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及浙江省市县媒体尽锐出战,全方位、全时段、全媒体报道浙江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中央媒体推出浙江疫情报道上万条(次),省内媒体持续刊播大量相关报道。期间,一大批媒体记者投身抗疫一线,与医护人员和基层工作者,并肩战斗,用他们的笔、镜头、话筒,合力讲好浙江战“疫”故事,记录温暖瞬间,凝聚时代精神,涌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
3月19日,浙江省召开第三十七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聚焦战“疫”一线的记者。会上,浙报集团赴武汉记者王坚颖、浙报集团赴荆门记者胡元勇、浙江广电集团赴武汉记者石磊、浙江广电集团赴武汉记者周家齐、浙江广电集团记者李婷杭州文广集团记者李萌、宁波日报记者厉晓杭、温州日报记者姜巽林、温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蔡谦等9位一线记者,和大家一起分享抗疫一线的报道故事。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磊首先通报了全省最新疫情情况:
2020年3月18日0-24时,浙江省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例(境外输入病例),新增出院病例1例。其中:新增确诊病例中,丽水市1例;新增出院病例中,湖州市1例。截至3月18日24时,浙江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233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6例),现有重症病例2例(其中危重1例),累计死亡1例,累计出院1217例。全省共追踪到密切接触者43400人,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52人,尚有1041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3月18日,我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工作的通告》,要求加强入境防控和服务,明确目的地为浙江的拟入境人员应提前通过浙江省入境信息预申报平台如实填报个人信息。对14天内来自或到访过疫情严重国家(地区)的入境来浙人员,一律实施集中医学观察14天。进一步健全社区(村)、宾馆饭店、企业、高校的主体责任机制。
同时,严格落实法律责任,凡有涉嫌故意隐瞒境外旅居史、新冠肺炎病例接触史,不如实申报健康状况,拒绝接受医学检测和集中隔离等防控措施,以及其他扰乱疫情防控工作正常秩序等行为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应法律责任,并作为失信人员纳入个人信用档案;对知情不报、故意隐瞒入境来浙人员情况,或工作责任不落实、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单位、社区(村)和个人,依法依纪追究相应责任。《通告》已于昨日起实施,并通过各家媒体作了发布。
主持人:我们先请9位一线记者朋友作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王坚颖:大家好!我是浙报集团浙江在线视频中心的记者王坚颖。大年初一,我临时接到任务,作为浙江医疗队唯一的随队记者驰援武汉。记得那天,我从丽水赶回杭州,随身行李只有自己的拍摄设备,生活物资都是单位给我准备的。五十多天里,我亲眼见证了浙江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奋战抗疫,并向家乡人民发回实时报道。
石磊:大家好!我是浙江卫视新闻中心的记者石磊。我和我的搭档周家齐从2月14日起跟随第四批浙江医疗队到达武汉,我们用文字和影像呈现浙江医疗队的前方动态。这里,我也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搭档、90后记者周家齐。自从我们来到武汉,他坚持每天写随笔,记录我们在这里的所见所感。以前都是他拍别人,今天,他将和我一起向大家介绍我们在武汉报道的情况。就在刚才,我们刚刚记录了浙江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离开武汉返浙,听着大家喊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深有感触。
周家齐:大家好!我是浙江卫视记者周家齐。
胡元勇:大家好!我是浙江日报浙视频的记者胡元勇,也是一名党员。新闻记者是我喜欢的职业。每次遇到突发事件,我总是冲在一线。疫情发生以来,作为党报记者,我有一万个理由冲在一线。大年初一,我主动请缨去武汉,因名额有限没有成行。2月23日,我终于有机会和疾控队伍一起来到了荆门,开始了采访工作。我相信,这段采访故事将令我终生难忘。
李婷:大家好!我是浙江卫视新闻中心的记者李婷。从除夕开始,我和同事许勤成为我省第一组进入负压隔离病房的报道团队,之后一直蹲点浙大一院之江院区隔离区域至今。今年是我工作的第十年,也是入党的第十年,我觉得很自豪,因为这场战役,我没有缺席。
李萌:大家好!我是杭州文广集团西湖之声电台记者李萌。这次疫情中,我亲身经历了被列为密切接触者并被医学集中隔离的全过程。隔离期间,我坚持工作,还把话筒递给隔离人群,倾听他们的声音,帮他们纾解压力。
厉晓杭:大家好!我是宁波日报地方新闻部的一名85后记者,我叫厉晓杭。在此次疫情中,我主要负责基层一线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的报道工作。从年前开始,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进入了“战时状态”,24小时轮流值班,连续作战,用文字、图片、视频,全景式报道疫情。
姜巽林:大家好!我是温州日报记者姜巽林。抗疫以来我们一直在报道一线,接触了很多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也深深地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平时我维护着几个固定专栏,通过一篇篇报道把温州的战疫故事和精神传递出去。
蔡谦:大家好!我叫蔡谦,是温岭市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大年三十,我告别家人进入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热门诊,采访一线医护人员。从那天开始直到现在,我和中心其他记者一起,一直坚守在抗疫报道一线。我们进医院、下村居、访企业、问民生,推出系列全媒体报道,用镜头记录感动,用文字传递信心。
问:赴湖北前线的报道经历,一定是很难忘的。我想提问几位援鄂记者,你们在抗疫一线报道中,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场景?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吗?
