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市滑稽剧团的滑稽剧《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在现代的戏剧舞台绝对是个独特的、亮眼的存在。这部由王宏、张军编剧,胡宗琪导演,黄楷夫、宋润洁舞美设计,张怡等主演的剧作,从“吃饭问题”这个角度切入,触及和表现了中国农民最切近、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并以亦庄亦谐、悲喜交并的叙述方式,表现了主人公陈奂生及其家人在近半个世纪时间里遭遇的吃饭、粮食和土地问题,以对小人物生存状态的真实揭示,折射出当代中国农民命运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变迁。就其思想艺术品质而言,这是一部生活非常扎实,内涵非常深刻,观赏性非常强,充满忧思机趣、耐人寻味的戏剧佳作。
主人公陈奂生是作家高晓声小说中的著名文学人物,但剧作中的形象并不是简单地从其改编演绎而来,而是借助其性格的躯壳和底色、行为的逻辑和内涵等原有“光环”,赋予其新形式、新生命和新内涵的艺术再造,使这个人物得以某种延伸和扩展的面貌,生动丰满地立于舞台之上。剧作的时间设定是从2018年始,以陈奂生为叙述视角,不断地向1970年、1979年、1988年、2006年等多个年份或曰历史节点闪回,而每个年份和时间节点的选择都是富有其鲜明特征和特定含意的,从而以其历史的纵深感和应有的时代性,使剧作具有了坚实的生活质感和厚重的思想分量。
这部时长两小时的剧作,颇具匠心之处在于人物关系的非常态设置,即贫困孤独中的陈奂生,与拖着三个同母不同父的孩子的傻妹,在饥饿年代的偶遇与结合。这种相对复杂的人伦关系,给戏剧的结构与展开以及主题意蕴的开掘,带来了充分的可能性和巨大的表现空间,从而有利于剧作通过这种特殊人物关系的演化,撕开生活表面而直入深层,在不断产生和形成的情节旋涡中,在相互复杂关系的呈现与解决中,在人物性格断面的梳理与刻画中,进行更真、更深人性的透视与解析,揭示深沉蕴藉、令人警醒的生活内涵,使作品显示出令人惊叹的戏剧艺术魅力。
“吃饭是个问题,问题不是吃饭,不是吃饭问题。”这是一开场已处于沉疴中的陈奂生,以具有回文特征、循环往复的句式的喃喃自语,从平民的角度切中的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一下子将剧情带入一个规定性的情境呈现和主旨阐释之中。“吃饭问题”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形而下”的问题,但将其放在从历史的大视野来考究,却又是一个“形而上”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而深刻的政治意涵。
反映在小人物陈奂生身上也同样如此,其现实的生存与生命的繁衍,无不与“吃饭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陈奂生这种近似呓语般的,却是先声夺人、醍醐灌顶般的慨叹,既是对自身经历的归纳与总结,也是对社会民生问题的概括和浓缩,反映出了极深的社会政治哲理,在剧作中起到了纲领性的提示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全剧就是对此一慨叹或立意的生动形象的诠释与演绎。
剧作的时空虽然由五个时间节点所构成,但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吃不饱饭的时候和吃了饱饭之后,以此表现与揭示剧中人物不同的状态和性格。两者之间既各有侧重、别具意蕴,又相互贯穿、浑然一体,凸显出剧作整体的思想表达与艺术追求。对前期处于饥饿之中的陈奂生与傻妹,剧作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他们如何面对吃饭这个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陈奂生在那种饿肚皮的年代,是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物,但他仍具有一碗米饭的微弱优势,但这点却对傻妹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甘愿将自已嫁给陈奂生。
从人本的意义来衡量,这是将一个人的价值降到了最低点,但为了三个孩子能够在饥饿的边缘活下来,此时的她只有身体还可以利用,于是完全放下自己的脸面和廉耻。这看起来让人备感心酸与苦涩,然而在其卑微与低贱的处境中作出如此抉择,反映出的是作为一位母亲的伟大精神与人格。剧作对这个人物的定位是巧妙的,演员的表演也是准确的,其似乎装疯卖傻和半疯不傻却并不是真傻,她的疯傻中既可能有某种生理和精神性的,也包含着对自已的选择进行掩饰的成份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