和人民屡建奇功。他多谋善断料敌如神,用兵灵活,善出奇兵,是华东战场上威震敌胆的“常胜将军”。 

毛主席曾经这样称赞过粟裕:“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 蒋介石 , ‘第二个没想到的人,就是我毛泽东呀!”由此可见毛主席当时是多么欣赏粟裕。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常胜将军"在建国之后,却很少活跃在中国的政治、军事舞台上面,即使偶尔出现也是在授衔之前担任了短暂的总参谋长一职。 

1949年,在第三野战军的渡江作战之前会议上,粟裕收到了4月10日军委给 总前委并刘张李粟发来的电报: 

和南京代表团的谈判已有进展,可能签订一个全面和平协定,签字时间大约在四月十五日左右,如果此项协定签订成功,则原先准备的战斗渡江,即改变为和平渡江,因此渡江时间势必推迟半个月或一个月。关于江水情形究竟如何,推迟渡江时间有何不利,望即告,以便决策。 
粟裕读罢电文,双眉紧皱。 

过了一会儿,他对参谋长张震 说:“咱们召集大家来讨论一下吧。” 
很快东路集团的军以上干部都来到了指挥部。 
“ 这是军委急电,我念给大家,听后根据长江下游水情的实际,说说看法。” 
粟裕将手中的电报念了一遍,然后看着大家在讨论,自己则陷入了沉思中:和平谈判,事关全局。中央的方针,不可乱加干扰。但是如果延长一个月渡江,那么江水必将上涨,又面临着雨季,现在我军用于渡江的小船到时2/3在江水上涨时难以在江中行驶,到那个时候可就真的麻烦了。 

粟裕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与会的同志们,粟裕的提议马上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他决定向中央军委提出了提前渡江的建议。 
英雄所见略同,二野也根据实际情况在同一天向军委提出按原定时间渡江的建议。总前委也提出了“ 先打过江,然后争取和平解放 ”的建议。 
军委和毛主席十分重视粟裕以及二野的意见,于是决定采纳他们的意见军委在第二天复电 总前委以及粟裕等人: 
决定推迟一星期渡江,即由十五日渡江推迟至二十二日渡江。
这一个时间在粟裕看来还是有些迟了,为了争分夺秒夺秒,又向军委提出建 议: 


“为渡江便利,不要再推迟至二十二日以后,以二十日前后为最好。”
军委再一次采纳了粟裕的建议 :即二野、三野各兵团于二十日(卯哿)开始攻击,二十二日(卯养)实行总攻。 

4月15日,周恩来 代表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政府正式宣布: 
“谈判以 4 月 20 日为最后期限,贵方是否同意签字,务必在 4 月 20 日以前表明态度。解放军 20 日以后是一定要过江的!” 
1949年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 月 20 日 20 时,粟裕所部最先开始渡江。 
粟裕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性格。他仗打得好,在战场上又做事果断,坚持己见。他又不唯上,不唯权,因此在工作中又得罪了人。 
对此陈赓曾经对他说过:“古往今来,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 

后来粟裕也知道做事不能太较真,也做出了改变。 
1955年在评定军衔的时候,粟裕被授予元帅的呼声非常高。中央军委也曾经提过他。 
早在1953年1月,中央军委就开展军衔评定工作,按规定:大军区以上军衔由党中央、军委统一鉴定,元帅、兵种元帅及大将的评定、授予,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议实行之。具体的军衔工作由军委常务副主席彭德怀、总政治部主任、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等负责。1953年4月,(注意!此时中央军委副主席是:朱、刘、周、彭、程、林、高,其他的各元帅还没有升任军委副主席。)总干部部部长罗帅草拟了元帅方案,交中央研究:大元帅一人,伟人;元帅15人,朱、刘、周、彭、林、高、贺、刘、陈、罗、徐、聂、叶、粟(裕)、张(云逸)。党中央指示,因病休养人员暂不在第一期之内,第二期再评。据此,军委召开专门会议,商议元帅初评人选,十四人,张云逸因病休养已不在元帅之列。军委副主席:朱、周、刘;西北军区:彭(兼);华东军区:陈、粟;中南:林(兼)、叶;华北:聂;东北:高(兼);总参谋部:徐;总政治部:罗;南京军事学院:刘。 
粟裕辞帅就是在这份名单之后,在1954年6月增补7名中央军委副主席前。 
1954年6月增补的7名副主席名单中已经没有粟裕了,中央也同意了他的请求。 

李银桥 
据据在毛主席身边工作15年的卫士长 李银桥 回忆:1955年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粟裕军衔问题,主席说:“  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总理回应:“  粟裕同志已经请求辞帅。
主席感慨:“  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据陈士榘回忆:1955年评军衔时,粟裕很有可能当元帅,但是他有自己的考虑,几次诚恳要求不当元帅。" 
原山野兵工局局务室主任管美英同原 华野 副政委谭震林曾经闲聊,提及了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有些抱怨,说华野老部下都觉得可惜。谭震林向他解释了,由于具体情况没有向大家转达,所以大家有意见,又向他描述了一下粟裕辞帅一事的具体情节。 

李银桥是和主席寸步不离的,口碑甚好,和粟裕极少有个人交往。陈士榘的脾气暴和爽直在军中是出名的,谭震林又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这样的三个人说出来的话相信还是有着可信度的。 
1955年9月27日,在毛泽东 给十大元帅授勋后,周恩来手捧命令状,第一个走到粟裕面前,粟裕眼含热泪,给总理行了个军礼,轻轻地接过命令状。这是毛泽东签发的命令,粟裕被授予中国第一位大将,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粟裕多次表示 :  “评给我大将,就已经足够高了,我还要什么元帅呢?我只会嫌高,不可能嫌低。”
虽然粟裕变得低调了很多,但是还是遭到了批判。 
1958年军委召开扩大会议,分别把刘伯承作为“教条主义”的代表人物,把粟裕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进行了批判和斗争。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粟裕表现出了他一如既往地坚强和坚持原则。虽然违心做了多次检讨,但是他还是对一些原则问题和有关事实真相作了必要的说明。 

有的人对粟裕不太了解,但是也有很多人非常了解粟裕的为人。有些人不得不说了一些违心话。但仍有人在发言中对粟裕过去的革命贡献、个人品德以及在总参的作为,作出了一定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叶剑英就曾经说过:“ 我看粟裕最多是个骄傲的问题吧!” 
肖劲光在回答毛泽东对于粟裕的看法的时候回答道:“ 粟裕同志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 ”。 
在这次会议上幸亏总理和 陈毅 的力保,否则粟裕有可能打成“反党集团”,不过他总参谋长的职务也被免了。 

1959年,彭老总因为为民请命挨整,这个时候就有人来做粟裕的工作,让他揭发彭老总,虽然粟裕被批是彭老总主持的,但是粟裕却拒绝了,他不愿意做落井下石的事情,所以粟裕一直处于处于似倒非倒的状态,他1958年被批判的问题直到他去世8年后才彻底解决。 
1994年12月,中央为粟裕受到错误批判平反,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1958年,粟裕从总参谋长的职位上调任 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开始对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现代战争进行研究。 

1969年的一天深夜,粟裕来到了中南海见到了周恩来。 
周恩来满脸忧虑地对粟裕说:“部队你已经回不去了,就留在我身边,在国务院做点工作吧!” 
粟裕非常感动,明白这是总理在保护他。 
“我打了一辈子仗,不会做地方工作。” 
“不会做,可以学嘛!” 
“请总理替我向毛主席报告,一旦打起仗来,我还要上前线!” 
“那当然,要打仗,少不了你粟司令!”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