王坚颖:在武汉的每一天,我几乎都会被震惊、被感动、被激励。我记得武汉四院20楼43号病床危重病人,他的妻子不顾感染风险,每天来医院陪他。有一次他刚抢救回来,因为没法说话,就在纸上写“我老婆呢”,正巧他妻子临时不在,身边的有一位丽水男护士陈玉峰。他觉得自己身体不行了,在陈玉峰的帮助下,歪歪扭扭地写下:“我的遗体捐给国家。”当天晚上,我进隔离病房的时候,她妻子陪在床边,流着泪问我:“你能让我丈夫住进ICU吗?”当时,武汉ICU一床难求,我望着她的眼睛,非常难过,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武汉痛彻心扉的需求,武汉太需要支援了。
浙江第四批医疗队抵达武汉时,天河机场有6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员陆续抵达。我在机场直播,看着他们源源不断地走出来,激动得热泪盈眶,当时脱口而出:“感觉武汉会战打响了,我们一定能赢,加油!”这种激动,是了解武汉疫情的人才能真切体会到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中央强有力的指挥、全国各地强大的增援,只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我们就能打赢武汉保卫战!
其实不仅仅是医疗队,浙江各方面的支援都是很给力的。因为知道武汉太需要医院了,当我听说雷神山医院建设进展迅速时,忍不住冲动要跑去看。我没有车,就骑着一辆共享单车跑了25公里,过了两座跨江大桥,用了2个半小时,到工地的时候已经浑身是汗,天都黑了。正巧遇到了湖州的一批工人在加班,我当时好兴奋啊!浙江增援的医疗队人数排在全国前列,连工地上都是浙江人!一位南浔的工人还对我说“国家有难,义不容辞”。我真心为家乡感到自豪。
石磊:我也来说一说。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虞丹旎的90后护士告诉我们的这样一个故事。一位42岁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原来是武汉的一名心外科医生,进入ICU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有一天,他突然有了意识。为了帮助他恢复,护士拨通了他家人的电话,电话那头,女儿一直在喊:“爸爸,爸爸加油!”患者听到后,不停地点头,一直在流泪。虽然哭会弄花护目镜,但护士虞丹旎实在忍不住,也蹲在地上哭了半个多小时。从护士夺眶而出的眼泪中,我们看到在武汉,在重症监护病房里,看到“生”的希望是多么不容易,她释放了此前背负的太多压力。后来,我也是流着眼泪把这个同期声剪出来的。我当时的情绪很复杂,我看到了生命的宝贵与脆弱,也看到了病魔面前亲情所承载的力量,更对这些疫情期间“负重前往”的白衣天使多了一份敬意。谢谢!
