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曲靖东大中医肛肠医院好吗?亲家母同患痔疮,同在曲靖东大除痔
2020-11-24 14:33:17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他是广西藤县人,广西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他是忠勤正直的“四朝元老”,北宋中叶政坛的“不倒翁”。

 
 
天资过人学识渊博
 
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有渊四方,四隅皆送,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池也。”
 
荣水即容水,就是如今的北流河。
 
北流河流到藤县挂榜岭山脚下就汇入西江。从古到今,藤县人崇尚佛学,此地又有“小天竺”之称。
 
《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的不庭山,就是如今藤县的挂榜岭。
 
挂榜岭是一座妩媚的青山,她就像一个风姿绰约的女子,眼角含笑,妩而不娇、媚而不妖,静静地伫立在藤县县城河东一隅。
 
挂榜岭风光秀美,岭上苍松挺拔,山花烂漫。不但美丽的风景令人迷恋,名字的来历也让人惊奇。
 
唐贞观七年(633年)的春天,京城长安,小桃初放,细柳笼烟,一派明媚的春光。
 
正是那一年的春天,藤州镡津人李务臣中举,成为广西的第一位进士。消息传到家乡,人们奔走相告。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唐朝,考进士科是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华的第一大机会。
 
李尧臣考中进士,成为藤州人的骄傲。当时的藤州官府把李尧臣高中进士的榜文,高挂在藤州北流河东面的一座山头上,让整个藤州城中的人远远都能看见。
 
那座逶迤的大山,就有了一个让藤州人引以为傲的名字——挂榜岭。
 
从那以后,藤州的学子考中状元或进士,家乡的人们都会把高中状元或高中进士的榜文,高挂在挂榜岭上。
 
在实行科举制度的年代,藤州共产生1名状元、32名进士、233名举人。
 
从藤州走出来的唯一的一名状元,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三元及第”的冯京。
 
当地人都说挂榜岭的灵气成就了冯京。
 
冯京,字当世,广西藤州镡津人,小时在藤县县学读书,从小颖悟绝伦,敏而好学。他的志向远大,立志要成为一个出人头地的人。
 
当他知道到广西第一位进士李尧臣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人,就把他作为榜样,立志要成为广西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
 
皇天不负有心人。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冯京在乡试、礼闱、廷对都取得了第一名,连中三元。
 
在中国古代,从实行科举制度到废除科举,能够“三元及第”的学子简直是凤毛麟角,全国“三元及第”的也只有13人。
 
当官府把冯京“三元及第”的榜文挂到挂榜岭上,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登临挂榜岭,都想沾一沾状元的灵气和才华。
 
冯京的确天资过人。
 
三四岁时,他的母朱氏就开始教他读书识字,七八岁时他就会吟诗做对和写文章。
 
冯京家与财主对门而居,中间仅隔一条路和一片竹林。一年春节,家里要贴对联,冯京裁好纸张准备请私塾先生来写。
 
当他走出门外,看到对面财主门前的翠竹时有感而发,便返回家中自己写出对联,贴在自家门上。财主外出回来路过冯京家门前,看见冯家对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感到特别气愤,认为冯家指桑骂槐,暗骂自家没有内涵,于是叫家丁将竹子全砍了。谁知冯京看到后,回家又把对联改换成了: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第二天财主看到对联,又觉得冯家的对联是针对他的,就又命家丁把竹子连根刨掉。冯京见了,回家又把对联改成了:
 
门对千竿短竹无;
 
家藏万卷长书有。
 
财主家丁一见对联又改了,赶紧禀报财主,财主看后几乎晕死过去。
 
15岁的时候,冯京在伯父冯武家开办的兼有文馆武馆的学塾学习,他白天学文,早晚习武。几年后,他随父母迁居鄂州(今武汉市)的咸宁。
 
在咸宁寒窗苦读几年后,他开始到江西、江苏、浙江等地游学,拜访名师,结交益友,学识突飞猛进。
 
宋庆历八年(1048年)8月初,冯京在鄂州参加乡试名列第一,得了解元。
 
皇祐元年(1049年)2月,他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名列第一,夺得会元。同年3月,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错把冯京当马凉
 
