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保护传承黄梅戏地方性法规施行】
合肥6月1日电(记者赵强张强)中国首部保护传承黄梅戏的地方性法规——《安庆市黄梅戏保护传承条例》(下称《条例》)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提出,鼓励黄梅戏对外交流,支持黄梅戏院团开展国内外巡演、展演。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音乐”,其代表作《天仙配》《女驸马》等名扬海内外。
旅美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北美小芳黄梅艺术团团长陈小芳认为,《条例》的施行,为黄梅戏艺术更好地保护传承提供法律保障。“《条例》鼓励黄梅戏开展对外交流,这对于多年来扎根海外从事黄梅戏艺术交流的我们来说,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安徽省安庆市文旅局艺术科负责人田鑫明说,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发展繁荣于安庆。作为“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安庆市拥有韩再芬等一批中国知名的戏曲专业人才,基本形成黄梅戏创作、演出、教育、研究、展示等的传承发展体系。
《条例》所称的保护传承对象包括:黄梅戏声腔音乐和曲谱,黄梅戏剧目和剧本,黄梅戏表演艺术,与黄梅戏相关的传统习俗、艺术样式和制作技艺等;与黄梅戏相关的行头、砌末等实物,以及演出场地场所、建筑和设施;黄梅戏创作、演出、研究、教育、普及等活动以及文物、实物、资料的征集、收藏、展示等;黄梅戏代表性传承人;与黄梅戏相关的其他需要保护的对象。
《条例》提出,设立“黄梅戏英才库”,梯次培养黄梅戏领军人物;支持黄梅戏创作生产,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提升黄梅戏原创能力。
同时,鼓励形成以黄梅戏为主的产业链,实现黄梅戏市场化、多元化发展;鼓励利用科技手段,加大黄梅戏与动漫、网游、文创等产业的融合,加强黄梅戏数字化保存、展示和传播。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官话。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