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产业  
“生”与“死”
2024-03-11 16:36:48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人生自古谁无死?老子就是不想死,所以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怎样才能长生不死。思来想去良久,算是得到一些感悟,关于生与死的理解。在没有弄清生死含义的朦胧状态下,一味地去追求长生不老终是一场空,因为它还不是一个明确的目标。下面来谈谈我对的看法。

一、生于获得,死于失去

什么是生?我设想了许多种可能:是身体的生,还是思想的生?是独一无二的生,还是无限复制的生?是一成不变的生,还是不断变化的生?是此刻的生,还是过去的生?

以目前的认识来看,身体和思想同时存在的生,是我们完全可以接受的一种正常生存方式。但是以这样的形式,人生短短几十载,多则上百年而已,不可能一直存续。那就下载思想吧,上传到冰冷的计算机中,最好是上传到自己的克隆体上,永远年轻漂亮。可这到底算是生呢,还是死呢?当你思想上传到计算机中时,你作为有机体的生命就已经结束了。当你的思想从克隆体1号上传到克隆体2号上时,你克隆体1号是不是也死了,他是你吗?你是不是应该早就死了?他对别人而言,可以是你,对你而言,你就是你,他还是他。

这就可以引出讨论第二个问题。是独一无二的生,还是无限复制的生?人也是一种自私的动物,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独一无二的生。但是我们还是来想象一下无限复制而生的可能性。有人肯定想过自己有个分身能替自己上班干活,本尊就去游山玩水。分身不是冤大头,分身也是你,是一模一样的你,如果它突然不在了,那到底是它不在了,还是你不在了呢?假设可以无限复制的生,那是同一时间放多个相同的你,还是前一个你消失了之后再放一个相同的你呢?那么仔细想想哪一个才是你,又或者每一个都是你。

接下来我们继续融入第三个问题进行思考,是一成不变的生,还是不断变化的生?选择也是显而易见的,身体选择30岁的身体保持不变一直存续下去,思想上不断地获得,长生不老应该就是这种状态,也是很多人想要的状态。它也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生,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记忆在不断地变化,在获得的同时也在失去。

再引入最后一个问题,是此刻的生,还是过去的生?10岁、20岁、30岁的你明明大不相同,但你却依然觉得他们都是你,而且都是活着的你,那到底是现在的你是生,还是过去或未来的你是生呢?我认为肯定是只有此时此刻的我才是生,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10岁、20岁、30岁的我已经部分死去,而只有现在的我是完全活着的,等到下一刻,现在的我也是部分死去。

之所以我会说生于获得,死于死去,就是通过对以上四种状态的生的思考得出的,也是通过记忆感受得来的。什么是死呢?可以说这个生命体没有了,它不能动了或者它的思想没有了,都可以称之为死。这都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种失去的感觉,而获得就给了一种生的感觉,无论是各种思想记忆的获得,还是吸入食物的获得,都让人感觉到生。同理,失去记忆和身体让人感觉到死。而我们正是处于这种不断变化的状态,不停的产生获得和失去,从而产生生与死的轮回。人之所以恐惧死亡,就是因为害怕失去,最害怕的就是失去知觉,而知觉就是获得这世界上东西的途径。我常常在想自己死了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就是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我了,我再也感受不到这个世界了,宇宙那么长的时间,而我就只存在了那么一点点,宇宙到底是怎么样的,我再也不能知道了。想到这里就让我感觉到很可怕,我感觉我失去了所有。这便是死亡,可真的就是如此吗?

二、时间与生死

我们真的是生于获得,死于失去吗?生命本来就是从无到有再归于无的循环,何来获得,何来失去?我们奢求的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状态,一个独一无二,一个身体不朽,拥有无穷时间的个体。这样的一个个体是人吗?我们可以接受仅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却无法想象突然数个一模一样的自己来到身边的情形,到底哪一个自己才算是活着?我们能接受作为克隆体2号被上传思想继续存活,却无法接受作为克隆体1号被下载消亡。我们能接受10岁到20岁一天天慢慢的改变,却不能接受突然从10岁变到20岁的样子,明明知道自己也会有七老八十的时候,却无法想象突然就变成七老八十时候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能接受一点点被改变,却无法接受稍大一点的改变,比如生与死。我们从出生、长大,一点点的通过记忆获得,然后再老去,再一点点的失去记忆,直到连死亡的概念都失去。这便是生与死,而且是非常能接受的。

为什么要说时间。以前的你是你吗?10岁的你和20岁的你,差距明明那么大,为什么都是你?如果都是你,那么你的生和你是什么样的状态又有什么关系呢?那是改变状态的你,既然改变了状态,那么状态改变的多少、大小又有什么区别呢?假设将差距拉大一点,比如变成一棵树,一条鱼,一个超人什么的,那是不是都可以是你,这就是改变状态的生。如果不是你,那么以前的你是不是就算是死了,只有现在的你是生。所以只有此刻的你,不断变化的你才是生。

