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蒋介石当年带走了多少故宫珍宝?
2021-08-16 14:14:16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中山博物院,位于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总占地面积160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仿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形式,采中国宫廷式设计,外观雄伟壮丽,背负青山,为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于1965年孙中山诞辰纪念日(11月12日)落成。馆内藏有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散氏盘、《快雪时晴帖》、《黄州寒食诗帖》、《早春图》、《华子冈图》等稀世珍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来宋至清历朝皇帝推崇艺术、广泛收集的稀世珍品70万件,这是一般博物馆(院)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文物大多是在蒋介石的命令下,1948年至1949年由南京迁往台湾的,总计2972箱。运台文物的数量虽然仅占南迁文物不到四分之一,但仍多达数十万件,而且很多是精品重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两岸故宫的收藏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只有从整体上来看待,才能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
 
下面我们就通过台北故宫珍藏的80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分上、中、下篇)梳理一下在战争年代漂洋过海到了台湾的中华瑰宝。
 
1.龙山文化鹰纹玉圭
 
上古玉圭中的神品
 
此玉圭长30.5厘米,面牙黄泛灰色玉,另一面上半部牙黄泛灰,下半部赭红色,刃部近黑色。窄长梯形,平直正刃。刃在线颇多使用崩伤痕。柄端也有伤缺、一圆孔,孔壁光滑。圭之中段的两面,均浅浮雕神秘的花纹。上下段又加琢了乾隆的御制诗和玺文。圭的一面雕琢着有大漩涡眼、头戴「介」形宝冠的神祖,「介」形宝冠两旁还插着飘逸的凤羽。另一面雕琢向上冲飞的鹰鸟,整只鹰鸟构成象征通天的「介」形。在宽约1公分的窄边上,还雕琢着一个戴圆耳环的长发女子,可能是东夷母后「常仪」。不过十八世纪的乾隆皇帝不了解花纹的神秘性,就将刃部向下地,在光素的器表加刻了御制诗与玺文。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件玉圭是距今约4000年龙山文化的产物,纹饰精美,线条流畅,是一个由工具、武器的形态转化为礼制用器的例子,是上古玉圭中的神品,堪称国宝级玉器,国宝级文物。
 
2.商倗祖丁鼎
 
台北故宫博物院最重的器物
 
此鼎高85.5厘米,口径59.4厘米,重94.65公斤,是商末周初盛行的大型蹄足鼎,应是在商周之际特殊礼仪活动中的盛食祭器。颈部饰带状兽面纹一道,柱足兽面纹作高浮雕獠牙狰狞状,亦是此期兽面纹样的典范。铭文三字,是族徽与亲属称谓的组合,乃早期彝铭的通例。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鼎重达近百公斤,原置于清宫养心殿门厅,器形典重雄伟,立雕兽面纹,气势磅礴,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最重的器物,堪称鼎彝重器、邦国至宝,国宝级文物。
 
3.西周亚丑方簋
 
商周青铜器代表之作
 
此簋高20.7厘米,口长17.6厘米,宽11.9厘米,造于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民国时期在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簋是用来盛食黍稷的容器。一般的簋形器为圆腹、圈足,而本器为罕见的方形。器身装饰鸟纹、夔龙纹、兽面纹,由六道上下叁段的高耸棱脊均匀分割,最特别的是两耳作立雕鸟兽形:侧视如冠羽长卷之立鸟伸展、俯视则如一大口侈张的兽面将鸟头啗入嘴中,极其生动憾人。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有“亚丑”铭文的青铜器有近百件之多,亚丑方簋造型罕见,纹饰生动,被誉为商周青铜器代表之作。
 
4.西周宗周钟
 
商周时期单件钟铭文最长者
 
宗周钟高65.6厘米,钟身两面共装饰36枚高突的长形乳丁纹,极尽华丽醒目。此器为清宫旧藏,见于《西清古鉴》之中,是西周晚期厉王自作用器。在鼓部正中和侧边可以敲出两个不同频率的音响,故可称为双音钟。器身铸有17行共123字的铭文,记载厉王亲征南国,令南夷、东夷等二十六国具皆臣服,功业非凡,于是铸钟铭记,祈求福泽子孙,江山永存。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钟造型端凝稳重,王气自显,是青铜器中稀有的周王自作器,是商周时期单件钟铭文最长者,音质浑厚宏亮,有宗庙庄严气概,堪称商周甬钟的代表,实属重器,国宝级文物。
 
