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头条  
续写雪域情缘,共启幸福新篇:天津武清助力西藏江达脱贫
2020-10-09 19:24:23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谈及天津武清人民,这里的藏族同胞都亲切地称呼他们“阿达啦”(藏语,很亲很亲的人)。

昌都地处西藏自治区的最东端,藏语意为“两水汇合之地”,扎曲河与昂曲河分别从北方的雪山丛中奔流而来,一东一西环护着昌都县城,在城南汇流成著名的澜沧江。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纳西等36个民族,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物资集散地,也是连接藏川滇青的枢纽和雪域高原通往内地的重要门户,是西藏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地区。

1950年10月19日,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昌都升起,为西藏和平解放创造了条件,铺平了道路,70年来,奔流不息的两河一江承载了昌都几代人的致富梦想,记录着“藏东明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见证着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同心、共同奔向美好明天的前进步伐。这其中,也传颂着武清与昌都携手书写雪域情缘、凝结深厚情谊、筑梦幸福生活的动人故事。

多层次“交流”立体式“交融”用心用情再续“藏缘”

武清对昌都的对口帮扶由来已久。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1995年,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天津武清与西藏昌都缔结帮扶关系,武清援藏干部跟随第一批天津援藏党政干部队伍跋涉2700余公里,来到昌都大地,一纸通知,一夜穿云,家便在身后,国扛在肩头。

从个位数海拔的渤海之滨到4000多米海拔的雪域高原,“只有到了西藏,才真正知道援藏意味着什么。”

人们说:“阿里远,那曲高,昌都险。”昌都环山而抱,傍水而依,既有“山城”的秀丽,又具“江城”的风采,可这斑斓美丽背后,也意味着高原地区低氧、强辐射、道路险的自然环境。气候寒冷,山高谷深,昼夜温差大,下乡只能靠骑马或步行,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艰苦,再加上复杂的社会局势,客观上形成了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的诸多困难。援藏干部经受了内地没有经受过的考验:第一次骑马,第一次行车中的事故,第一次忍饥挨饿,第一次吃生牛肉,第一次在山洞过夜……这些生命中的“第一次”,使援藏干部挑战了极限,战胜了自我,磨砺了意志……虽然身体负荷不断加重,语言不通习俗不同,但环境的艰苦,条件的清苦,并没有阻挡住武清援藏干部的坚实脚步。

迢迢援藏路,殷殷民族情。“援藏是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最大的收获是净化了灵魂。”第一批援藏干部李福海说起昌都,还是那样一往情深。“西藏是中国人的西藏,建设好西藏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责任。”第四批援藏干部李宝全如是说。艾玉田(第二批)、宫汝洲(第三批)、刘振明(第五批)、邵岗(第七批)、李志永(第八批)、崔建国(第九批)……一个个名字镌刻在雪域高原,用“使命与责任”为援藏初心绘出一抹亮丽底色。

2017年2月,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在区县层面正式展开,武清区与江达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背景下再续前缘。四年来,武清区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实地到江达县对接交流,觉昂县长在2018年4月到武清回访考察,两地相关委办局、镇街、国企、医院、学校等部门开展互访对接20余次。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交流交往交融日益加深。武清区2个镇街与江达县2个乡镇、3家区属国企与江达县3个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两地缔结友好村1对、学校3对、医院2对、社会组织1对。

“万企帮万村”助力脱贫攻坚。京滨工业园商会、博盛工贸、联宇科技等企业募集56万元的资金和棉服,重点解决当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改善当地贫困家庭生活条件,博盛工贸、联宇科技两家民企与当地48个深度贫困村达成一对多结对关系。

“亲戚”有难,武清星夜驰援。2017年7月和2018年10月,在江达县遭遇洪水和山体滑坡灾害期间,先后两次第一时间紧急拨付赈灾款200万元,与江达县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四年来,天津市武清区累计投入市、区、镇街级帮扶资金4353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77万元(2020年60万元),多方面、多领域的支援合作直接、间接带动86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增收,截至2019年底,江达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

产业“造血”消费“驱动”多重发力靶向“治贫”

云到雪域云成山,山到高原山是海。

高入云端的群山是西藏独特的风景,也给西藏的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高难度。

如何让贫困的百姓,解脱穷苦的束缚,永远走出大山?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武清牢记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抓住“因地制宜”这个核心,发展符合当地生态环境、人文特色、历史文化、优势特长的产业,让产业扶贫真正有的放矢。

