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画在玻璃上的中华瑰宝
2020-06-29 09:16:01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画在玻璃上的中华瑰宝

中国非遗玻璃画与“躬耕堂”的由来

文/张巍

【摘要】 亭台楼阁、远山近水、古籍典故、温婉仕女……大千世界的点滴被浓缩在了玻璃的背后,经过时间的沉淀,焕发出更为动人的光泽,这项特殊的绘画艺术就是玻璃画。玻璃画兴于清乾隆年间的宫廷御画院,后与中国传统题材相结合而盛于全国。民国时期,秦皇岛成为玻璃画的全国重要产地,特别是青龙干沟古镇”躬耕堂“为代表的画坊,创作玻璃画题材涉猎广泛,包括古典人物、民俗风景、满族文化等,因其独特的光泽度和绘画手法,一度风靡国内外。被专家誉为“满清风韵,中华瑰宝”。

一、宫廷画院与玻璃画起源

 

平板玻璃画是中国特有的中西结合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板玻璃画兴起于清乾隆年间,由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传入中国,宫廷御画院通过严苛的民间选拔成绩优异者进入宫廷御画院,和西方传教士画师一起成为职业画家,并成立宫廷御画院玻璃内画馆,绘制艺人经过长期艺术加工创造,把西洋绘画和中国绘画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平板玻璃画。兴盛于宫廷和王公贵族间典型的“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艺术样式,简而言之就是在玻璃背面进行的反笔油画。平板玻璃画被誉为“中国油画的祖母”,对中国油画、鼻烟壶内画等艺术形式影响深远,学术地位可见一斑。历经三百多年,是中国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明珠。至民国时期,玻璃画风靡全国,几乎家家必备,出现了当时著名的玻璃画艺术家高子阳、张朵珊、昨非、金梦楼、李云亭等人。

 

二、宫廷画派名家张瑨

张瑨,(1847-1936 年)字朵珊,号‘石门樵客’,宫廷画家,辽宁省建昌县要路沟乡石门村人。清末宫廷画派代表人物,作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多家国内外收藏机构。幼年时期的张瑨喜爱书画,8 岁开始临摹且领悟力极强。10 岁那年,拜师戴克昌(1810-1901 年,字醜石,塞外名画家)。19 岁,肖像画得到六王爷赏识,将其推荐给当时京城内的名画师严兆麟(号秋渔,苏州人,著名的山水画家)。受名师的指点,使得张瑨的画大有长进,以至于他在一次宫廷画艺的比拼中凭借“深山藏古寺”的独特立意脱颖而出,年仅25 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宫廷画家。“张瑨山水宗董源,书法宗赵孟頫,山水师承王石谷、米友仁,花鸟师华喦、恽寿平”。

 

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扎实的画绘技艺,张瑨逐渐成为“宫廷画派”的代表人物,“宫廷画派”与上海的新兴画派”海上画派“各领风骚,对中国近代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张瑨与”海上画派“代表人物吴昌硕情谊深厚,互赠画作。“南有吴昌硕,北有张朵珊”传为美谈。

 

玻璃画的收藏价值

精美绝伦的玻璃画,绘制却不简单。中央美院郭红梅教授曾惋惜地表示,玻璃画的绘画技法现已濒临失传。“玻璃画是正面看的,所以这种技法要求画师在玻璃的反面作画。不但造型上要反着画,着色过程也要反着着色。”郭红梅教授透露,画玻璃画最难的技巧就是着色。“观众最前面看到的色彩是要最后涂的,所以是反过来涂色。色彩越丰富,技巧越艰难。就像女人化妆打粉底,到皮肤的红晕、脸的红晕,需要按步骤一步一步来,但玻璃画恰恰相反,必须得反着来,太复杂了。”同时,由于玻璃上所上的颜色不容易干透,只有等色彩干透以后才可以上第二遍颜色,这也导致作画时间相对漫长。普通的一件作品,可能就需要画家画上几个月。

 

据了解,玻璃画目前在收藏市场上价格较高,特别是宫廷画派的精品多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海外国家级收藏机构,存世量极少。2017年伦敦苏富比举行老玻璃画专场拍卖会,其中一对描绘清代富贵人家生活场景的老玻璃画,配有精美的镜框,成交价达到了18万英镑。

 

      宫廷画派玻璃画题材涉猎广泛,包括古典人物、民俗风景、满族文化等,被专家誉为“满清风韵,中华瑰宝”,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要想保持非常好色彩效果,玻璃的质地一定要非常薄才行,因此目前国内存世的玻璃画仅有1000多件,大部分都流失到国外了。