冯京连夺乡试解元和会试会元两个第一,自然也是本科状元的大热门。同时,他还是个帅哥,“姿容秀美,学问该洽”,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美少也”——美男中的“小鲜肉”。
 
温成皇后的伯父、被宋仁宗封为太师的张尧佐打听到小冯尚未婚娶,于是“负宫掖势”,强行把冯京带到家中。
 
张尧佐开门见山地说:“我有个小女儿尚未出嫁,久闻你才华横溢,是否有意跟小女结成好事?”
 
冯京一直看不起张尧佐的为人,就装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说:“多谢国丈大人的厚爱,晚生真是三生有幸,不过,这么重大的事,我要先回去跟我老婆商量一下,看看她能不能同意给我纳个妾。”
 
张尧佐一听,差点当场气死。
 
冯京当年参加的那次殿试,主要对手中有大臣张尧佐的外甥石布桐。张尧佐见冯京不愿意娶自己的女称,就设计阻挠,不让冯京高中,而是一定要将状元的帽子戴到自己外甥的头上。
 
早在考前,张尧佐就做了许多手脚,重金收买了监考和阅卷的官员,要他们务必使石布桐获得第一名。
 
张尧佐老奸巨滑,也做足了防范措施。由于他是个迷信的人,请了个十分知名的算命先生,预测今科状元到底出在谁家。
 
算命先生姓梁,他掐指一算,说了句“冯家不中”。
 
张尧佐听了,大喜。为防意外,他找到试院登陆官,吩咐如果有姓冯的报名,一律不准列入准考名册和应试名单。
 
冯京偶然间闻得讯息,灵机一动,决定修改姓名报考,他把“冯”字的两点移到“京”字旁,“冯京”便变成“马凉”。
 
这次殿试只有策论题一道——《盖轸象天地》。
 
冯京充分领会题意后,根据《考工记》中“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园也,以象天也”和《中说》中的“天为盖,地为轸,善为道者终无尽”的简明释意,举例阐述治国兴邦,本乎天地之道是无穷无尽的,并根据平日留心国事,了解民情的实际,分条详述富民强国的方策。
 
顺笔写来,洋洋万言。
 
殿试结果一公布,果然是“马凉”高中状元。宫廷里,“马凉”中了状元,百姓中,众人却知道中状元的是“冯京”。
 
张尧佐知道自己的外甥石布桐虽然没有高中状元,但可恨的冯京也没有高中,中的是马凉,心中也稍有安慰。
 
不料,到了新科进士进殿谢恩的时候,冯京一亮相,张尧佐和主考官都傻了——状元不是冯京吗?原来马凉就是他啊!
 
但是,在皇帝面前伪造假名,就是犯了欺君之罪,要杀头的。
 
冯京明知冒犯了君严,他有着满肚委曲,只好委婉地向皇上申明原由,请求宽恕。
 
他向朝廷献诗100首,以申述志向,皇帝查明是非曲直,从爱护人才出发,恩准冯京在半年后进行复试,考验他的真才学。
 
半年之后,冯京参加了殿前复试,他文武两种考试都得了第一。皇帝面对现实,不再追究欺君之罪,并让他“释褐”从官了。
 
其实冯京不是一个耿直到迂腐的人,他拒绝张尧佐的提婚,只是因为看不起张尧佐这个人,而不是不想攀结权贵
 
冯京先后有三个夫人。
 
他的原配夫人姓王,浙江萧山人,是兵部郎中三司判官王丝的女儿;第二个夫人姓富,洛阳人,是号称“贤相”富弼的大女儿;第三位夫人是富弼的二女儿。
 
正因为如此,他才有“两娶相门之女,三魁天下之儒”的雅称。
 
在冯京第一个夫人去世之后,当时的宰相富弼为了支持冯京对张尧佐的斗争,先后把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冯京,有名的“贤相”也算是处心积虑、老谋深算的了。
 