胡元勇:我在荆门采访拍摄和平时最大的不同是,为了不浪费防护设备,我经常无法接近被拍摄对象;为了保证设备正常使用,我大部分时间使用病房的值班手机,包着保鲜膜进行拍摄。在这样的条件下,我珍惜每一次的拍摄机会。
前段时间我拍到了一张这样的照片。这张照片所处的位置是重症病房的核心区,躺在病床上的是一位危重症患者,他的气管被切开,几位医生正在实施插管手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医生背上的粗管子,那是一根正压过滤管。为什么要背这个?第一有了这根正压过滤管,病房空气全部过滤后,进入医护人员的面罩里,面罩也不会起雾。这也是医生为了争分夺秒地救治病人,但又无法长时间忍受密封不透气的状态,才使用的方法。重症病房不亚于没有硝烟的战场,一旦病人气管被切开,病毒就无处不在,传染性极强!而我们的医生直面病毒的时候,一心想的是怎样与死神抢生命,耳朵密切关注监测仪器上有节奏的滴滴声,眼睛仔细甄别一个个波段所投射的信号。
这样的重症病区总共两个,是浙江医疗队来到荆门后改造的,共有46张床位,收治了荆门所有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人。荆门共有900多人确诊,目前已有700多人治愈,两个重症病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类似的照片还有很多。我们在浙视频开辟了专栏“援荆•重症室日记”,以图片、视频日记的方式记录了荆门重症患者的痛楚,记录重症患者渴望活下来的眼神,也记录下浙江白衣战士的敬业和奉献。
问:疫情发生以来,大部分记者驻守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用镜头记录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把笔触留给每一个值得铭记的瞬间。我想请问一下这些媒体同行们,能不能分享让你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一个画面,或者是一次采访经历?谢谢。
李婷:谢谢主持人!在回答问题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段我们在浙大一院之江院区隔离区捕捉到的画面,也是采访中我最感动的一个画面。1月30日下午,我们刚结束采访,突然看到一群护士脚步匆匆地经过。出于记者的敏感性,我们立刻跟了上去。在医院门口,一根红色隔离带隔出十米距离,护士胡巧俏一家三口远远地互望一眼,这也是十多天来母女俩的第一次对望。她对着女儿深情呼唤,她对家人的思念化作泪水,但一转身她又坚强地擦干眼泪,回到岗位继续工作。这个瞬间后来被我们制作成小视频《有一种爱穿越隔离带》,在新媒体端获得了近九百万观众的点赞和二十多万网友留言。大家都说看哭了……
也是因为这个现场,我结识了一个特殊团队,就是浙大一院之江院区负压病房9号楼5楼的10位护士,她们称自己为95天团。在隔离病房,从给患者输液治疗到吃饭穿衣,再到安抚情绪,护士的工作事无巨细。一个班上下来,至少要走上一万多步,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每天还互相鼓励互相安慰。我被他们的乐观和坚持深深地打动。蹲点报道《隔离病区的95天团》推出后,我在蹲点日记里写下:这些医务人员都是普通人,是女儿,是儿子,是爸爸,也是妈妈,但穿上隔离服,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角色,那就是白衣战士。谢谢!
李萌: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故事来自这次疫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就是被隔离的人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母子,他们在大年三十从新加坡坐飞机回杭州之后在党校隔离。隔离期间,3岁的孩子突然发烧,要单独送去西溪医院做检测,还要隔离3天等报告。那位妈妈通过热线告诉我们,她夜里根本睡不着。好在孩子两次检测都是阴性,回来看到妈妈时,他没有哭,还很骄傲地说自己很厉害,一点都不痛。那位妈妈特别感激西溪医院儿科的护士,一对一陪护孩子,像妈妈一样照顾他。
巧的是,我们上周日采访了刚刚结束隔离回家的医护人员,有一位护士就是照顾这个小朋友的,她叫乔贵雪。她说,自己家的宝宝也刚好三岁,她就把这孩子当自己小孩一样。她还问小男孩,你在家里妈妈都怎么叫你啊,小朋友说叫我小可爱,护士说:这么巧,阿姨家的宝宝也叫小可爱,这样后面小朋友就愿意跟她亲近了。乔护士说自己还要感谢这个小朋友,因为这孩子送来的那天,刚好也是她第一天到西溪医院,压力很大,看看小朋友都挺坚强,对她也是一种很大的鼓励。我们还采访过一位还没成家的护士,她说有一天在给自己照料的一个小朋友泡脚的时候,小孩子突然说了一句,“姐姐,你怎么给我感觉像妈妈一样的。”那位年轻的护士说她被小朋友这句话给讲哭了。
我想说,因为我自己亲身体验过集中隔离,所以我特别能体会到这个群体的心理感受,他们就像故事里的孩子一样,很坚强,也很需要抱抱和鼓励。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关爱他们,去帮助他们减压、纾解情绪。谢谢!