四、塞外三山与躬耕堂

御用画家张瑨多次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作画,深得赏识器重。张瑨受光绪皇帝影响,常怀忧国忧民之心。40岁时创作《娇儿呼阿爷》,画中一位老朽手持拐杖背着一个幼儿,步履蹒跚,两人目光聚焦在一片凋零的树叶上,预示画家对国家前途的深深担忧。随着戊戌变法失败,张瑨毅然辞去宫廷画师工作,重返家乡。隐居石门村,号”石门樵客“,期间和许碧山、张小山在青龙县干沟古镇创办了”躬耕堂“画坊。”躬耕堂“躬耕二字出自诸葛亮《出师表》”躬耕南阳”之意。

 

许碧山、字廷琦,号昨非(1850—1922)抚宁台营人,后居峪门口和干沟古镇清末著名画家,善画写意人物、山水、花鸟、尤以画平板玻璃最长见。平板玻璃代表作《石公传书》、《教五子》、《阳春白雪》等。早年在张瑨的帮助和引荐下,向西洋画师学习平板玻璃画技法,曾为慈禧太后画像,慈禧太后见画后甚为满意,赏银500两,御赐名号“昨非”,在宫廷御画院内画馆供职。由于不适应宫里生活且有年迈老母需要照顾由向太后辞行,许碧山回到京东干沟古镇专心从事平板玻璃画绘制。

 

躬耕堂是中国玻璃画宫廷画派的唯一传承机构,石门樵客张瑨、许碧山、张小山(号塞外三山),绘制的平板玻璃画进贡宫廷达十余年之久,是御赐王公大臣之佳品。也让“躬耕堂”名声大噪,京城、山西、苏浙富商争相购买。后有金梦楼、高扬子、刘玉林、邵丹宗加盟延续到解放。

五、玻璃画的传承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秦皇岛青龙干沟古镇平板玻璃画在继承“塞外三山”、金梦楼等前辈名家的基础上,涌现出赵美桥、张东海等多位知名玻璃画家。赵美桥是张瑨的外甥,早年在躬耕堂和“塞外三山”学习玻璃画,后被张瑨收为徒弟。解放后,党的领导下在躬耕堂基础上成立干沟公社制镜厂。

 

张东海受家庭熏陶自幼喜欢画画,父亲是干沟古镇“福顺成”的外掌柜,和赵美桥很早便相识。1969年腊月,张东海正式拜师赵美桥,学习十八描和绘画技法。赵美桥讲述“塞外三山”、金梦楼的传奇故事,很多玻璃画的绘画秘技也是倾囊相授。1973年秋天,赵美桥老师身体不适,回家养病。

1974年,17岁的张东海被安排到干沟公社制镜厂接班玻璃画创作。1980年去看望病重的赵美桥,赵美桥拿出一个红木匣子里面存放的张瑨和金梦楼等人在躬耕堂期间创作的画稿手稿,共108幅,很多是当年进贡作品的画稿,十分珍贵。赵美桥说:“这些画稿留给你了,把躬耕堂传下去。”第二年赵美桥病逝。

1980年张东海创作平板玻璃画《三国人物》四条屏,参加全县社办企业产品展览会,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独特的宫廷传承绘画技巧,打破传统四条屏构图样式,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引起不小的轰动。在干沟公社制镜厂期间张东海临习了大量许碧山、金梦楼、赵美桥的作品,有幸看到了多幅张瑨的真迹,学习、传承、整理并完善了平板玻璃画的绘制体系,凭借其扎实的传统功底和独特的绘画技艺,为平板玻璃画带来一缕创作新风。作品有较高知名度,远销京津、冀北和辽东等地,广受欢迎。

 

1984年青龙县组建成立县制镜厂,张东海被调到制镜厂美术室,后调入青龙县印刷厂担任平面美术总设计师十余年。创作作品多次获得省、市级奖励,1989年《老岭幽香》入选中国美协主办中国画大展,获铜奖。1991年,获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研究项目国家一等《长城奖》。1993年被破格提拔为国家级工人技师(青龙县绘画类唯一入选)。2017年,再获河北省政府嘉奖,被河北省委宣传部评为“燕赵文化之星”,秦皇岛市绘画类唯一获此殊荣。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2014年至今张东海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板玻璃画的抢救、整理和传承工作,计划完成《中国平板玻璃画技法揭秘》、《中国平板玻璃画经典题材复原100幅》等非遗书籍和画册创作,目前已完成创作复原《桃园问津》、《麻姑献寿》、《渔樵耕读》、《桃园结义》、《塞外八景》等20余幅传统经典平板玻璃画。

 

2019年,躬耕堂入选中国老字号文化研究中心颁发“燕赵老字号“名录。中国平板玻璃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玻璃画老字号“躬耕堂”传承人张东海希望通过不断创新,激发这门古老工艺的生命力。采采流水,蓬蓬远春。让有着300多年历史画在玻璃上的中华瑰宝永远散发光芒。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