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将东周开始作为春秋时期的开始,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的结束,并标志战国时代的开始。
那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是怎么来的呢?
这都源于两部历史著作《春秋》和《战国策》,以及一个人,他就是《史记》的编写官司马迁;
首先说一下春秋。当时周平王迁都后,形成下图的诸侯封国的局面,周朝只占据了洛阳附近很少的区域,已经在苟延残喘,根本无法行使一个大国的权利,国家职能已经大幅度削减,连史官记录历史也不如诸侯国那么详尽和全面。
春秋战国是怎么得名的?又有什么含义和故事?
许多诸侯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超过了周天子,比如齐、鲁、楚等国;
尤其是鲁国集聚了以孔子为首的文人,文化很强大。孔子为了编撰史书,周游列国,一是讲学,宣传儒家思想,其实更重要的是收集各国的史书,为以后编撰《春秋》奠定基础。
春秋战国是怎么得名的?又有什么含义和故事?
《春秋》这本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前481年)所发生的事情,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而周平王迁都是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位50多年,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驾崩,周桓王继位。三家分晋是公元前438年,所以《春秋》大致编写的是从周平王迁都后到三家分晋这一段历史,后来的历史学家便于给历史一个名称,就把这段历史以这本史书的名字来命名了。
那孔子在编写这本史书时,为什么起名叫《春秋》呢?
这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政治上,周朝有一个规矩,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是各诸侯国向周天子朝聘的时间,春秋代表着西周独特的分封诸侯的治国方式。
另一个从经济上,作为一个农耕国家,春天是播种的时节,秋天是收获的时节,春秋是祭祀的好时机。
所以鲁国的史官以《春秋》来命名历史,这在《春秋左传》中有提示,其中写道:“国之大事在戎和祀”,无论是战争还是祭祀,春天或秋天是一个最好的时机,春和秋一般有大事发生,春秋意味着重大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史官讲究秉笔直书,但孔子通过一些微妙的手法,加入到了人物的评价中,有了仁礼道德的思想在里面了,历史褒扬正义、宣传正统,也由此而来。
孔子的思想对后续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撰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245年的历史,记录了战国时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包括这段历史中的大部分内容基本上原封不动取至这本书,后来历史学家把这段历史称之为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