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遗产  
用数字化手段传承云冈文化基因
2020-06-20 11:53:28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这里,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和手持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云冈的洞窟进行数据采集,建立起精密的数字档案。


这里,要添加的打印材料不是纸张和墨水,而是砂岩质、树胶质、有机化合物,再连接上高精度高保真的数据,3D打印机飞快地逐层打印出清晰的佛头。


游客体验云冈石窟VR(资料图)


这里,站在体验区戴上VR眼镜,观众可以站在虚拟莲花上“缓缓上升”,观赏壮美的第18窟佛像;VR手柄在游客手中变成手电筒,用来寻找石窟中的飞天。


这里是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新科技,令文物可触摸、可感知,让云冈的含笑佛陀走出冰冷的石壁“活起来”,被大众铭记。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说,“云冈致力于发展文物数字化保护,通过三维激光扫描、3D打印复制、VR成像显示等一系列举措,探索出了一条数字化保护之路”。


保护为先,建设数字档案


“数字化是一种技术手段,服务于大众,也服务于保护工作和研究人员,这是云冈的特色所在。”


在崭新的文物修复办公楼里,记者走进数字化室办公地。随着工作人员的操作,电脑屏幕上出现一座大殿建筑的三维图像,移动鼠标可以实现360°的观测。云冈数字化室副主任何勇告诉记者:“目前云冈已经完成三分之一石窟数据的收集,云冈的数据库容量已经多达200TB。”何勇介绍,“这些档案可以调整视角观看,还可以进行量测,精度能达到毫米级。”


在谈到云冈的数字化初衷时,何勇说道,采集的数据主要与石窟保护相结合,为模拟石窟寺文物修复服务。何勇在工作中看到过云冈最著名的20窟佛像不同年代的照片。“1987年、2007年、2017年,短短30年,原来很清楚的造像细节已经模糊。”这种珍贵文物的消逝令他感到惋惜,云冈的佛像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被风化剥蚀。把云冈的佛像全部用数据留住,用数据将它的美保护起来,是云冈数字化室成立的初心。


“对佛像的制造,古代工匠会有自己的想法,却由于风化变得没有了相关的任何印记,相应的研究也就会缺失内容。”现在,数字化团队用数据去分析处理,帮助进行预防性保护和精度极高的修复,来努力延缓石窟的消失速度。数字化技术可以模拟修复技术用于评估保护方案,还可以模拟自然灾害对石窟的影响,如模拟地震对石窟的损坏等。


云冈石窟的数字化探索开始于2003年,主要与高校、研究所合作或者作为委托人,共同完成数字化项目。在2012年云冈石窟数字中心成立后,从文物工作的角度开始进行自主创新。云冈人为了更好地获得石窟数据用于保护,不计项目周期和经济收益,对数据的精度、任何变化的记录都力求十分准确。有时为了获得一张精确的佛像风化线图,数字化团队会“挑剔”地进行返工。


3D打印,让文物活起来


多年来,云冈人一直有把云冈文化“搬”出去向全世界展示的想法,然而,云冈石窟与佛造像都是不可移动文物,想法实现起来非常难。


云冈第12窟原大复制窟


怀着这个美好的梦想,云冈数字化团队开始接触3D打印技术。在团队努力下,第一个1:180的打印大佛产生了,打印出的“大佛”精巧细致。团队怀着信心,继续探索打印出1:20、1:6、1:5的大佛,不断地接近那个1:1的本体。慢慢地,从打印小件的佛龛、佛头,到可以打出整个洞窟……打印出大佛不再是奢望。


后来云冈人在与浙江大学接洽时,提出联合打印大佛的想法,云冈需要大学的力学研究和材料结构的科研力量。于是,在两家单位联合攻关下,2017年12月,云冈最大的洞窟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