走进卡贡乡文化产业基地,迎面就能闻到扑鼻而来的中草药香味。藏香制作车间里,工人们或在翻晾藏香、或在打包装盒。

村民贡秋低着头,聚精会神地数着一根根藏香,宝贝似的将它们装进盒子里。贡秋曾是贫困户,以前住在山沟里,家中10个人挤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只有5个劳动力。“平时就是放放牛、种种地,有空挖些虫草卖钱,没有打工收入。”他回忆着以前的生活,神色有些许落寞。

2018年,贡秋靠易地搬迁政策,挪出了穷山窝。喜上加喜的是,2019年,武清投资630万建设了卡贡乡文化产业基地,占地1.57亩,为藏香、藏服、唐卡、汽车和摩托车修理厂发展提供了场地和支撑。凭借着工厂提供的公益性岗位,贡秋成为藏香制作车间的一名工人。“如今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每天还有120块钱工资,日子好得很嘞!”贡秋边忙活着边讲述生活的变化,笑容溢满了脸颊。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江达地理位置优越,是四川、青海、西藏三地的结合部,是国道317线进藏的第一县,也是藏东的门户。武清结合江达优势,提出在生态保护优先基础上提高产业扶贫的精准性,依托独特的交通、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旅游扶贫的举措。

雪巴村祥水山庄项目投资1500万元,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是集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旅游接待场所,建成后将为雪巴村全村参与旅游服务奠定基础。

“雪岩泉”是江达的矿泉水品牌,源自白宗神山脚下无污染的地下涌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盐、微量元素。在帮助江达净界水厂开拓销售方面,武清积极对接天津市食品集团旗下的壳牌石油华北区公司与江达开展合作,在华北地区303家壳牌加油站进行“雪岩泉”饮用水的品牌推广。截至目前,累计实现消费扶贫388.336万元。

“扶志”自强“扶智”自立勤劳致富拔除“穷根”

“这几年跟着党走,日子像泉水一样甜!但是不能只靠政府,我们自己也要努力了!”江达县同普乡东风村贫困户加永拉姆说。

加永拉姆今年47岁,年轻时生了一场重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积蓄,还欠下数万元债务,康复后也干不了农活、重活,家里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一家人仅靠丈夫外出打工勉强糊口。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四口之家的生活有所改善,但依旧不是长久之计。

在东风村,像加永拉姆这样的富余劳动力还有很多。为了让大家增加收入、坚定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武清区与江达县在多次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发展稀缺产业、实现就地就业的致富新路子。

2020年4月,武清投资150万元,在东风村新建一座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的传统藏式针织厂,选派有着10多年针织经验的尼玛俄色作为致富带头人,教授大家针织技艺。“学会了针织,以后我也能挣钱了,只要我们全家一起努力,生活一定能改善!”聊起未来生活,加永拉姆的话语里满是信心与向往。从“习惯贫困”向“立志有为”转变,这只是武清区携手江达县开展扶志扶智工作、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的一个缩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藏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财富,我有责任保护好!”在西藏的一年多时间里,李晓东将自己积累了10多年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的技术管理者。在他看来,即使有一天他离开了这里,但是知识会留下、技术会留下,江达的绿化事业还是会继续发展下去。

大山深处的江达县迎来了武清区的真心、真情、真策,以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以先发优势促后发效应,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不仅成为缩短差距的加速器,更激活了江达自身的内生动力,奋起直追。

武清与江达,路长,情也长;源深,援也深。

这是一段跨越25年、2700余公里的情谊。一笔笔帮扶资金在江达播下脱贫致富的种子,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医疗帮扶、教育帮扶等领域全面开花,结出硕果;一批批医疗专家、农技员、园林工程师等人才奔赴西藏,与江达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新模式。

4530万元的市、区、镇街三级资金投入、实施带贫产业项目30余个、贫困发生率降至0%……2018年11月4日,江达以优异的成绩正式脱贫摘帽,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目标在前、旌旗猎猎、使命催征,在新起点上,武清要与江达“兄弟”一道,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严格遵循“十个必须”,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锚定“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抓好落实,跑出乡村振兴发展的“加速度”,带领两地广大群众携手共圆小康梦。(吕兴龙、龙洲、杨雨涵)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