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产业  
三年让凤翔酒业挤进全国前三?苏轼:初次当官没经验……
2024-04-26 12:17:59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都说苏轼爱酒,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酒趁年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你知道,他仕途的第一站凤翔就是个酒乡吗?苏轼的到来,甚至还让凤翔酒业起死回生了!而更让人惊讶的是,如果没有苏轼,最早的老牌四大名酒西凤酒,现在可能也不复存在了。

 

赴任前夕,“人生如逆旅”

公元1061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自开封启程,赴任凤翔。一路上,苏辙相伴相送。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俩人在郑州西门外挥手告别。苏轼登高而立,回首远望,只见山坡和田垄之间,弟弟的乌帽时隐时现,渐行渐远。他自嘲地笑了笑,明明未曾饮酒,却眼眶发热,心中怅然。这恍若醉酒般的迷离,或许是对未知前程的担忧,对别离的哀愁,但更多的,是对弟弟的深深牵挂。

年仅25岁的苏轼,便以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的身份踏入仕途,本应是意气风发的时刻,却难掩心中的哀思。他在诗里写道“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也许,对于成年后的我们来说,进入社会的第一个课题便是乡愁和思亲。

与苏轼后来命运多舛的官途不同,他的仕途起点很高。凤翔,在北宋是抗击西夏侵扰的前沿阵地。作为西北重镇,地位远超一般州郡。不仅如此,凤翔古称雍州,是周、秦文化的发源地,秦国在此定都近300年。唐朝时期,更是繁华,作为凤翔府,是比肩长安的西京。时光流转,如今的凤翔虽不似往日的辉煌,但依然保留着独特的文化和产业特色,尤其以那醇香四溢的西凤酒闻名遐迩。

初仕地是有名的古都,职位也更是不一般。作为签书凤翔府判官,他不仅要处理日常公文,还要分管案件、税务等重要工作,能接触到很多大案。

刚到凤翔的苏轼,做的第一件事情居然是怀旧。五年前,苏轼入京时,曾路过凤翔,那时的情景与心境与如今截然不同。由于西夏的连年入侵,战乱留下的残迹和百姓的苦难映入他的眼帘。老僧已死,旧题不在,当年赶考的少年如今在这里当了官。

和我们伤春悲秋的文字或是发疯文学不同,对于弟弟苏辙“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的感叹,他回应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随性的抒发都深蕴哲思,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

人生虽然世事无常,未来即使模糊不清,也不过如雪泥鸿爪很快消散,所以随性一点。显然,苏轼想开了。这种“想开”的心态在苏轼的三落时期依旧如此,怡然自得的心境,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智慧财富。

官场首秀,心有民笔生花

随遇而安是心态,踏实做事才是苏轼的底色。虽然爱吃爱喝爱玩,但他工作起来那可真不含糊。初入仕途的苏轼,便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勉励自己。勇闯最高的峰,追寻最远的路,在苏轼这里绝不只是一句漂亮口号。刚上任不久,他便夙兴夜寐,改革了百姓深恶痛绝的“衙前之役”。

即使衙前之役的事情解决了,对老百姓的危害减轻了一半。但在夜深人静,月下独酌时,苏轼想起老百姓“千夫挽一木,十步八九休”的场景,心中是怅然又羞愧。酒入愁肠,心间又燃起熊熊烈火。苏轼想身为官吏,我可不要飘了,要为老百姓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于是乎,苏轼化身卷王,办案更加努力了。这不,凤翔现在是凤香酒城,这事也有苏轼的影子。与“两耳不闻窗外事 ”的传统书生不同,苏轼一有闲暇,就钻进了市井里,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如何他都想知道。走遍凤翔后,他发现当时的凤翔虽一片萧条之景,但唯独酒业尚可。他曾感叹:“晓入陈仓县,犹余卖酒楼”。然而原本热闹的酒店,倒了七七八八,仅存的也在苦苦支撑。

这个局面,让苏轼深感痛心。不行啊,这得改,他当下想。怎么办呢?必须查,知道问题了,还得找根源。在他锲而不舍地走访调查后,他发现朝廷对私酿的管制太严,轻一点则酒税翻倍,重一点就要将私酿者杖责、流放。这样的情况,老百姓怎么能安心做生意呢?于是,他奋笔疾书,写下了《上韩魏公论场务书》奏疏。

