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格斯尔》史诗正得到更多关注
2022-06-08 09:59:27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本网赤峰6月3日电 题:“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格斯尔》史诗正得到更多关注

  本网记者李爱平

  天刚刚亮,53岁的乌日图那顺便开始在家中拉响蒙古四胡乐器。半小时后,他用浑厚的嗓音练习《格斯尔》史诗说唱艺术(简称《格斯尔》史诗),这是过去5年间,他雷打不动的功课。

  《格斯尔》史诗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是蒙古族和藏族人民集体创造的同源异流的优秀文化遗产。蒙古族《格斯尔》史诗流传地域横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活形态型民间史诗,被称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乌日图那顺是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蒙古族中学的一名老师,他的家乡被誉为“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6月3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金巴扎木苏的弟子,传承《格斯尔》史诗非常有价值,也是自己最乐于做的事。”

  今年已89岁的金巴扎木苏是演唱《格斯尔》史诗艺人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格斯尔》史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说唱的共18.6万行的《格斯尔》史诗,是迄今为止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的《格斯尔》史诗口头文本。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金巴扎木苏老人表示,此生最大的心愿是“把《格斯尔》史诗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下去。”

  “最早我是和当地的尼玛敖斯尔老师学习《格斯尔》史诗,后来和金巴扎木苏老师学习。过去5年间,我一边学,一边把所学到的《格斯尔》史诗传授给学生,做好传承工作。”乌日图那顺这样告诉记者。

  乌日图那顺坦言,学习《格斯尔》史诗非常难,“不仅需要好的记忆力,而且还需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发声演唱技巧,对吐字是否清晰也有很高要求。”

  “在具体演出中,一般需要8人左右参与,在过去5年间,我们一直坚持在当地进行演出,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这门说唱艺术。”乌日图那顺如是表示。

  今年52岁的敖干巴特尔是巴林右旗当地的牧民,跟随金巴扎木苏学习了近10年,现在已经成长为赤峰市《格斯尔》史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我从小就爱好各种乐器,2012年我和金巴扎木苏老师学习《格斯尔》史诗,每月利用空闲时间到老师家里学习两次。”金巴扎木苏说道。

  在2020年之前,敖干巴特尔曾和其他9名《格斯尔》史诗艺人到全国各地进行演出,“我们在新疆、上海、山东演出,每次演出时间8分钟左右,大家通过字幕了解到《格斯尔》史诗,反响特别强烈。”

  “尤其是在山东的演出中,我们每天都演出10多场,我们几个人忽然有了明星的感觉。”敖干巴特尔笑言,作为传承人,现在自己也开始带徒弟。

图为《格斯尔》艺人正在演出中。 敖干巴特尔供图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格斯尔》史诗正在当地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52岁的阿拉坦孟和,是赤峰市巴林右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他骄傲地告诉记者,他的家乡从2008年起,就被外界誉为“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现在这里有15名国家级、市级《格斯尔》史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大家都倾注了别样的感情。

  在传承保护《格斯尔》史诗方面,阿拉坦孟和告诉记者:“目前我们正在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实施全面记录,做好记录成果的保存和公开,进一步促进社会利用。”

  记者获悉,当地官方在保护传承《格斯尔》史诗方面,正在搜集整理《格斯尔》史诗口传故事及相关作品,编辑出版了《中国格斯尔之乡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