富弼亲自做媒,将自己文静好学、能诗善画的大女儿富若兰许配冯京。若兰与冯京当了几年恩爱夫妻,不幸去世。岳父又出面做主,将若兰的妹妹若竹续嫁给了冯京。
 
 
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冯京是中国科举考试史上第七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冯京成了“三元及第”的“冯三元”。
 
宋代,考中状元者无论年龄多小,都可直接为官,担任一任地方官后便可回到中央,甚至直接进入馆阁执掌大权。
 
冯京考中状元后,被朝廷任命为将作监丞,就是职掌宫室、宗庙、陵寝等项营建及宫中服饰等项制作官署的官员。
 
从此,冯京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皇祐三年(1051年),冯京调任荆南府通判,执掌对府的行政、军事的裁可,连署和监察官吏的实权。
 
当时,荆南府屡遭旱涝灾害,人民困苦不堪,盗贼蜂起。
 
冯京到各县视察灾情后,一方面将灾情如实上报,一方面严令各县依据各户灾情轻重分别给予减免租赋,同时准许各县动用常平仓的粮食救济灾民。
 
他还发动绅商富户乐捐钱物赈灾,并责成各县拨款或劝导富户捐钱雇请当地能劳动的灾民修筑灌溉和排洪渠道,既可缓解来年灾情,又可使灾民可得工钱养家糊口。
 
一年后,灾区人民逐渐度过生活难关,亦恢复了正常生产。这时,冯京奉调回京,府人闻讯,“吏民拥马首,不听行”。
 
由于西夏多次发兵攻略陕甘边境,西蕃首领亦常藉端滋扰,国无安宁。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命冯京为陕西安抚使经略边疆,辖境约当如今的陕西和宁夏段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地区及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地区。
 
冯京到任后,立即令边境各县速修城池砦堡,准备器械粮秣,整军经武备战,并奏准重建古渭寨(今甘肃陇西县南)以阻西夏南侵。
 
同时,他采取柔怀政策,安抚西蕃各部,授予其首领适当官职,以断西夏国胁众南下通道。
 
治平三年(1066年),西夏国主李谅祚率兵进攻大顺城(今甘肃省华池县东北),被早已戒备的守军以强弩压阵,李谅祚中箭受伤,仓皇逃跑,冯京接受了西夏部将搜名山及所部的投降。
 
治平四年(1067年)3月,西夏委派国使向宋朝廷进贡并谢罪。
 
熙宁九年(1076年),茂州(今四川茂县一带)蕃部起兵反宋,其首领阿丹胁聚戎军羌人进逼鸡棕关,以攻夺成都府。英宗皇帝下诏命冯京以资政殿学士、右谏议大夫衔出任成都知府,率兵前往镇边平乱。
 
冯京即整饬军戎,进抵茂州,阿丹亦率众到达。两军列阵相对,阿丹见冯部军容整肃,士气高昂,已有几分畏惧。
 
经冯京派人前往劝其息兵宁民,永敦和好,阿丹即退兵十里扎营,派一部将到冯京兵营表示愿降官军。
 
冯京的部下将领都主张“穷根穴深入”,受降后挥军荡平羌人地区,杀尽阿丹兵众。
 
只有冯京力主推诚言和,安抚宁边,奏经朝廷后,接受阿丹降,并对阿丹所部“恤伤残,给以稼器糗粮使归”,令“夷人出犬豕盟,愿世为汉蕃”。
 
冯京为朝辅政,刚直不阿。至和元年(1054年),仁宗皇帝赵祯宠妾张贵妃逝,宰相刘沆为迎合帝意,讨好张家,奏请册封张贵妃为皇后,皇帝诏准。
 
时任礼官的吴充以宫中有曹皇后在,不当另封皇后而上疏表示反对意见。刘沆接疏,即调吴离京贬任高邮县。冯京替吴充鸣不平,他上疏转奏仁宗帝,申说吴充所议实合礼法,不应加罪贬逐。
 