5.西周毛公鼎
 
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
 
此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足为兽蹄形,矮短而庄重有力,鼎的口沿还装饰有环带状的重环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转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为皇皇巨制。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毛公鼎系于清代末叶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后,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毛公鼎出土后,经多次转手秘藏,抗战期间,险为日本军方所夺,抗战胜利,民间献鼎归公。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鼎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其铭文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被誉为“一鼎一尚书”、“海内三宝”之一,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之一,国宝级文物。
 
6.西周散氏盘
 
长篇铭文及其重要史料价值
 
此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共357字,用笔粗放豪犷,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铭文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散国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盘以长篇铭文及其重要史料价值而著称,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并称四大国宝,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国宝级文物。
 
7.战国嵌松绿石金属丝牺尊
 
传世罕见的精美动物形酒尊
 
嵌松绿石金属丝牺尊源起于商代的镶嵌工艺,至东周大盛,各类金属材质与松绿石的综合运用,搭配多式多样的器形变化,构成青铜艺术的另一高潮。这件牺尊高28.5厘米,重5.21公斤,背部有盖,可以打开合上;口部有流孔,可以把酒倒出来。牺尊的粗脖子上镶了一圈金环带,眉眼嵌有松绿石和孔雀石,通体装饰有斜角云纹,还有金银镶嵌。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器造型圆浑、细致而生动,犹如一尊神兽。实属传世罕见的精美动物形酒尊,传世极为少见,代表着战国时期镶嵌技艺的高度水平。
 
8.新莽铜嘉量
 
目前唯一完整的新莽嘉量
 
王莽新朝以「复古改制」著名,嘉量便是在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根据《周礼》所制作的标准量器。器以斛量为主体,圈足为斗量,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量。外壁正面有81字总铭,背面分别刻斛、斗、升、合、龠量之径、深和容积。1924年此器在故宫博物院坤宁宫再次被发现,立即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综合各种测量数据,得1升约合200毫升、1尺约合23.1厘米、1斤约合226.7克,为研究两汉度量衡留下了重要的标准。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器设计方案精巧,制造技术精良,是研究、考证古代度量衡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实物,是目前唯一完整的新莽嘉量,国宝级文物。
 
9.东汉玉角形杯
 
汉代与中亚文化交流下的罕见珍品
 
此杯身似兽角,而横断面则呈圆角的长方形。器的正面饰一龙纹,从左上方起首,躯体呈S形向下延伸至器底,接着尾部大幅度扭转到器的背面后再向上攀升,约在杯身的三分之二处回向,继而沿杯外侧的弧度徐缓下降,于杯的右下方盘卷成一圆后终结。首、身、尾采取不同的表现方式,首、尾为高浮雕,身则为浅浮雕。器的背面浅浮雕一凤鸟,身躯亦呈S形。超过比例的长尾一直延续至杯底与龙尾相接,而顶部的凤冠也出乎意料的高耸华丽。纹饰的处理虚实相间,布局四方呼应,具有律动感,且十分平衡和谐。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器作角杯形,器表浮雕一龙蟠绕,龙体矫健有力地突显汉代工艺品特有的雄浑气势,是来自中亚的饮器,是汉代与中亚文化交流下的产物,堪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
 
10.东晋王羲之《快雨时晴帖》(唐摹)
 
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首
 
此帖是一封书札,纵23厘米,横14.8厘米,纸本行书,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共4行28字。此从用笔来看,此帖多圆钝的用笔,点画勾挑都不露锋,结体平稳匀称,在优美的姿态之中,流露出质朴内敛的意韵。乾隆皇帝极珍爱此迹,誉之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乾隆十一年,他将此迹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保藏在三希堂中。现今学术界大多认为此帖是唐代精摹本。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笔法圆劲古雅,意态闲逸,被誉为“二十八骊珠”,是王羲之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被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首,对后世书法名家影响深远,国宝级文物。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祖籍山东琅琊(山东临沂),东晋杰出书法家,世称“王右军”,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王羲之的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有“书圣”之称。后人评其书法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11.北魏镀金释迦牟尼佛坐像
 
