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食因器增色
【学人谈】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大力倡导和有力推动下,“光盘行动”广泛开展,唤起了全社会的爱粮节粮意识,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如何让老百姓从“吃饱饭”到“吃好饭”,这不仅仅是农业科研人员的使命,也是广大设计师们关注的课题。怎样的饮食器具设计能让人们在吃饭的同时感受到文化艺术的暖意?如何运用更巧妙合理的设计来最大程度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中国设计师们正孜孜不倦地以多元的创作视角探寻着当代饮食器具设计的新方向。
食物滋养了人类。在中国,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俗称“开门七件事”。一年中,无论是遵循节气的轮转,还是庆祝传统节日,我们总是绕不开一个“食”字,因此,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设计造物的宗旨是服务于生活,融入于生活之中的饮食文化与设计的关系更是十分紧密。食材的储存与加工,饮食的烹调与享用,就餐的氛围与礼仪,饮茶的习俗与文化……生活中的吃喝诸事无不与饮食器具息息相关。食因器而增色,茶因器而添香。千百年来,随着饮食器具设计的发展,饮食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延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体现在饮食器具方面。
饮食器具在设计和生产中通常采用的材料包括陶瓷、竹木、金属、玻璃、纤维等。以纷繁多样的材料工艺设计制作而成的饮食器具,不但能够满足人们在各种类型的餐饮活动中的实用功能需求,而且能通过其造型变化构建视觉美感,传达艺术观念。不同材质属性所绽放的质地之美,以及装饰纹样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为餐饮活动的参与者带来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感。
当下,中国设计界拥有丰富的饮食器具创新设计。在近年来举办的众多国内外饮食器具设计相关展览和博览会上,不乏优秀中国设计师的影子。许多作品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遵循绿色设计理念,注重“守正创新”,既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注重在其基础上创出新意,展现出中国当代饮食器具设计的多元视角与多重维度。
饮食器具作为生活用具,其实用性是一切设计的初衷。因此,如何在设计中不断提升器物的实用价值,使其更加符合作为设计主体的“人”的生活习惯与习俗,是许多设计师探索的方向。以作品《晒桌》为例,其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农村在收割时节晾晒粮食这一习俗。设计者将八仙桌和簸箕的功能进行有机结合,运用现代设计中的解构手法来阐释传统的八仙桌,并以中国传统漆艺装饰簸箕等竹编器具。作品不仅在实用功能上做到了不同器具的结合与延伸,还以丰富的视觉语汇体现出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设计观念的相融互渗。泡菜制作作为延长蔬菜保存期限的腌制方法,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新概念泡菜坛》的设计保留了传统泡菜坛用水隔绝空气密封保鲜的方式,针对以往泡菜坛体积过大、外观粗糙等问题进行了再设计,使之适应现代家庭结构和整洁的居家环境。改良后的泡菜坛不仅在解决餐食之需的同时避免了因食物存量过多而造成的浪费,更成为居家环境中富有艺术美感的装饰陈设。
挖掘传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当下。中国有着丰厚的饮食文化传统,深扎其中,并将具有代表性的技艺进行提炼,在现代饮食器具设计中加以应用,普通的生活用具便有了文化的灵魂。试看《八大碗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