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学校开学一年级仅3人】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班迎来了一年级的3名新同学,除了语文、数学课之外,其他课程他们将跟我们一起上……”9月1日上午9点左右,镇江市丹徒区江心实验学校二年级班主任吴进对着教室里的学生们讲起了开学后班级里出现的新变化。此前,现代快报报道了这所“岛上学校”的现状,全校九个年级总共只有114名学生,彼时校方担忧新学期开学,新生人数可能只有两三人。如今担忧成真,一年级新生报名共3人,全校学生人数减至99人,考虑到实际教学,一二年级共用一个教室,部分课程合并教学。
【为什么农村小学人越来越少】
1、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教育均衡发展是每个学生在平等享有受教育机会、教育条件下的教育发展。均衡发展是区域基础教育的重点。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国家普及义务教育以来,各地义务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受管理体制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义务教育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均衡发展的问题,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各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个“瓶颈”,成为教育公平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目前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及主要原因:
目前来看,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也有了长足的提高。但是,这种改善与提高,与社会和市民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优势学校与弱势学校间不平衡的问题,在近年来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各地政府在经费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对城市学校的倾斜度较农村重,导致农村学校在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等方面与城市学校存在差异。
二是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师资的不平衡。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城市中的老教师都在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修养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教师也都是高师院校严格培训的,接受的就是新的教学理念,更能为新课程注入新鲜血液。那么农村教师呢?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村教师队伍现状令人堪忧,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民转公教师多,代课教师多,大多数学历都不合格。农村教师平均能勉强完成教学任务的占总数的42.9%,还有4.4%的教师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由于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在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教师资源特别是优秀教师资源普遍存在从农村学校向城市学校流动倾向,城市学校教师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等问题,使教师资源配置失衡。尽管开展了农村支教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往往未达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初衷。因此也就没有能够改善农村教师的结构素质,导致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难以保证。
三是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的失衡。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配套导致城乡学校在管理质量上存在差异。从各地对校长的管理体制来看,很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校长的管理基本上是从任命开始到结束,校长都固定在一所学校工作。从人的发展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在一个环境工作,容易失去兴奋点和激情;从对学校的发展来说,如果一个学校长期以来总是一个思维模式,总是停留在一个管理层次上,不利于学校的发展。鉴于以上因素,农村学校由于校长管理思维模式的差异,导师学校在管理效益和质量上相对城市学校出现差异。尤其是学校校长、教师和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责任心以及对教育教学内容、规律、方法的理解和把握的差异,是学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更本质、更深层的原因。
四是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生源的不平衡。很多的家长都迫切希望其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更有些家长希望其子女有特长发展。但由于校际之间存在的差异,送子女上学的热点主要集中到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导致城市学校不得不超计划,大班额,而农村学校特别偏远农村学校则招不满学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了教育秩序和教育质量。
2、生活质量的提高及虚荣心的滋生
随着党的惠民政策的相继出台,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急切想要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环境条件、师资水平),在他们心中,城市的学校什么都好,这种攀比心理导致他们盲目跟随。
3、人口出生率下降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及广大人民认识及素质的不断提升,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一、每家一个孩子;二、晚婚晚育。
4、城市化的进程
目前,从农村现状来看,人均土地耕地面积减少;从生存角度而言,依靠土地仅能维持生活,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必须走出去。因此,许多年轻人走出农村,奔向城市。同时,适龄儿童也就随之进城就学了。
5、生源不足又加剧了农村教育资源的外流,形成恶性循环。
生源越少,家长越认为学校不好,因此就把子女送到城市。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生源越来越萎缩。
【解决农村生源萎缩的措施】
1、加强生源管理
加强生源管理是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教育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抢生源、乱招生的违规行为,与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败坏了教育声誉,损害了家长、学生的切身利益,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竞争的加剧,家长普遍对学校期望值较高,教育消费已成为家庭支出的重点内容。某些学校利用家长“成龙成凤”的心理,大肆炒作、渲染、误导,甚至诋毁农村教育。学生盲目外流,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家长、学生的合法权益。一是对部分学生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少学生在外求学,没有亲情呵护和家庭温暖,其身心发展和学习生活脱离了正常的轨道;二是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家长要要承受频繁的往返费或住宿费,陷入“教育消费黑洞”而不能自拔;三是影响家长工作生活,家长工作不安心,有的甚至辞去工作到外地照顾子女,给家长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和不便。
2、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城市与农村均衡发展
经济投入方面。根据资料,自农村实施税费改革后,政府下令禁止向农民征收各种费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明确规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资金来源由人民政府预算安排。”但经费困难依然一直是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除了国家拨款和补助外,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强有力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满足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就学儿童的义务教育权利;其次,鼓励社会、企业、团体及个人投资助学,同时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模式,采取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私立学校等多种形式,减轻公立学校的经费负担;最后,鼓励义务教育学校自力更生,利用节假日和当地的地理资源优势,采取勤工俭学、学校创收获得部分经费。从而使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使硬件建设与城市学校趋于平衡,从而达到均衡发展。
3、提高教育质量,缩短城乡师资差距
首先,是管理阶层。要端正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要了解自己的工作关系着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关系着基础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另外要实施校长培训,完善领导素质。校长负责制的农村学校,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灵魂,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行为和发展方向。校长的办学思想、管理水平、领导方式甚至校长的个性特征都有可能成为学校体制改革的动力或阻力。
其次,加强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靠的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好农村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除了加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外,应当认真执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新发展的教师都具备符合要求的素质。对于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应该鼓励毕业生支持农村教育。而且,在尽快补充教师队伍数量的同时,还要保证新补充教师的质量,防止为了保证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应该出台更多的优待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师范毕业生和社会上具有教师资格的人才到农村任教,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
试想:当大批的优秀教师在农村学校工作时,谁还会“舍近求远”去拥挤在“每个班都是六、七十名学生”的城市小学中呢?
4、打造特色办学品牌,吸引学生
为避免因生源萎缩而引发撤并,学校要在特色品牌上下功夫,如:书香学校、礼仪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控制适龄儿童择校,还可提高学校声誉和学生综合素质。
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正确认识
要充分抓住和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导向作用。向家长展示学校优势(如:小班额的好处……),提高知名度。从而控制学生外流现象。
控制生源萎缩是关乎国计民生及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各级教育部门齐抓共管、戮力同心,加大宣传导向及监督力度,缩短城乡差距,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健康、和谐、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