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个营销行业最明显的变化是各种营销方法论层出不穷,但真正刷屏的神级案例却越来越少,除了年初的《啥是佩奇》之外,真正出圈的营销case一只手就数得过来。
koc与kol之争,明星出走小红书,增长黑客,私域流量……带着“方法论”光环的各种新词,并没有在营销行业力挽狂澜,品牌所获得的实际效果越来越弱,水分拧干之后,各家有各家的苦。
如图所示的各种造词,明面上是营销人的自嘲,但实际上却反映了整个营销领域,从企业主到营销人的焦虑与浮躁。
营销三大病症逐渐凸显 营销噪音、无效流量、虚假增长
比起难以消化的营销新词,“营销噪音”“无效流量”“虚假增长”才是真正困扰整个营销圈的三大病症,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不好,企业营销预算全面下调的今年显得尤为严重。
1、 营销噪音越多,传播效果越弱
互联网信息丰富的副作用之一就是信息爆炸。信息爆炸势必扩大营销噪音,随之而来的传播环境的恶劣,营销信息触达效率的大大降低。品牌需要用比以往高出十倍、百倍的声量与信息浓度,才能达成同样的传播效果。
更糟糕的是,传播的媒体环境也变了。
过去,传统大众媒体集中传播时代,品牌可以通过如央视等权威媒体集中引爆品牌传播,而今媒体权威被消解,进入分众甚至是分散传播时代,中心化媒体演变成“处处皆入口,时时在传播”,消费者面临的信息太多,难以对品牌传播和营销信息有认知。
2、 成也流量,败也流量
消费者行动路径,已经从传统的“注意-兴趣-欲望-记忆-行动”模式,转变成如今“共鸣-确认-参与-共享扩散”,这意味着通过单向度的广告集中投放,获取流量而成功的品牌传播方法论,将不再有效。如今的流量并不等同于购买转化,消费者看到了,但是并不一定会购买。
企业和品牌对流量的盲目追求,而没有注重和挖掘流量背后真实的消费者需求,实则是没有认识到传播环境与消费路径都发生了变化的当下,而采用的不可持续的粗放式经营,无异于慢性自杀。
如今智能手机出货量保持稳定,国民在线总时长基本稳定,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褪去,企业和品牌都已经走到了必须做出选择的十字路口,重用户质量而非重流量,重真实留存而非重引流,重品牌价值而非重价格。
3、 虚假增长,为他人做嫁衣
绝大多数企业和品牌没有跟上营销变化的节奏,而是继续在以大众媒体为传播基础的传统营销框架中反复打转,直播电商、小红书kol、短视频营销……各种手段看似都尝试了一遍,但实际上营销认知并没有改变,仍旧是把消费者当成可圈养的私域流量。用户没圈成,自己反倒是成了平台的韭菜,本来就在缩水的营销预算在各种掺水数据中打了水漂。
好一点的听个响儿,至少有曝光转发,比如招商银行的西红柿炒鸡蛋广告视频和百雀羚的长图文广告。更倒霉的就直接给别人做了嫁衣,成了campaign里没有姓名的那一个。说好的品效合一,结果却是钱已去,人未来。
认清营销本质,突破营销无效怪圈
“营销噪音”“无效流量”“虚假增长”只是表征,归根究底,营销圈的实际病因是忽略了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短视症”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