北魏太和元年存世之精品
 
此造像通高40.3厘米,重3954克,铸造于北魏太和元年,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双层台座之上,右手作无畏印,左手握衣角,身着袒右肩式僧祇支,外披大衣,双肩衣纹如火焰般外扬,面部神情庄严,气势雄伟。背光内圈的四佛和头光中的三佛共同形成七佛,背光外圈U形火焰纹熊熊围绕,和主尊气势相映,益增雄浑气势,体积虽小,和北魏帝室(公元460年左右)营造的云冈第二十窟主尊风格相近,是北魏太和时期金铜造像的新样式。尊像和台座合铸而成,背光另铸。青铜胎质致密,镀金厚且与胎连接紧密,金色黄带赤,作工精良。背光不仅内容丰富,且构图安排秩序井然,场景紧凑。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造像保存完整,台座背均存,雕刻精湛,纪年清晰,内容深刻,兼具艺术、历史与宗教,是北魏太和元年存世之精品,是世界上现存罕见的金铜佛教造像珍品。
 
12.唐陆柬之行书《书陆机文赋》
 
少见的初唐名家真迹之一
 
此卷共144行1658字,纸本墨迹,字体以正、行为主,间参草字,虽三体并用,但上下照应,左右顾盼,配合默契,浑然天成。笔致圆润而少露锋芒,表现出平和简静的意境。笔法飘纵,无滞无碍,超逸神俊,深得晋人韵味,从中透露出深厚的《兰亭》根底。这是一幅陆柬之用心写的作品,因为《文赋》是陆机呕心沥血的代表作,而陆柬之又是陆机的后裔,所以陆柬之是以极其崇敬的心情来写《文赋》的。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卷笔法直逼大王,深得晋人韵味,用笔清隽飘逸,流转圆润,是少有的初唐时期几部名家真迹之一,国宝级文物。
 
陆柬之(585-638年),江苏吴县(江苏苏州)人。他是虞世南的外甥,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崇文侍书学士。书法早年学其舅,晚学“二王”,“落笔浑成,耻为飘扬绮靡之风,”故有“晚擅出蓝之誉”。
 
13.唐孙过庭草书《书谱》
 
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
 
此卷纵26.5厘米,横900.8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本卷卷首题:“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卷尾题:“垂拱三年写记”。内容主要为书学体验、书谱撰写要旨及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书谱》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相当高,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历代予以很高评价。宋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卷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题签,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卷纸墨精好,神彩焕发,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国宝级文物。
 
孙过庭(646—691年),名虔礼,以字行,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其书法“背羲献而无失”,有“唐第一妙腕”之美誉。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
 
14.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早期青绿山水画代表作
 
此图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绢本设色,所表现的是游春的情景。作者以劲利遒韧的线条,古雅绚丽的金碧设色,成功地表现出了春天的美丽景色。作者以细笔勾出了水纹和远处轻荡的小舟,衬托出了江天的辽阔和烟水的浩淼;江岸上树木郁郁葱葱,错落有致;曲折的山岭之间、长松桃竹之下掩映着严整的屋宇;山径中碧殿朱廊曲折,作者又以几笔画出三三两两、隐隐约约穿行于桃红丛绿之间的游人,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此图表现游春情景,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烟水浩淼,意境深远。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用笔遒劲、风骨峻峭、色泽匀净而典雅,画风精密严整、意境高超,山石着色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显得金碧辉煌,显现了唐代山水画高度成熟的水平,是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风格特色的代表作品,国宝级文物。
 
李思训(651-716年),唐朝宗室,高宗时为江都令,开元初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其子李昭道亦擅山水,人称他们父子为“大李将军”、“小李将军”。工书法,尤擅画山水树石,笔力遒劲,格调细密。金碧辉映为一家法,鸟兽草木皆穷其态,还常用神仙故事来点缀幽曲的岩岭。朱景玄说他“国朝山水第一,列神品”。明代董其昌推之为“北宗”之祖。
 
15.唐《明皇幸蜀图》(宋摹)
 
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珍品
 
此画纵55.9厘米,横81厘米,绢本设色,以山水为主,人物鞍马为辅,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向远山桡道行进,南方一骑者着红衣(唐明皇)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嫔妃则着胡装戴帷帽,展示着当时的习俗。山水画的比重在构图上明显增强,在构图意识上进行了创新,对于后世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画中山势突兀,白云萦绕,人物动态及其衣帽服饰都刻画得细致入微,马匹、骆驼也描绘得生动有趣。图中奇峰、峻岭、巨石、白云、流水都用细线勾出,而且作者用线条表现出了岩石的形体和结构,塑造出了山峰的雄伟气派,改变了以往画山石只能表现出山的象征形象的作法,这在唐代山水画中是极少见的。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构图雄奇,描绘细腻、刻画生动的青绿山水可窥一二,可能为宋代摹本,但比较接近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画风,时代特征明显,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国宝级文物。
 
