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遗产  
杭州德寿宫遗址揭开“皇城”面纱 历史遗迹呼唤活态保护
2019-12-23 09:24:47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杭州德寿宫遗址揭开“皇城”面纱历史遗迹呼唤活态保护

杭州德寿宫遗址。 郭其钰 摄


说起杭州的城市名片,南宋文化是闪亮的一张。


公元1138年,南宋正式以杭州为都城,称临安。临安作为南宋的政治中心,存在了一百余年。期间,“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走在如今的杭州上城,吴山下、鼓楼上、官署里、坊巷间……处处都是皇城宋韵。其中南宋德寿宫遗址的考古发掘,为杭州的南宋记忆再添重要一笔。


杭州德寿宫遗址。 郭其钰 摄

杭州德寿宫遗址。 郭其钰 摄


史海拾贝 揭开皇城“面纱”


德寿宫前身是南宋宰相秦桧的宅邸。秦桧死后,宋高宗赵构将此宅收回,以其旧宅改建新宫,号德寿,民间也称其为“北内”。初成时,德寿宫仅修前苑宫殿区,尚无后苑。后宋孝宗扩建德寿宫,集能工巧匠修成后苑。


据史料记载及考古研究成果发现,南宋德寿宫遗址占地面积近17万平方米。经过近20年来的多次考古发掘,陆续发现德寿宫的宫殿基址、夯土台基、庭院地面、水池驳岸、砖砌路面、假山基础及完整的进排水结构等建筑遗迹。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何忠礼介绍,德寿宫作为皇家建筑,因宋高宗爱湖山之志而成,集江南园林于大成,体现了当时建筑、园林的最高技艺。


据了解,德寿宫以“小西湖”为整个宫殿设施的中心,分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内设冷泉、飞来峰、聚远楼、浣溪、万岁桥、四面亭等景观,并精巧布置四季花卉以供赏玩。


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对此有较为清晰地描述:“宫内凿大池,引西湖水注之,其上叠石为山,像飞来峰,有楼曰聚远”。


“真容”渐露 颇具江南宋韵


早在1984年,“临安城”考古队在杭州望仙桥至新宫桥之间的中河东侧,发现一条南宋时期的砖砌道路,当时即判断该道可能与德寿宫遗址有关。


2001年,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对望江路北侧地块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德寿宫的东宫墙、南宫墙以及部分宫内建筑遗迹。后经多次考古发掘,陆续发现了德寿宫的宫墙、建筑构件、瓷器等。


然而由于被现代城市所叠压,城市考古缓慢而艰难,经30多年之久,一点一点抢救,一点一点露面。


“德寿宫遗址遗迹量丰富,做工考究,造型精美,用料极佳。”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施梦以介绍,目前,德寿宫遗址总计发掘6600平方米,其中中轴线位置已大致确定,建筑划分清晰,可初步判断其功能性。


按照计划,南宋德寿宫遗址考古工作将于今年底全面完成。考古挖掘暂告一段落,但随之带来的,却是如何对该历史遗址进行保护的更大考验。


“从目前发掘成果来看,德寿宫没有延续汉唐时期金碧辉煌的大宫殿,而是小巧精致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包伟民认为,德寿宫具有江南特色,也代表了南宋风格。


历史遗迹 呼唤活态保护


德寿宫遗址位于杭州上城核心区块,这里也是目前杭州主城区内最大型文物考古发掘和勘探区之一。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在历史遗址与现代城市相叠和的区域,对德寿宫遗址的保护与展示似乎“进退维谷”。


“西安大明宫进行发掘和展示的时候,对住在上面的居民进行了整体搬迁,但临安城遗址没法这么做,因为整个临安城就位于杭州最繁华的城区之下,它叠压了隋代、吴越、南宋、元代、明清多个时代的文化积淀。”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研究所所长华芳曾坦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认为,古遗址保护应时刻把握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如德寿宫遗址与整个南宋皇城遗址的关系,南宋皇城遗址在杭州的位置等”。


其介绍,城市考古讲究“横向找布局,纵向找沿革”。因此在德寿宫遗址的保护中要综合遗迹遗物、历史文献等,体现历史纵深感,让考古展示“见人、见物、见生活”。


对于历史遗迹的具体保护形式,记者采访多位关注该领域的政协委员发现,让古遗址保护与展示真正走入老百姓的生活,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


“德寿宫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也需要与时俱进,如利用5g、AI等技术,通过新鲜的、大家感兴趣的方式把德寿宫甚至南宋故事的来龙去脉展示出来。”杭州市政协委员杨莅认为历史遗址需要创新保护。


而如何吸引更多普通人关注、了解德寿宫遗址及其背后的南宋文化,杭州市政协委员夏琳认为重点要讲好“文化故事”,把历史的、静态的遗址做成活态的、有生命力的事物。


此外,有声音建议,对于已考古发掘的遗址可采用遗址展示和模拟展示的方式,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对于未考古发掘的遗址,可采用标识展示的方式,通过标识、色彩、声音、灯光、公共艺术等表现手法意象性地展示。


“我们今天重视保护八百多年前的历史遗址,就是为了擦亮下一个八百年的文化名片。”杭州市上城区副区长朱黎明说。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