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将编撰《楚辞大典》打造屈原文化地标】
宜昌1月4日电(记者董晓斌)屈原故里湖北宜昌将启动编撰《楚辞大典》,加快屈原文化公园建设,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记者从4日召开的宜昌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获悉上述消息。
宜昌是屈原故里,两千多年来,宜昌儿女赛龙舟、撒粽子、唱楚辞,用独特的形式传承着屈原文化。2009年,由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等习俗共同组成的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宜昌市十分重视屈原文化的传承弘扬工作,2021年,该市明确提出“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并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建设性的工作。
2022年8月,屈原文化公园在宜昌开建,该公园集合屈原文化研究、传播、教育、展示、论坛等多项功能。同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宜昌合作共建的屈原文化研究院正式揭牌,双方将努力将屈原文化研究院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传承与弘扬屈原文化的策源地与文化交流中心。
屈原文化研究院工作专班负责人雷青松表示,收集、整理、展示屈原相关的文献、资料、典籍等编撰《楚辞大典》,是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的基础性工作,也将推动屈原文化成为宜昌靓丽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品牌,为宜昌高质量发展积淀文化底蕴、赋能持久动力。
【文化地标是什么意思】
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魅力、最有代表性形象标识,它可以是一座楼阁、一架桥、一尊雕塑、一件文物、一座塔等等。像嘉峪关关城、黄鹤楼、南京长江大桥、橘子洲头毛主席青年雕塑、敦煌莫高窟、延安宝塔山等,想起这些富有地域特色、人文魅力、纪念意义、厚重历史的建筑景观,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如条件反射般立刻浮想起这些建筑的坐落地及其镌刻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沧桑之美。
【文化地标对于城市有多重要】
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起社会关注。
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反之,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地标,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厂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间,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
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
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人们才能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