16.唐李隆基楷书《鹡鸰颂》
 
现存唐玄宗唯一的墨迹
 
此帖共316行,行书墨迹,书法萧散洒落,丰厚腴美,给人行行淳厚之感。运笔精到,轻入重敛,笔实墨沉,神气完足,遒劲而舒展。黄山谷称:“玄宗书斑斑犹有祖父之风”。将此帖与太宗《温泉铭》、《晋祠铭》对比,的确能见其相承关系,但太宗清劲,玄宗遒婉,风格还是有异。清王文治跋:“帝王之书,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观此颂犹令人想见开元英明卓逾时也”。从整幅观之,书法遒紧健劲,丰润浑茂,具有唐典型风格,书出“二王”之间,而渐趋肥腴,法袭传统家学。此帖起笔与收笔少藏锋,挺拔别致,书风雄秀,结体丰丽,用笔遒厚,是现存唐玄宗唯一的墨迹,国宝级文物。
 
李隆基(685—762年),即历史上的唐玄宗,亦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在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逐渐走向衰落。他也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尤善八分、章草。
 
17.唐王维《雪溪图》(宋摹)
 
王维著名的代表作
 
此图纵36.6厘米,横30厘米,绢本墨笔,可分近景、中景、远景三段。近景左下方一座木拱桥轻披素纱,将观者引入一个冰雪天地;中景为一条结冰大河,于画卷中部横卧,水波不兴,很是平静;远景即河对岸的雪坡、树木、房舍等,在黑水之上平卧,若隐若现于皑皑白雪之中,让面面更为深远。此图无款,图前黄绢隔水,宋徽宗墨题“王维雪溪图”五字,上钤双龙方玺。中钤朱文连珠印,又一朱文方印,文难辨,下钤宣和连珠大玺。图上月白绢,董其昌小楷题,后藏经纸对幅董其昌又行书题跋。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突出笔与墨的双重作用,动静结合,活气与灵气俱在,使得画面气韵高绝,在勾勒树木、山石、房舍时用简劲灵动之笔,突出墨彩蕴藉的效果,具有典型的王维抒情而恬淡的画风,是王维著名的代表作,国宝级文物。
 
王维(701—761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人;父迁居蒲州(今山丙永济),遂为河东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崇佛教,性喜山水;写诗多以山水田园为内容,状物传神,精深入微,前期山写过一些以边塞任侠等为题材的诗篇。北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布衣义采”的创作思想,对后世文人画影响很大。兼通音乐,工书法,精绘画,擅画平远景,明董其昌推为山水图“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传世作品有《雪溪图》等。
 
18.唐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
 
天下第二行书
 
此帖全称《祭侄季明文稿》,纵28.3厘米,横75.5厘米,共23行234字,书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颜杲卿和季明父子遇难之后,真卿曾派人寻得季明的头骨;他对兄侄为国家壮烈牺牲和颜氏家族的“巢倾卵覆”,忠义满腔,悲愤异常,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不计工拙,一气呵成,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倾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祭侄文稿》与晋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宋代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法帖,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此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其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均开历史之先河,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当是存世鲁公手书第一名墨迹,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后世书法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宝级文物。
 
颜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唐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山东临沂),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颜真卿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被称为“颜筋柳骨”。
 
19.唐怀素《自叙帖》
 
天下第一草书
 
此卷纵28.3厘米,横775厘米,纸本草书,共126行,702字。本卷用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遒逸,如曲折盘绕的钢索,收笔出锋,锐利如钩斫,所谓「铁画银钩」也。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其中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旋律,极富动感。此外也有点画分散者,则强调笔断意连,生生不息的笔势,笔锋回护钩挑,一字、一行,以至数行之间,点画互相呼应。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卷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人称“天下第一草书”,自唐末五代以来一直是草书领域的热门法帖,在中国草书史上承前启后,在书法艺术领域影响深远,是唐代僧人怀素的代表作品,国宝级文物。
 
