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博物馆集群发展是大势所趋
段勇(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
当前,博物馆已成为部分城市的标志,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城市发展历史的缩影。打造博物馆集群不仅能提升城市形象,还有助于整体提升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博物馆已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城市高质量旅游路线的关键节点和促进文旅融合的先锋队员。
在拥有文旅资源等基础条件的地区打造博物馆集群,符合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之后重视文化建设的国际规律。当人们解决衣食住行后,必然会更加注重精神文化需求。这从一组数据中得到体现:2020年,全国博物馆举办2.9万多个展览,策划2.5万余场教育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采取限流措施的情况下,全国仍接待观众5.4亿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观众1.3亿人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博物馆的固有功能(保护文物、传承文明)与当代价值(弘扬文化、传播形象)逐渐凸显。
博物馆应以藏品为基础,是资源先行的社会机构。如何实现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量:
一是因地制宜深挖资源。少建“大而全”的综合馆、多建“专而精”的特色馆。
二是鼓励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各地可多通过政策、资金等扶持方式,让民间组织、收藏家、行业企业发挥建馆积极性。过去30年,我国博物馆发展最快的是民办博物馆,由占比10%快速增长到占比30%以上。
第三,扎根社区。把博物馆建在社区内既能丰富社区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使博物馆融入社区,成为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比如北京的史家胡同博物馆。
第四,用现代信息技术弥补资源短缺。对于缺少藏品资源的博物馆,可以注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既能适当弥补短缺,又能提供针对年轻人的展览展陈项目。
第五,发挥体制优势。国家级馆、省级馆等馆藏丰富的大馆,可将存放在库房的“僵尸”藏品适当调配给中小型博物馆使用,充实基层博物馆展陈资源,更好地发挥藏品的社会价值。
第六,人才对口帮扶。对于缺少专业人才的基层博物馆,可以试点博物馆对口帮扶、推行总分馆制、社会第三方或高校托管制等,补充基层博物馆人才不足的短板。 (本报记者 刘海红 采访整理)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