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程佳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政府主办的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举行。作为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聚焦中国戏曲70年发展为主题的系列学术活动同期举行。
戏曲文化周上演的许多在北京难得一见的剧种令专家学者如获至宝,经过两天的参观体验,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麻国钧感叹:“戏曲来源于民间,中国戏曲文化周把戏曲还给了民间。”
本届戏曲文化周学术活动以促进中国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与融合发展、加快中国戏曲“走出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举办中国戏曲发展国际论坛、中国戏曲70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和青年论文征集等活动,围绕“中国戏曲的国际共享”“新时代戏曲创作的现状特点及问题”“戏曲流派与戏曲发展研究”“戏曲现代戏创作研究”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在中国戏曲发展国际论坛上,来自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京剧院、武汉大学、东南大学等30多家国内戏剧院团、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家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活动。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认为,中国戏曲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是强化对戏曲演员表演艺术的吸引力和创造力的重视。戏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艺术规律,不能因为创作理念、环境上的变化,就把最有看点、最本质、最能够体现民族性的东西抛弃掉。
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表示:“纵观历史,中国戏曲在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在激发中国人民爱国热情方面展现了持久的影响力,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精神宝库,我们应该在新时代将中国戏曲艺术进行广泛深入的推广,特别是中小学校园里,让这门艺术进一步影响广大青少年的成长。”
麻国钧认为,戏曲研究者应该重拾中国戏曲的信念和自信,把中国戏曲放在东方文化中加以审视,重视对中国戏曲价值的开掘。
知名舞蹈艺术家、视觉艺术家沈伟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实践。他近些年创作的现代京剧舞蹈剧场《二进宫》以中国戏曲古典舞和现代舞的构成方式,从韵律、形态、节奏等方面,让观众了解中国音乐、中国韵律、中国戏曲。而戏曲的未来是什么、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也成为他在不断尝试中着力思考的课题。
意大利汉学家、翻译家李莎认为,中国戏曲有一种“奇特”的精神,它没有西方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但是有其自身的悲剧特色。中国戏曲对于带有悲剧性的情节内容更多是肯定而不是完全否定,这样乐天知命、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很值得推广。
在中国戏曲70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就中国戏曲艺术70年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思考谈了自己的看法;武汉大学教授郑传寅就现代戏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以民间戏曲剧团的发展为例,阐述了戏曲艺术的民间性特点。
武汉大学教授邹元江认为,坚守文化自信是戏曲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中国文化艺术审美传统精髓的坚实基础之上的,对作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审美符号之一的戏曲艺术独特的审美韵味、表演绝技的深刻理解与精深传承,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邹元江说。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颜全毅进一步就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戏曲生态与发展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表示,中国戏曲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参与到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中,也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艺术标识。2017年全国戏曲普查有348个剧种处于活态传承之中,而随着京剧、昆曲、粤剧等戏曲剧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戏曲也逐渐被世界认知、共享。“之所以能够共享,不仅因为中国戏曲是一种民族艺术,更因为它包含着很多共通的情感。”王馗说。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