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保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势在必行
2020-02-27 09:39:44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教育规划要求,在已经确定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战略主题基础上,进一步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共同作为实现国家2035教育现代化规划的战略主题,并尽快融入教育全过程。

首先,在高校与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网络和有线电视录制优质课程资源,组织指导学生在家学习的特殊阶段,重视从国家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及未来需要的高度着眼,将尊重生命、尊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绿色餐饮与绿色出行、低碳简约行为习惯、可持续生活方式、防灾减灾、生态社区、生态环境、生态公民、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城市与乡村建设、应对全球变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既具现实意义又具长远意义的专题内容渗透与充实进各个学科课程。同时,也要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自主探究,开展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学生-学生互动互助与合作学习,并在学习中更新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关注实际问题并努力提出解决方案等。各级教育科研、教研与进修部门有必要在更新课程内容、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及更新教师培训形式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并提出实用性建议,指导校长教师编写以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主题的简易性学习读本、手册、视频资料,有效丰富中小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内容。

20年来北京等部分省市的实践经验表明,正是接受过较长时间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少实验学校学生在身心健康、文明习惯养成、绿色餐饮、参与生态社区建设等方面,确实颇有良好表现,受到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良好评价。

同时,也需要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注重以德为先,注重全面发展,注重知行合一”系列基本理念指导下,以严格遵守各级政府和疾控中心系列要求并做到自爱、自律、自护、自强为基本行为规范,进一步明确指导与激励广大青少年个人,形成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要帮助他们明确无误的认识到,今天做到自觉转变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奉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不仅影响着抗击病毒与战胜疫情目标的早日实现,而且更加关系到每个人可持续地健康生活,可持续地享有幸福人生,也更加关系到可持续地建成美丽中国,可持续地实现太平盛世。指导学生形成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培养新一代生态公民,理应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育人使命的新定位与新涵义。

许多地区的实践经验显示,在基础教育领域加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够特色鲜明地创新学校课程与推进课堂革命,深化与扩展素质教育,产生帮助学习者提高学科学习质量和核心素养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优质品牌学校建设的良好效果。这正是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时代需要的崭新教育,也是体现国家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要求的新型育人范式。这一卓具创新价值的成功经验十分值得在更大范围内加以传播。

接着,还需要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教学与研究及专家优势,大力加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学科研究,其关键专题包括生态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公民、生物多样性、病毒与疾疫、疾疫防控战略与策略、疾疫防控创新技术、疾疫防控地区与国家合作、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地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广大专家学者要学习与发扬钟南山院士及其团队的担当精神与创新精神,在不间断自身已有研究工作的同时,发扬“把论文写在中华大地上”精神,尽最大可能结合各自专业为抗击病毒与战胜疾疫、以及后续推动国家与全球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进程多出研究成果、积极建言献策,做出具有应用与创新价值的贡献。有必要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充实进职业教育院校,丰富产教深度融合内容,创新各类综合应用人才的育人模式。

教育领域专家学者有必要在坚决克服实际存在的学科成绩第一、应试第一、升学第一等弊端方面开展攻关研究,引导与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加快完成从教书者向教书-育人者转变,从只对学习者在校期间负责向更对其终生可持续发展负责转变,从只关注提高学习者学科成绩向同时关注指导其关心国家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未来命运转变,从单一文化知识工程师的职业发展定位向更具高尚品位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理想方向转变与升华。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又一关键时刻,医学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专家学者与所有知识分子的共同神圣使命是:以成千上万医务工作者为光辉榜样,用卓具担当精神与创新价值的工作成果,在引导中激发,在激发中促进,在促进中改变,让越来越多国民的体魄更加强健起来、举止更加规矩起来、情趣更加高雅起来、生活更加简约起来、思维更加深邃起来、斗志更加昂扬起来、境界更加高尚起来、力量更加凝聚起来。

抗击疫情已经将全中国变成了一所学习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大学校。从病房到家庭,从飞机到火车,从乡村到城市,从商店到办公室,从公交车到社区监查岗,处处时时都成了学习的课堂。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每个人都成了这所学校的学生。可以相信,随着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积极发声、传道授业并引导实践的前进方向,这所大学校一定会结出“桃李满天下”的硕果。值得展望的是,这场气壮山河的总体战胜利会师之际,一定是这期以“学会可持续发展”与“走向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全民终身学习大学校全体学员合格结业之时。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