怀素(737—799年),本姓钱,字藏真,僧名怀素。生于湖南零陵县,后移居长沙。幼年好佛,出家为僧,并热衷草书艺术,以“狂草”著称,史称“草圣”。曾将弃笔堆积埋之于山下,号称“笔冢”,又广种芭蕉,用蕉叶加以挥洒,即称其居曰“绿天庵”。怀素书法初学欧阳询,后师从张旭的学生邬彤学草书,与张旭合称“颠张醉素”。唐大历十二年(777),他以狂草写成传世名作《自述帖》。其草书狂风怒浪,援毫掣电,随手万变,法度精严,影响后代极大。
 
20.唐韩幹《牧马图》
 
韩幹的代表作
 
此图纵27.5厘米,横34.1厘米,绢本设色,描绘了黑白二马,由牧马官骑乘白马,手执黑马缰绳,缓慢前行的情景。背景未作任何点染,马体态肥硕,牧马官似乎是少数民族人,深目、虬须、钩鼻,体格健壮有力。主题明瞭,情节简单,图中黑白双马,奚官虬髻戴头巾,手执缰缓行。画作左上方为宋徽宗赵佶题“韩幹真迹,丁亥御笔”等字。又有历代鉴藏家钤印十数方。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线条纤细遒劲,勾出马的健壮体形,黑马身配朱地花纹锦鞍,更示出其神彩;人物衣纹疏密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着,神采生动,是韩幹的代表作,体现着他在鞍马人物等方面高超的写实水平,国宝级文物。
 
韩幹(约706-783年),唐代画家,以画马著称,蓝田(今陕西蓝田)人。画艺较全面,善画人物画像,尤善画马,重视写生,皇帝命他拜当时画马名家陈闳为师,他不听命,说:“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师也。”由于他重视写生,所以画马超过古人,后代画马名家如李公麟、赵孟頫都曾向他学习。
 
21.唐《唐人宫乐图》
 
唐代仕女画杰出代表作品
 
此图纵48.7厘米、横69.5厘米,绢本墨笔,描绘了唐代宫廷仕女宴乐生活的一个场面。画面桌子的周围,坐着仕女九人,左方立着侍奉的女孩两人,桌上陈列着蔬果、酒具,有的饮酒,有的作乐,女孩立在后面打拍板,有的弹琵琶,有的鼓瑟,有的吹笙,有的吹管子。从人的表情上看,该画作仿佛表现了一只曲子演奏得正浓的一刹那。《宫乐图》流传至今已有千余载,故其作品绢底出现了多处破损,但是画面的色泽却依旧十分亮丽,甚至连衣裳上花纹的细腻变化清晰可辨,充分印证了唐代工笔重彩一格的高度成就。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有动有静,亦庄亦谐,反映出唐人的审美情趣,在仕女图当中颇有影响力,是唐代仕女画杰出代表作品,反映了唐人的审美情趣,是仕女画中不可多得的真迹,国宝级文物。
 
22.五代赵喦《八达春游图》
 
宫廷精致华丽风格的巨幅佳作
 
此图纵161.9厘米,横102厘米,绢本设色,“八达”指的是晋朝的名士光逸、胡毋辅之、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他们上头戴官帽,身穿唐代红、紫、绿色之官服,骑着骏马在苑林中春游。他们有的顾盼召唤,马上谈笑;有的挥鞭督行,相互追赶。八人衣冠端庄,悠然自如,骑马有潇洒的,也有促迫的。苑林中垂柳依依,草木新绿旺盛,一灵石玲珑剔透直插天空。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步武唐风,工致细腻,对人物、鞍马的描绘精工谨细,形象生动,神态毕现,可从中一窥晚唐、五代时期人物画、鞍马画的精彩面貌,为宫廷精致华丽风格的巨幅佳作,国宝级文物。
 
赵嵒,本名霖,字秋巘,生卒年不详。活动于10世纪前半叶,陈州(今属河南)人,五代画家、收藏家。喜绘画,尤工人物,格韵超绝。非寻常画工所能及。由于阅览深厚,眼界旷达,作画的笔墨亦别有新意。善画人马,俊挺有气格,但流传至后世的画作甚少。
 