他说这曲禁得取消,私酿和官酿一样重要。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谈及百姓酿酒的意愿被激发了,国家和人民自然也能变得富裕起来。这篇奏疏引起宰相韩琦的极大重视,经过廷议,朝廷决定撤销曲禁制度,允许私人酿造,官府只收税额。这一政策实施后,凤翔的酿酒业迅速繁荣起来。只能说,为民请命这件事苏轼是专业的。

在苏轼的漫漫官路里,凤翔也许并不起眼。但对于凤翔来说,苏轼的到来,影响却是深刻而又远大的。据史料记载,在1077年之前,凤翔的白酒作坊已达56家之多,数量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一。不仅如此,凤翔的酒税收入也名列全国各州的前三,成了全国闻名的酒乡。民间酿酒的繁荣景象也促进了酿酒技术的不断改进,当地久负盛名的橐泉酒质量也日益提升。

令人惊叹的是,当时的橐泉酒,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不息,化作了今日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名酒”西凤酒。

闲时雅趣,一杯美酒寄风尘

说起来,除开工作,苏轼在凤翔的一大雅趣便是饮酒,尤其与西凤酒缘分颇深。第一次相遇,是喜雨亭刚落成之日。一场久违的大雨落下,洗清了百姓心中的愁与慌,雨水凝聚成柱在苏轼的笑颜上流淌。如此喜事,苏轼立即邀请三五好友到喜雨亭欢聚。

这种场合,怎能少得了酒呢?而要什么酒,苏轼拿不定主意,好友便推荐他当地知名的西凤酒:“这酒历史久已,见证过周武王伐纣,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喜悦,用于今日的庆祝是再适合不过!”

苏轼一听,立即有了兴趣,大叹“以酒怀古,以酒颂今,如此甚好!”于是,众人举杯畅饮,西凤酒的醇香在口腔中弥漫开来,令人陶醉。推杯换盏之际,灵感涌现,他挥毫泼墨,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喜雨亭记》。

后来,东湖建成了,他开心小酌;工作不顺心,也以西凤解愁壮志。甚至想弟弟和家里人了,苏轼也以酒寄情,还写下“花开酒美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的诗句,安利给家人。他在凤翔从政三年间写过的100多首诗文,其中有十几首都是因饮西凤酒有感而发的。喜怒哀乐,皆有美酒相伴,可见爱之深切。

千年传承,凤香故事需“续写”

凤翔的东湖依旧静谧美丽,喜雨亭依旧笔直矗立,而西凤酒也一如既往,承袭了千年古韵的它,依旧“不上头、不干喉、回味愉快”,与苏轼诗篇中的意境完美匹配。可以说,西凤酒今日的美誉与地位,与苏轼当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苏轼当年饮西凤,想的是周武王和秦始皇的壮志踌躇。他笔下的西凤酒,似乎成了历史的使者,总能将我们带回古时的故事与传说。而如今在外漂泊闯荡的凤翔游子,遥看明月,静饮西凤,也许会生出和当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相同的感慨吧。

在凤翔任职的三年,苏轼满腔抱负、体恤民意,改革衙前之役、祈雨赈灾、为发展凤翔酒业奔走呼吁。他热爱生活、富有情趣,做东坡凉粉、饮橐泉酒,在吃吃喝喝中体验妙趣人生。可以说,他是工作和生活两不误。而西凤酒,也在这三年间,伴随着他的笔墨和心绪,逐渐成长,成为凤翔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20年后,雨过天晴的竹林间,苏轼一身蓑衣,挂着的雨珠绿幽幽一片。春风轻拂,酒意消散化作一抹微笑,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安然道“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酒与豁达,似乎贯穿了他宦海浮沉的一生。

时至今日,凤翔依然处处有苏轼的影子。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他的诗文还在被人们传颂,他的故事还在被人们讲述,他一直都在。

而他挚爱的西凤酒,也成了凤翔的骄傲,还传承了他爱民爱生活的精神,始终以“酿造美好生活,让凤酒香满人间”为企业使命。三千年无断代传承的西凤酒,每一滴都如同苏轼的诗篇一般,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久弥新,凤香四溢,不断滋养着这片土地。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