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时而生
惊蛰:雷鸣春回 万物新生
中国美术馆收藏着一张明代画家尤求的画作,名为《风云起蛰图》,画中可以看到天色昏暗,细雨蒙蒙,山巅之上,一条巨龙隐约现身于云层之中,龙爪伸展,龙首昂然,直入高空,山中行路之人抬头仰望,与云中巨龙上下呼应。画虽无声,但观此图耳边却仿佛隐隐有雷声传来,雨中山林的自然之息也随之扑面而来。“起蛰图”是中国古人在惊蛰节气到来时常常悬挂的一种画作,作者大多描绘风云变幻、春雷滚滚之景象,将惊蛰之时的自然景物或写实或加入主观想象后呈现于画纸之上,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赞颂。正如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诗中所写:“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惊蛰至,春雷起,万物生。经过了漫漫冬日的寒冷之后,温暖渐渐重回大地,生命从此萌动。
惊蛰时节真的能听到雷声吗?
惊蛰的原名叫“启蛰”,只因为了避开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才将“启”改为“惊”,后来还与雨水换了位置,变成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并沿用至今。惊蛰自古被认为是春雷响起的时节,元代的吴澄在其所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言简意赅地写道:“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春雷响起,惊醒了蛰虫,一切都顺理成章,合情合理。然而对此,亦有不同的观点。有“中国气象先生”之称的宋英杰便认为,此“震”非彼“震”,此“雷”也非彼“雷”。在《二十四节气志》一书中,宋英杰以《周易正义》为证,认为“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以震是东方之卦,斗柄指东为春,春时万物出生也。”并引用《易经》中“震为雷”的表述,认为“雷”为卦象,并不是指天气现象。同时按照古人以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对于四季的界定来看,春分时,“斗柄指东,天下皆春”。因此,“万物出乎震”就应理解为“万物于春天出生”,而代表雷的东方之卦“震”,便也是“春分之征,与惊蛰无关”。
那么惊蛰时节真的能听到雷声吗?事实上,中国各地春雷响起的时间不同,仅仅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才有可能在惊蛰之时听到雷声,而住在北方的人们想要听到春雷大概要等到4月了。如此,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叫醒”蛰虫的到底是不是雷声呢?宋英杰认为,春雷的“叫醒”功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联想,而真正唤醒蛰居动物的,是逐渐回暖的天气。在《二十四节气志》中,宋英杰进一步解释说,在隶属于春季的几个节气当中,惊蛰时节的降水量是最少的,同时日照增长最显著,天气回暖幅度大。此时节,除东北、西北地区外,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摄氏度以上,温暖的气息使蛰居的生灵逐渐苏醒,蠢蠢欲动起来。
老鹰在惊蛰“变成”了布谷鸟?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对应的“三候”,即在此时节可以观察到的三种物候现象。惊蛰节气的“三候”分别是“桃始华”“仓庚鸣”和“鹰化为鸠”。
“桃始华”很好理解,桃花在此时开放,进入盛花期。第二候“仓庚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此解释较为详细:“仓庚鸣,‘庚’亦作‘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