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书院4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岭南大地倚山临海,地势开阳。自古以来,岭南人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形成别具一格的岭南文化。且务实、开放、兼容、创新之风至今赓续不断。而其文脉之传承,实有赖于历代学者开馆授徒,薪火相传。尤其是书院产生之后,学派纷呈,名人辈出,在中华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
系列策划:陈伟胜 周娴
本版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岭南文化经纬度
清代岭南书院数量
领先全国
从东汉三国时期岭南之地开兴办书院之风,到唐宋时期书院的成熟,再经过元明的发展,来到清代,广州地区的书院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黄泳添、杨丽君在《广州越秀古书院概观》中统计,从康熙元年(1662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广东创办的书院达255所,盛极一时。而其中名声较著者达十数所之多。
据曾燕闻研究:明代书院:长江流域51%,珠江流域30%,黄河流域19%,到清代,珠江流域的书院比例上升到38%,长江流域占44%,但是在清代新建书院中,珠江流域所拥有的书院数已超过45%,而长江流域只占35%左右,黄河流域则约占18%。
可知清代岭南地区书院数量已经领先全国。更重要的是,广东地区的书院类型多样,名家辈出,更随着历史大背景的变化,不仅经史理文之综合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格致之学以及与西学有着密切关系的“杂学”也成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为国人开眼看世界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和观念储备。
广州书院“城市化”
清代出现明显倾向
中国早期书院追求幽胜之山野,一方面是出于修身养性、远避喧嚣的考虑,也意在表达学术追求。而清代广州书院出现了明显的城市化倾向,除了表明书院的运行模式发生着变化,也说明了城市的聚集效应对于文化事业的影响。
学者蒂莱曼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