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遗产  
宁波古戏台的守与望:要“保住”更要“走远”
2020-05-03 16:04:15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宁波古戏台的守与望:要“保住”更要“走远”

工人更换祠堂房顶瓦片。吴立高 摄

选木材、弹墨线、刨木料、合榫卯……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强蛟镇下蒲村的魏氏宗祠日前迎来了一场大“美容”。而这场“深层美容”的背后,离不开86岁的下蒲村村民魏文灶数十年如一日的守护。

“祠堂古戏台并不只是宗族的记忆,更是民族的、世界的文化宝藏。”魏文灶说。与其他地方不同,在宁海,祠堂并非简单的祭祀场所,内部设有的戏台使其成为所在村落的“文化交流中心”。如今,当地较好保存着120多处古戏台,被称为“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其中更有10座戏台列入中国重点文保点。

兴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的魏氏宗祠古戏台便是那10座之一。阔4.8米、深4.7米的戏台坐落于魏氏祠堂中部,与勾连廊梁架交接,四周刻成16个龙凤坐斗,辅以一个个三国时期人物故事点缀,烘托出两个相连的藻井之大气、精美。

魏文灶老人。 李典摄

魏文灶老人。李典 摄

所谓藻井,是古时劳动人民发明的用于扩音与拢音的“天然喇叭”。在魏文灶看来,那是魏氏宗祠最出彩的部分。

他指着两个相连的藻井介绍,唱台上方的藻井花纹呈逆时针阶梯式,细看之下,众多红身黑喙的鸟儿朝着中心飞去,“百鸟朝凤”之姿颇为壮观;而另一个藻井更靠近观众席,中心的太极图案显示着当地人崇尚的阴阳平衡之道。

“如此精美的二连贯藻井戏台并不常见,这是魏氏宗祠能够入选中国重点文保点的原因之一。”强蛟镇党建办工作人员吴立高说。

“从我有记忆起,戏台就伴随着我们魏氏家族度过一些重要的时刻。”魏文灶回忆,每逢丰收等日子,村子男女老少都会来祠堂听戏。戏台上,武将花旦咿咿呀呀间,唱出了古时的神话演义,唱出了民间的爱恨是非,也唱出了当地老百姓割舍不断的记忆与乡愁。

不仅如此,文物专家眼中的魏氏宗祠更是对研究清代建筑史、戏曲舞台艺术史、江南民俗史及木雕文化等,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与风貌资料。

然而,20世纪90年代,一场超大台风使这座东海之滨的古迹伤痕累累。那次,下蒲村村民自发筹集到10多万元,对魏氏宗祠进行了一场大修。在多数村民推荐下,魏文灶成了这次大修的义务“监工”。购买木料、推敲修缮细节、安排工匠……在近两年的翻修日子里,他与祠堂之间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情。

工人进行木雕,用于更换建筑受损构件。 李典摄

工人进行木雕,用于更换建筑受损构件。李典 摄

从那之后,魏文灶便担起了“业余文保员”,守护着这座旧祠堂的“周全”。历经数百年沧桑,祠堂古戏台出现了檐枋、梁柱、藻井等构件霉烂、脱落等损坏现象。他一一记下哪里的颜料掉了色、哪里的木头驻了虫、哪里的瓦片渗了水……寻找机会向当地文保部门反映。

另一边,宁海县也成立古戏台研究中心,聘请资深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和著名专家学者联合开展古戏台文化研究工作。随着当地开展“宁波古戏台拯救行动”,一座座饱经风雨的古戏台在一系列“美容”下换了新颜。

2019年,魏氏宗祠古戏台迎来历史性时刻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