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青岛啤酒以“传承百廿匠心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举行第45届“提高质量纪念日”大会。青岛啤酒在成立120周年之际,以一场守正创新的纪念活动,进一步推动质量强企做深做实,持续增强企业质量竞争力和百廿品牌发展能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专心致“质”
以“质量强企”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天活动,具有120年历史的青岛啤酒厂,麦香氤氲、匠心传承、誓言铿锵。青岛啤酒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克兴,党委副书记、总裁姜宗祥分别做主题讲话,员工代表通过《守匠心敬百廿启新篇》主题朗诵、质量誓词宣誓等仪式进一步凝聚质量强企共识;青岛啤酒还同步启动2023“百廿青啤匠心文化”节暨“匠心圆梦技能成才”主题活动,对支撑质量发展的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并聘任技能专家,举行“名师带高徒”签约仪式,为质量强企提供不竭动力;会上,“让爱新鲜常伴”青岛啤酒原浆尝鲜季也正式启动,让消费者从魅力感知质量的代表产品中,零距离感受百廿青啤的匠心传承和魅力质量。
“青啤伟业,质量为基;好人好酒,薪火传承;恪守诚信,守正出新……”当青岛啤酒公司副总裁兼制造总裁、总酿酒师徐楠带领生产制造、质量控制、科研开发、市场营销、智慧供应链、时尚文旅等魅力感知质量全链条的员工代表,以掷地有声的质量宣誓,再次凝聚起了青岛啤酒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和魅力感知质量全过程的匠心坚守。
青啤员工代表进行主题朗诵、质量誓词宣誓等仪式
庄重的宣誓是百廿初心的共勉,也是与时代的共振。
120年来,青岛啤酒把质量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来抓,从卫生第一、质量第一,到高精严细,再到基础质量、特色质量、魅力质量、魅力感知质量,青岛啤酒对质量认识的不断升华。
数字化时代飞流直下,作为质量创新发展的主力军,企业如何找到高质量发展“质量解码”的钥匙?
聚力为消费者创造出高品质、超预期的好产品,“青岛啤酒基于数字化端到端解码的魅力感知质量管理模式”以产品硬要素系统化打造和服务软要素沉浸式体验为主线,建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充分满足和引领消费者需求,助推青岛啤酒各项经营指标节节攀升,经营业绩屡创历史新高。
“质”存高远
“匠星”闪耀筑牢百廿青啤质量根基
一杯好啤酒,蕴藏百年酿造工艺,更饱含着酿酒人的满腔热情与执着匠心,是工匠的精益求精,夯筑百廿青啤的发展根基。
当天,青岛啤酒启动了2023“百廿青啤匠心文化”节暨“匠心圆梦技能成才”主题活动,青岛啤酒第九届技能大赛冠军和全国、省市各级技能竞赛的获奖选手成为活动上闪耀的明星。
青岛啤酒第九届技能大赛冠军和全国、省市各级技能竞赛的获奖选手成为活动上闪耀的明星
他们个个技艺精湛,有的从玩转一个机台到成为整条生产线的“全线通”,有的拥抱智能制造新时代,加速转型成为智能装备维修工程师,有的对全球啤酒风格熟捻于心,每一步打酒操作按秒、按厘米等标准计量的侍酒师……青啤“匠星”阵容囊括了酿造工、装酒工、质检员、侍酒师、销售业务代表等各个工种,从传统的产品研发、制造到营销、扩充到供应链、现代服务业,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年龄结构合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质量人才队伍为青岛啤酒加快建设以质量为支撑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不竭动力。截至目前,青岛啤酒拥有5位中国酿酒大师,占行业近一半。有51人被聘为国家级啤酒评委,占全国总数的45%,居行业首位;2022年品酒师团队在行业最高赛事“全国啤酒品酒职业技能竞赛”中蝉联冠军,勇夺季军,前50名中占据25席。
为匠心传承搭建快车道,推动全员质量提升进一步走深走实,青岛啤酒启动“名师带高徒”签约仪式,来自智能装备维修、酿造、包装、动力运行等多个工种的青岛啤酒特级技师、大工匠,签订师徒协议。
“质量的铸就,环环相扣,我们将积极探索师徒传承模式,使青岛啤酒的‘好人酿好酒’百年世训得以更好地传承、创新和发展。”山东省首批技术技能大师、青岛大工匠李延丰带领公司智能装备维修专家团队,已经主持编写了青啤公司独有的智能装备维修培训教材14套、培养骨干200余人,他对新机制的探索更是满怀信心。
青岛啤酒有什么独特口味
青岛啤酒厂始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当时青岛被德国占领,英德商人为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开办了啤酒厂。企业名称为“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Germania Brauerei Akt.-Ges.,Tsingtau.)
建厂初期的年生产能力是2000吨,生产设备和原料全部来自德国,产品品种有淡色啤酒和黑啤酒。在上海、青岛、芝罘、天津、大连设有销售总代理。
当时,产品质量就很出色。据日本田原之次郎所著《胶州湾》一书记载:“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生产的啤酒1906年在慕尼黑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牌奖。”
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日本乘机侵占青岛。1916年9月16日,日本国东京都的“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以50万银元将青岛啤酒厂购买下来,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于当年12月正式开工生产。日本人对工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1939年建立了制麦车间,曾试用山东大麦酿制啤酒,效果良好。大米使用中国产以及西贡产;酒花使用捷克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外汇管制,啤酒花进口发生困难,曾在厂院内设“忽布园”进行试种。由于设备能力的扩大,1936年实际产量四打装103202箱(3208吨),最高年产量曾达到4663多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当年10月工厂被国民党政府军政部查封;旋即由青岛市政府当局派员接管,工厂更名为“青岛啤酒公司”。1947年6月14日,“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从行政院山东青岛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将工厂购买,定名为“青岛啤酒厂”。工厂的主要管理人员从厂长到各主要生产部门配备的负责人和技师都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在生产和工艺技术问题的处理上由专业人员负责确定。
1979年以后,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工厂的活力日益增强,基本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工厂大规模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装备。1981年,在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关怀下,国家计委、进出口委、财政部批准投资4551.62万元,进行10万吨扩建工程,于1986年8月竣工投产;1986年的产量在全国啤酒行业里首先突破10万吨。同年国家计委又批准拨款4998.39万元,进行13万吨技术改造工程,并要求在1988年建设13万吨的同时,要统筹考虑建设20万吨和30万吨的发展规划,以加快青岛啤酒的发展步伐。这个时期,年产10万吨的青岛啤酒第二有限公司于1991年建成投产;年产10万吨的青岛啤酒第三有限公司正在筹建中;年产2万吨的青岛啤酒四厂,也于1991年2月开始生产。到1992年末,青岛啤酒的年产量已达24万吨(一、二、四啤的青岛啤酒合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