23.五代赵幹《江行初雪图》
 
赵幹唯一传世的作品
 
此图纵25.9厘米,横376.5厘米,绢本水墨设色,描绘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画面上天色清寒,树木笼雾,江岸小桥,一片初白,寒风萧瑟,江水微泛,一派天寒寂静之景。江上渔夫不顾天寒地冻捕鱼,而岸上骑驴者却畏缩不前,人物神情描绘逼真生动,渔人和旅人恰成绝妙对比。画中树石笔法老硬,水纹用笔尖劲流利,天空用白粉弹作小雪,表现出雪花的轻盈飞舞。此画一片天赖,意境高雅幽远,卷首有南唐李后主以“金错刀”书:“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干状”。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描绘初冬江南水景,旅人策蹇,渔夫打渔谋生的生活细节,具有鲜明的江南区域画风,在性质上则属于风俗画,是南唐画家赵幹唯一传世的作品,也是少数流传有绪、极为可靠的五代绘画作品之一,可作为断代的标志,弥足珍贵,国宝级文物。
 
赵幹,生卒年不详,南唐后主李煜朝为画院学生,擅画山水、林木、人物,长于构图布局。所画皆江南风景,多作楼观、舟楫、水村、渔市,点缀花竹,表现“烟波浩渺、风光明媚”之山光水色尤具独到。
 
24.五代荆浩《匡庐图》
 
荆浩山水画的代表作
 
此图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绢本墨笔,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是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此图描绘的是庐山景色,采用全景式构图,山峰高远、深远皆具,充满欲升之势,雄伟缥缈又峻峭挺拔。山间有飞瀑、小亭、木桥,林木葱茏,岚气缭绕。全画不施色,水墨结合,笔法严谨,体现了五代时期山水画走向成熟的特征。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成功地运用坚劲而密集的皴法,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山石的凹凸明暗和纹理结构,并以虚实浓淡变化多端的水墨,创造出富有质感的画面,表达了既雄伟又深远辽阔的意境,有“全景山水”之称,为宋以前一件具有山水全景模式的典型作品,是荆浩山水画的代表作,国宝级文物。
 
荆浩(约850-911年),字浩然,河南沁阳人,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
 
25.五代关仝《关山行旅图》
 
关仝的代表画作
 
此图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绢本水墨,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山间树木,均是空枝无叶或有枝无干,此为“关家山水”的独特画法。其用笔简劲老辣,富有节奏感,所谓“以书入画”也。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山石先勾勒后皴擦,用的是“点子皴”或“短条子皴”,笔法缜密,然后用淡墨层层渍染,故显得凝重硬朗,与董源、巨然画江南山水的圆柔迥然不同,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道之精深,是关仝的代表画作,国宝级文物。
 
关仝(约907-960年),长安(陕西西安)人,工画山水,师从荆浩,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称“关家山水”。关仝是北方山水的开创者荆浩的继承者,史称“荆关”,与南派“董巨”合为五代四大山水画家,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连接唐、宋绘画的重要人物,也是我国绘画发展史上的著名画家,成为后世历代画家学习的楷模。
 
26.五代巨然《层岩丛树图》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山水画作
 
此图纵144.1厘米,横55.4厘米,绢本墨笔,描绘的是一场大雨过后,山峦间弥漫着些许水气,一条曲折的小径幽寂的穿梭于山林之间,路上没有任何活动,连立于一侧的树木也不见特别的姿势。左侧高山堆积的秩序井然。山顶上有一粒粒堆置起来的小卵石,山体则布满了和缓迤长的线条,像是大雨打在山顶上,雨水顺着山坡刷洗所形成的自然景观。本幅无作者款印,有明代董其昌题“僧巨然真迹神品”。此图很好的体现了巨然的点墨形式,主要表现“点苔”、“点叶”两个方面,采用披麻皴这种技法创作,表现出江南土山的平缓细密。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用独特的画法表现出一种秀逸、静寂、朦胧的美,是一幅利用“皴法”创作的典型画作,也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山水画作,堪称巨然画中绝佳珍品,国宝级文物。
 
巨然,生卒年不详,江宁(江苏南京)人,五代宋初画家,南唐亡,至开封为开元寺僧。善画山水,深得佳趣,知名于世,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僧人大画家。笔法师董源,早年着力刻划形象,用长披麻皴画山,山顶金画矾头,晚年逐渐趋于淡泊,追慕自然。与董源并称“董巨”,为江南山水画派重要一支,并与五代荆浩、关仝和董源并称五代四大山水画家。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