主持人:谢谢李萌。前期和李萌的交流中,我知道了她把自己的经历写成《隔离日记》,向大家介绍医学隔离点的生活日常、工作人员的温暖细节、被隔离者的心态变化,传递乐观向上的正能量。在这次疫情中,还有的记者主动深入隔离点,比如,金华广电总台的两位记者,到当地隔离村白坦蹲点采访13天,完成系列报道《隔离村蹲点日记》,以亲历者的视角生动记录现场;有的记者多次走访高速卡口、小区门口,报道基层工作人员守住城市“大门”“小门”,全力应对疫情大考的履职担当,真实呈现了全民抗疫的动人景象。谢谢你们。好,我们继续,请厉晓杭。
厉晓杭: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就是亲历“超级工厂”复工。普通人很难想象,当整个城市进入“静默期”,世界级“超级工厂”该如何复工?疫情期间,要突破重重关卡,横跨大半个中国,把1.8万员工接回宁波,这本身就是一道超级难题。这就是我第一时间想去探访申洲,这个全球最大纵向一体化服装制造企业的直觉冲动吧。
大家可能对这个“超级工厂”不太熟悉。申洲一年要生产5亿件衣服,宁波基地有4万多员工。企业历来就有大巴车接送万名员工返乡复工的传统,年前也去报道过。因为疫情,今年包车返甬员工大增,企业要用700辆大巴车,到14个省市上千个点位,把员工从村村寨寨接出来,还不能让大巴车在高速上“流浪”。可想而知,困难重重。
采访时,我看到工作人员“忙到飞起”:他们分成14组,每个组5到6个人,每个人对接数百甚至上千名全国各地的员工,了解员工处境和当地防控动态。大屏幕实时滚动信息、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很多人喉咙都哑了……当时,我很震惊,原来复工那么难。
2月10日,宁波市成立企业复工工作应急组,开通4部热线电话。接到申洲的求助电话后,宁波市交通运输局的副局长樊献鹏马上紧急协调成立专班,实事会商,点对点解决问题。用樊局的话说:复工组就是专门解决最火烧眉毛的事情。当天,首批25张大巴车通行证很快就下来了。
我以前采访过申洲很多次,情况比较了解。这次历时13天的返工报道,我把视线更多投向了普通员工:他们的大巴车被卡在哪里,员工没有没在凄风冷雨的深夜被遣返,大巴司机有没有顺利接上走了十几里山路出来的员工……很多细节,我感同身受。每一次陷入困境的时候,都是政府、企业通力合作、联合协调,来解决问题。
2月22号凌晨3点,最后一辆大巴车从四川回到宁波。天有点冷,下着小雨。大巴车上的员工,一边接受检查,一边喝上了热粥。有一个员工说:“我终于到家了,我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此情此景,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浙江速度”,更感受到了“浙江温度”,我为浙江人感到骄傲。
姜巽林:难忘的画面或者话语,其实有很多很多,很难说“最”。我今天带来了几张照片,其中这个画面,也是采访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
画面上最左边这位基层干部叫周鹏。我采访他时,联系了好几次,最后他很不好意思地说:“我等下会议中途休息时间出来跟你讲一下,不用很长时间吧?”当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后来我才知道,为了工作方便,他一连十几天都住在街道,每天晚上都开会研究当天的防控情况。那个街道老旧小区多,都是开放式的,涉及到5000多户近2万人。周鹏对我说:“这些小区没有物业,很令人担心,容不得半点差池。”于是,他经常去暗访、督查设卡和防守情况。
那段时间他正好右腿受伤打着石膏,他就这样拄着拐杖、坐着轮椅,先后到街头巷尾暗访了十几次。我说“你这样也太辛苦了吧”,他却笑着说:“我这样瘸着去暗访也挺好的,不容易引起注意,方便摸到实情。”
非常朴素的一句话,没什么大道理,但是我听了,就记得很深刻。我看到了这些党员干部身上都有一种共性,他们的话很朴素,他们的行动很朴实,却有着坚守一方乡土的责任感与爱家乡爱人民的真挚。
蔡谦: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很暖心的故事。贾贺是我们温岭的一名公交车司机。4年前,他发现每周一三五,尿毒症患者樊夏方都要坐他的公交车到医院治疗。上下公交车对行动不便的樊夏方来说是件难事,贾贺就担负起背他上下车的“分外事”,这一背就是四年。
大年初二,受疫情影响,温岭的公共交通全部停运,而第二天就是樊夏方定期做血透的日子。恰逢过年,当时温岭的疫情较严重,大家都在家里闭门不出,医院更是能不去就不去。正在一家人为怎么去医院发愁的时候,他们却接到了贾贺的电话,约定第二天用私家车接送他们去医院。
