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 应妮)如果杜甫有手机,会发生什么?
在26日的第五届腾云峰会现场,当这个脑洞大开的问题被抛出来,全场发出一阵笑声。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开玩笑说,很可能杜甫1/4的诗是不用写的。比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都是在讲地理、空间和时间上的阻隔,要是他有手机,就能随时跟好友微信视频聊天,打破空间的阻隔。甚至他有20多首诗作都在想念他的好兄弟李白,放到今天,一个微信通话就搞定,甚至还有可能因为联系多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技术促成连接的努力仍将一往无前,但与此同时,必须意识到这种连接的‘流动边界’在哪里,这也恰恰是科技需要和人文、人性对话的地方。”
第五届腾云峰会以“流动的边界”为主题,十多位来自文化艺术、科技领域的大咖齐聚,一起聊聊“科技+文化”。
论坛现场。腾云峰会供图关于技术与文化的连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认为,互联网时代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分众时代,而在全球范围之内流行的疫病,又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我们被迫终止流动。于是,一边看到互联网创造了一个全球前所未有的连接和流动,另一边则是不同次元之间绝对的疏离和陌生,网络上各种矛盾被迅速简化、激化、白热化。这种纷争又很容易蔓延到网络之下,以诸如人肉搜索的方式直接侵害现实空间。
“连接与隔离,交流融合与疏离对抗,这就是今天全新网络生态所置身的现实”,戴锦华说,在这样的分众文化结构当中,有没有可能“次元破壁”,达成一种新的流动和连接呢?
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表示,疫情期间,科技推动文化打破了时空的边界。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虽隔离在家,却能通过视频等方式,一起合作开音乐会。艺术和文化突破了边界,更打动人心。腾讯微视和央视共同发起的“同心战疫”系列短视频活动,就收集到26万条加油短视频,播放量超10亿次,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同时,腾讯这些年做的互联网+敦煌、故宫等新文创努力,正是在尝试“次元破壁”。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王石则透露,文促会用26年承担一本“新书”的写作。这本书,就是新白话文版《二十四史》。之所以说是新书,不仅因为注释是原本的两倍,更因为“它表达了当代人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看法”。王石相信它将为学界和大众提供一种认识历史的工具。历史会帮助每一代人认识自己,这也是需要不断向前看的过程。这,正是当下与历史的再度连接。
那么,“文化+科技”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
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对此的回答是,近年来强调的中国文化、中国特色,对外传播时同样需要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包括游戏在内,恰恰能更有效地形成中国文化软实力,更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知名网络小说作家、阅文集团白金作家唐家三少则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认为网络大大降低了文学准入的门槛,作者可以随时发布并立马得到读者的反馈和支持,这极大促进了创作生态的繁荣。而中国的网络文学更是不断通过自身丰富的故事性走向世界,同时不乏作品被改编成动漫、电影、游戏等其他形式。
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也表示,网络文学从个人表达逐渐衍变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这正凸显了“文化+科技”的力量。他透露,恭王府博物馆正在跟腾讯合作,未来将会用全新尔科技形式去呈现历史文化,通过文化的力量和需求,反向来促进科技的进步,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文化+科技”的一种期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与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著名作家阿来、腾讯量子实验室负责人张胜誉共同展望了人文科技的未来。“科学在改变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颠覆自己。科学,毫无疑问需要人文的驾驭;而科学与文化,终将战胜愚昧与区隔”,韩启德郑重地说,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完)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