刘沆又即奏请皇帝把冯京贬去亳州。虽“仁宗曰‘京亦何罪’,但解其居注”。也就是冯京虽然并没有被外贬,但被罢免了“起居注”——一个侍从皇帝及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职务。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变法时,由于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及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危机、执行变法不善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
 
熙宁五年(1072年),监安上门官员郑侠绘一幅反映人民困苦不堪、流离失所情景的《流民图》并灾情奏折递送银台司(掌官民申诉、举报的官署)转奏神宗皇帝;
 
皇帝动摇了变法信心并下诏罢青苗法等新法,新法派主要人物吕惠卿等指责郑侠蓄意“攻讦新法,扰乱朝政”,奏请神宗帝将郑贬为地方官。
 
又因郑的灾情奏折中建议“以冯京为相,方可安邦兴国”,吕认为冯京与郑勾通,提出弹劾冯京贬出朝廷。
 
冯京在与新法倡导者、新法派首领王安石对新法的辩论中虽言辞激烈,但纯属就事论事,绝无涉及个人是非。
 
后来,吕惠卿得势,转而攻击王安石,并举报王给人的书信,有“勿使齐年知”之语。
 
神宗皇帝认为冯京为人正直,授以给事中、谏议大夫知枢密院。枢密院掌国家军事机密和边防军事。
 
冯京御边守疆,表现出一代名臣的文韬武略,在京任职,则显示其刚直不阿、不结朋党的忠良品格。
 
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冯京66岁,被授银青光禄大夫;二年,授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五年,授检校司空,改任彰德军节度使,时以年老向哲宗帝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批准。
 
后来冯京第五次请辞,都得不到恩准。
 
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冯京病逝,终年74岁,哲宗帝亲临致奠,赠官司徒(正一品),赐谥文简。
 
 
英雄落难以诗言志
 
冯京自少苦学,终老未曾一日弃书,著有《潜山文集》20卷,奏议10卷,长于诗赋,有大量诗文。他的文章平易,笔札清劲,“气格如其人”。
 
冯京也有过失魂落魄的时候的。在读书求学的过程中,他曾经一度游学到浙江余杭县,由于拖欠了房租,被人告了官吃了官司。
 
无计可施之下,他以诗言志,在寄居寺庙的墙壁上写了一首小诗:
 
韩信栖迟项羽穷,手提长剑喝秋风。
 
吁嗟天下苍生眼,不识男儿未济中。
 
他在诗中说,韩信和项羽,像他们这样盖世英雄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可叹天下的人,都看不出我现在只不过是英雄落难,而已。
 
逼债的人当中,有一个人是衙役的小头目,叫范生,懂些文墨,看了这首诗,有所触动,就向县令作了汇报,替冯京说情,请求宽大处理。
 
县令怀疑范生得了冯京什么好处。范生主动解释说:“这冯秀才家境甚为贫寒,经常衣食无着,哪有什么东西来收买我?我看了他的题诗,料定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
 
县令就对对冯京采取了宽容政策。
 
冯京是知恩图报的人,对曾经帮助过他的人,都心怀感激。他写有一首七律《谢鄂悴南宫诚》:
 
尝思鹏海隔飞翻,曾得天风送羽翰。
 
思比丘山何以载,心同金石欲移难。
 
经年空叹音书绝,千里常思道义欢。
 
每向江陵试遗诏,邑人犹指县题看。
 
冯京参加乡试也经历了许多波折。这首诗就是冯京后来写给南宫诚的,他对南宫诚的知遇之恩和识拔之见,极尽感激之情。
 
那一种殷切的渴望的心思,通过流丽酣畅的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
 
冯京的另一首五言律诗《诏修两朝国史赐筵史院和首相吴公原韵》精心得极有水平:
 
