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燧,在中国的西域驻守了千年,是中国古代边防系统的最基层军事设施。
很多人对于烽燧的了解,是从唐代诗人的名句开始的。在那个幻梦与现实纵横交织的年代,烽燧和烽火就像是诗人心目中的图腾和标杆,描绘出了一个王朝的兴亡意象。
在他们的笔下,有“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的气势,也有“江边烽燧几时休,江上行人雪满头”中隐藏的反战情绪,就连女诗人薛涛都能写出“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的句子。
2019年,在孔雀河畔的茫茫大漠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进行了主动性发掘。一千年前,戍边的军士驻守在这里,不仅有金戈铁马,也有铁汉柔情,甚至还扩展了唐代边塞诗的外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唐代边塞诗“同中有异”的世界。
“浑炙犁牛烹野驼”
烽燧遗址解密西域军士生活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些边塞诗中的塞外,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眼中有着相对固定的含义,专指统一的中央王朝西部和北部边疆之外的地方。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巴州尉犁县境内的荒漠地带,东距营盘古城47公里,东南距楼兰古城233公里,是唐代西域边疆地图上一处并不起眼的基层军事管理机构。它所处的位置不仅是地理上的塞外,也是文化上的塞外。
烽燧在废弃之后,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太多痕迹,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诸多西方探险家打着考古探险的幌子进入该区域,才让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在沉睡了千年之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获得审批,发掘面积600平方米;2020年新增发掘面积500平方米;2021年新增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
在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出土了大量遗物,不仅包括文书、木简,还有开元通宝、乾元通宝等钱币,另外还有陶、铜、铁、木、骨、纸、皮、草、纺织品等各类遗物,均为戍边将士日常生活、工作所用的器物,为大家勾勒出了一幅唐代塞外生活的实景图。
塞外的生活,在唐代边塞诗中曾经反复出现,岑参就曾经写过“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王建也有“马上悬壶浆,刀头分顿肉”的诗句。
而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发掘则让这些诗歌中的生活变得更为立体,在遗址中发掘出的动物标本包括马鹿、野猪、黄羊、骆驼等动物的骨骼,证明了杜甫送堂弟西去所作“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这样的饮食习惯确有其事。而遗址中出土的葫芦残片上,发现了葡萄酒的成分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