不同时间的你,可以都认为是同一个你,还是每一刻都是一个新的你?而不同的你,哪一个才算是活着的你?之前,我认为时间是一个绝对的存在,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矢量,具有流动性,那么我们在每一个时间刻度里都留下一个不同或相同的静态三维空间,当时间流向下一时刻,世界形成变化或者不变。世界在时间刻度里等同于电影里的一帧帧画面,我们每一刻的动作、思想,也如同电影画面设定好的那样,只是随着时间切换到了下一个画面而已,并没有所谓的自主意识。时间刻度从哪里开始流,以什么样的速度流,以什么样的顺序流,身在时间刻度里的我们都是感受不到的,这就是时间刻度里的绝对静态。比如在一段时间里,每一刻度都是相同的静态世界,过了这一段时间之后,再流动不同的静态世界,我们根本不会意识到,我们以相同的静态世界在时间刻度里流了多久。再比如时间从10岁的我,突然变到20岁开始流动,我们也不会意识到中间缺了多少时间刻度,因为所有关于20岁以前刻度的结果都印在了20岁这个刻度上,再往后一步步变化。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生与死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已经真实的存在时间刻度里了,随时可以在里面翻找,相当于永生。既然某某有推动时间流动的力量,那就有随意操控时间的力量,我们在里面就是咸鱼。那么时间真的是绝对的吗?

好像我感觉时间又不是那样的。假设我们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不是神造物,也不是某某的电脑游戏。那么我们的空间就是一个绝对的存在的东西,尽管它也是一种虚无。我觉得可以用空间推出时间是不是一个绝对的东西,如果它们性质相同,则可以认为是一样的,如果不同,那时间应该就不是绝对的。首先,假设它们是一样的,那么空间具有流动性吗?从某一点流向下一点?从空间的某一轴的某一刻度看去,可以看到一个变化的平面,在相邻刻度可以看到另一个变化的平面,但是这两个平面没有流动关联性,二是在这个平面内不能体现时间完整性。再以时间刻度来看,在某一时刻内,静态空间是完整的,是无限的,在下一时刻也是可以具有流动关联性的。这么看来时间和空间的性质是不一样的,空间是绝对的存在,这样空间里的物体才能存在,而时间就不是绝对的存在。我认为时间是相对运动产生的,不止是时间,一切的发生都源自于相对运动。(相对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参照初中物理,不再过多解释)

三、生命在于运动,一切源自于相对运动

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形成了我们对时间的概念。想象一下你被关在小黑屋里,没有光和声音,你能感觉到时间吗?一对帅哥美女面对面,目不转睛的互相盯着,他们又能感觉到时间吗?想象一下地球没有自转,地球公转的频率和太阳自转的频率一样,太阳和地球也就没有了相对运动,那么还能感觉到时间吗?答案是不能的。时间是变化快慢的定义,变化即相对运动,不变即是死亡。我们只是在一个大的参照物里定义了时间,快慢均是依据这个参照物而定的。所以时间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存在,而是由相对运动产生的,也不会有什么时间刻度,更不会有穿越时空。既然一切源自于相对运动,那么生命也是如此,一切皆是相对运动的结果,而静止就是绝对的死亡。

认真想一想你的思想真的是你自主的思想,它不是你身体运算的结果吗?你认为是你主动在思索,难道它不是你所有记忆叠加和周围环境共同运算的结果吗?所以一直在运动不就是生的意义吗?而与你以何种状态生有什么关系呢?与有几个你,与你的身体、你的思想,与过去的你有什么关系呢?你可以慢慢变成一条鱼、一只鸟、一阵风、一颗星球,只是你变成这些所需的过程,相对于作为人的过程要长得多而已。我即万物,万物皆我。我们经常在生活中、工作中感到迷茫,找不到某个简单动作存在的意义,特别是我从事管理工作,之前也总是迷茫,怀疑自己,它不像制造业或农业那样,能产生实物,所以看不到管理工作的具体价值。但弄清生命的意义之后就明白了,只要运动就好了,一个简单的动作,呼吸、思考也都具有了意义,不用再去怀疑,跟随这身体去运动就好了。

有的人说,我就是想要长生不老,别的我接受不了。那么就请你努力去实现它吧!如果实现不了,回头来接受我这种思想也可以的。如果长生不老可以实现,我想它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你得无限变大,因为大脑容量是有限的,虽然目前只用了不到1%,但它始终有装满的一天,所以只有慢慢变大,才能扩展容量。不要说不是可以忘记记忆吗?如果你仅仅是记得吃饭睡觉,那你长生不老的意义何在?既然都长生不老了,那不加上永存的记忆才完美吗?

四、我们是重复的可能

不论我们是不是真实的世界,是不是神造物,或者是某某的电脑数据。我都相信,我的这些想法,不仅仅是只有我想到了。宇宙中不仅仅只有一个我,宇宙中肯定有数个一模一样的我,有更多个不一样的我,有数个一模一样的地球,有更多个相似的地球。数个相同的我过着相同的生活,数个相同的我过着不一样的人生。数个相同的我可能是现在同时存在,也可能是曾经出现过。宇宙对我们来说太大太大,有边和无边也没有什么分别。其实我们可以更多的思考空间为什么存在,空间是怎么来的?(作:杨胜庚)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