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一,每逢周一、三、五,贾贺都准时接送,风雨无阻。随着疫情防控和出行管制的升级,温岭对市民私家车及人员进出都进行了严格限制,樊夏方的就医路再一次遇到波折。于是贾贺又几经周折,帮助他办理了住院手续,免去了来回奔波的困扰。疫情期间,做不了“专职司机”的贾贺还主动请缨,参加了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队。面对表扬,他总是很羞涩地说:“只是摸着自己的良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主持人:谢谢!相信这些难忘的画面,也会激励更多人,一起决战疫情!前期,我们在网络上预告了本场记者见面会,不少网友们纷纷留言,非常关心各位记者朋友在抗疫一线采访报道的情况。我们今天也和网友作一个互动,请几位出席记者回答网友比较关心的问题。
我先转达第一个问题,(1)有网友提问:武大的樱花开了,武汉最美的季节已经到来,现在你们眼中的武汉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请驰援武汉的记者回答。
王坚颖:我想向大家描述一个画面。第一批浙江医疗队住的酒店有一个天台,有一天晚上我和几个队员上去锻炼、透气,没想到一片万家灯火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当时的武汉,白天人车稀少,这座特大城市冷冷清清,但是到了晚上,看到万家灯火,就是看到了无数的武汉家庭、武汉人民在坚持。第一次看到这个场景,大家都非常震撼,一位丽水的医生说:“我们就是为了这些万家灯火来的,一定要加油啊!”我把这个经历做成了片子发到群里,整个医疗队都感同身受,更加振奋了。
现在的武汉,樱花烂漫,好消息也越来越多。前几天武汉最早的方舱医院休舱,浙江国家紧急医疗队的队员也在现场。那一刻,全国各支医疗队伍都在欢呼,有的队员现场唱起来、跳起来了。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人出院,浙江医疗队的病区在缩减、在调整,决胜的时刻已经到来。什么是春天?春暖花开、胜利在望才是真正的春天,武汉的春天已经来了!
周家齐:说到樱花,我还记得武汉人民医院门口一棵樱花树下的美好一幕。我觉得,这个季节的武汉真是太美了,现在网上开设了云赏樱,我闲暇时也看了一下,明年有空的话我一定要再来一趟武汉。
那天我们结束采访,看到医院门前的樱花开了,有几个年轻的护士在樱花树下拍照,一边比心一边微笑。一旁有个男人拎着一大袋食物站在树下,爱人穿着护士服从远处跑过来,男人赶快交代了几句,看着爱人走远的时候,他的手放在口罩上,我看不出他是在扶正口罩还是在抹眼泪。那个画面太让人难忘了。
在疫情一线的微笑和眼泪都太珍贵了,目前武汉还处于封城状态,但你能感觉到在寂静的城市下,人们的心依旧是滚烫的。
(2)有网友问:我是温州人,今年春节因为疫情没有回家,但我在网上看到温州发生了不少感人的故事。能和我分享一下疫情期间家乡的小故事吗?谢谢。
姜巽林:谢谢这位网友!的确,在战“疫”报道一线,我每天都会被许多事情打动。也许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没有那么的慷慨壮烈、可歌可泣,但是在我看来,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有了基层一线的防疫之墙。
记得正月初六,我打电话给永嘉县昆阳卫生院的党支部书记金朋达了解情况,但是电话一直没通。直到晚上,他才回电话说:“不好意思,今天太忙了。”听得出来,他的语气平静但带着疲累。原来,那一整天,他都在田间地头走来走去,排摸外省返乡人员的身体状况。原本金朋达初七要结婚,请帖、喜糖也早早发给了亲朋好友。但是疫情面前,大年三十他毅然推迟了婚礼。我问他:“家人有意见吗?”他淡淡地说:“这个时候,我们要是后退了,谁上?”
这个反问,当时就击中了我。不退,这两个字,简单,却是很多基层“战士”的选择。如果说,医护人员在与病魔最近距离的前线战斗,那么基层工作者就是在与群众最近距离的防线战斗。
在温州基层,还有很多这样朴实的小故事,让我在一次次采访中感受到灾难面前温州基层防线坚强有力,感受到温州的确是“温暖之州,大爱之城”。
主持人:谢谢。携手并肩、守望相助是最动人的抗疫战歌,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展示着一座城市的精神。这次疫情,宁波也承受了不小压力,请厉晓杭也讲讲吧。
厉晓杭:好的。这次疫情报道,我和同事深入到偏远农村、山区、海岛、基层卫生院、高速公路卡口等基层防控重点区域采访。记得有一次,我跟着基层医护人员到山区送药。从城区开了快两个小时的车,经过7个关卡,来到北仑大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