天密丛云晓,风清一雨余。
 
三长太史笔,二典帝王书。
 
接武知何者,霜恩匪幸钦。
 
吐茵平日事,何惮污公车。
 
这首有宋诗理论入诗的倾向,很有艺术特色。特别是在颈联的押韵处,巧妙地用了两个虚词,显得十分独特,别开生面。
 
但冯京的诗也不完全是歌功颂德的题材,也写一些思想性较强的诗,如在《鹤林玉露》中记载的“琴弹夜月龙魂冷,剑击秋风鬼胆粗”,就豪迈而有气势。
 
而“尘埃掉臂离长陌,琴酒和云入旧山”、“丰年足酒容身易,世路无媒着脚难”等诗句,笔力沉着,耐人寻味,不一看就不是等闲之笔。
 
 
历史遗迹传奇色彩
 
冯京一生极具传奇色彩。
 
藤县现存有关冯京的历史遗迹有两处,一处是位于藤州镇胜西村的“冯京山”;另一处是位于藤州镇东山公园的“浮金亭”。
 
“冯京山”是冯京的父亲冯式的墓葬所在地。当地人地称做“山”,“山”有坟墓、墓苑的意思。
 
冯式墓占地约半亩,砖石围砌墓墙,墓碑刻有冯京事略,并刻有“积厚流光”“裔孙璜敬题”。
 
墓西侧有“三元亭”,亭旁有冯京像——冯京身着官服,头戴官帽,手执朝板,意气风发,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浮金亭”在藤州镇东山的半山腰上,面向北流河与浔江交汇处。它造型别致,通光透气。在亭中远眺,可以一览藤州镇新貌。
 
这个亭建于北宋年间,年久失修,1962年藤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
 
冯京三元及第后,返乡祭拜父亲。回到县城时,适逢北流河河水暴涨,无人摆渡,着急的冯京四处寻找船家渡河,好不容易在“水月阁”见到了一位老船工。
 
老船工看到河水高涨,水流湍急,不敢应承。冯京再三恳求,并言明心志,老船工深感其孝,便说:“如果你将一锭金子掷到江水里,金子浮而不沉的话,我就渡你过去。”
 
冯京听后,立即拿出一块金子抛到水中。恰巧,这块金子被水面下的竹枝竹叶托住,没有下沉。
 
老船工一见,暗暗称奇,就请冯京上船,把他顺利渡到了对岸。冯京扫墓完毕以后,有感于此事,就命人修建亭纪念,命名为“浮金堂”。
 
“冯京山”旁的“三元亭”的匾额,是原国民党广西省主席黄旭初题写的,而亭记是原国民党中将冯璜题写的。
 
亭上的对联,李宗仁写的是:
 
梓乡亦有三元,世泽榕门同景仰;
 
云树犹留抔土,家声华彩有光辉。
 
白崇禧写的是:
 
云路扶摇,玉笋班行列第一;
 
天衢声价,彤墀爵秩历朝三。
 
 
过人的智慧
 
北宋中叶,外患频仍,内政动荡,朋党之争和政革之见愈演愈烈。许多人因此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而冯京能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个朝代,以“四朝元老”的身份和地位,历经无数次宦海风云而屹然不倒,保全了名节,极为不易。
 
没有过人的智慧,是无法达到冯京的境界的。
 
冯京的一生,是品格高尚、文治武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
 
政治上,冯京较为因循守旧,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甚至当时有些地方久旱不雨,冯京也附和神宗的迷信观点,把罪过推到王安石的变法上面。
 
虽然这样,但他与当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韩琦、富弼、文彦博、司马光和苏东坡等人一样,历史功绩还是主要的。
 
韩琦与范仲淹史称“功臣”,富弼被称为“贤相”;司马光是著名史学家,苏东坡是大文豪。
 
冯京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厚道,又有真才实学,深得宋仁宗、神宗、哲宗等皇帝的信赖和喜爱,也受到文武百官的敬仰。
 
冯京政事、武功业绩显赫,因此被史学家称为文武双全的“三元及第”,是忠勤正直的“四朝元老”。
 
难能可贵的是,冯京在处理宋政府与边疆各族的关系问题上,也是功不可没的。
 
冯京的和边、安边的措施深得民心,符合历史潮流,既有利于汉人与边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为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