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思考
2021-09-07 10:30:58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王维佳  韩宗晨

红色精神是支撑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不断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伟大事业新胜利的宝贵资源,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富有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文化资源。在文化强国战略不断推进之际,高校作为思想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应自觉承担起弘扬红色精神、学习红色文化的重要使命,不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衔接,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无疑与红色精神、红色文化联系最为紧密,是高校实施红色文化教育的最佳课程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教学的关系

红色文化学习与《纲要》课程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反观当前高校《纲要》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成效显然未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究其原因,由于传统《纲要》课程教学模式缺乏活力,存在明显的重知识普及、轻实践感知的现象。学生终日端坐在枯燥的课堂上,缺少实践学习的机会,对国家民族历史中的人、物、事仅有概念上的认知,却没有丝毫实践感知得来的体验与经验,也就难以对教师教授的内容产生共鸣,难以形成切实可感的认知体验,因而对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塑造也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粗浅层面。而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纲要》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将其作为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的一种手段来看待,而要看到以红色文化资源实施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只有充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纲要》课程正史塑人的功效。教师可根据学校地理位置和《纲要》课程教学进度,选择合适的红色旅游景点,带领学生参观学习,打造红色文化学习实践性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进而实现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的双重提升。

另一方面,从资源利用层面看,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程的融合对文化教育和现实建设都有重大意义。第一,红色文化资源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开创并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全过程,表明了红色文化在史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第二,文化精神是一种持续传承并能提振人的精神状态、主观创造力的思想意识,红色文化学习与《纲要》课程教学的融合是塑造新时代大学生全新精神面貌、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昂扬斗志的积极尝试。因此,综合来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不单带来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改革史学教育观等教育层面的变化,同时也为更深层次的人才素养培育、人才在社会领域的创新就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引导大学生人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红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至今,回过头来,我们从先辈革命、建设征程中提炼出许多弥足珍贵的红色精神文化资源,比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精神背后的事迹我们已无法亲历,但那些陪伴革命先辈战斗工作过的遗址、物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被珍藏在当地红色文化博物馆中,与那些口口相传的革命故事一样,成为记录那段峥嵘岁月的珍贵史料。如何运用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促进《纲要》课程的讲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提升,是摆在各级学校教师面前的难题。从当前高校《纲要》课程教学模式和文化资源存续状态综合考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突破。

一是以红色文化著作作为《纲要》课程的预学、辅学读本。在对红色文化进行多年深入发掘和整理之后,官方和民间都做了大量工作,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红色文化著作,其中既包括历史常识普及作品,也有红色文化理论研究著作,还有许多围绕红色文化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体例之广、数量之丰,已占据图书出版事业颇有分量的一块版图。而当前高校《纲要》课程教学教材过于单薄,仅仅依靠一本体例内容有限的《中国近代史纲要》,相关知识的扩充则主要来源于教师课堂上的随机补充,这显然是不够的。高校可选择质量优秀的红色文化读本作为《纲要》课程的辅学读本,相比教材内容形式更加轻松有趣,从而实现拓展学生红色文化素养、提升对《纲要》课程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是突出红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程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其中明确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改革理念。而当前多数高校将《纲要》课程开展成“近代史学知识宣讲课”,教师在课堂上单调地念,学生在下面枯燥地听,缺乏必要的互动实践,成绩考核依靠一学期一次且空洞陈旧的课程小论文,这显然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高校应当以解决问题、实现突破的态度,重视《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如以红色文化研学活动为契机,将近代史教学课堂开到革命先辈战斗生活过的“第一现场”,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活动,创新认知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理论素养从实践中来,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三是以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作为育人塑人的隐性课堂,同样是学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由于文化氛围特殊的传播机制,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反哺效应也十分明显。高校可以设立与红色文化主题相关的教研室、活动中心,充分调动校团委、宣传部和学生社团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知识、体悟红色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并行,使浓郁的红色文化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者,覆盖学校各个角落,打造独具特色、生命力较强的校园文化体系。

红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对策

从全国来看,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多数教师本身并不具备系统完善的红色文化知识体系,且遗址类红色文化遗产相对分散,这对教师选择合适的红色文化资源,并将其与《纲要》课程教学内容适配造成了一定困难,出现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与《纲要》课程教学脱节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创新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难题。

对此,必须对当前高校《纲要》教学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作出一定调整。首先,在选择红色文化资源时,教师应当尽可能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或者与学校当地具有一定渊源关系的红色资源,并保证所选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与《纲要》课程教学具备良好的融合性,方便后续教学活动的展开。其次,教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不能过于僵化,要根据课程教学需求灵活运用,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要避免将实践教学开展成走马观花式的“集体旅游”,加强创新能力,设计有内容、有方法、有特色的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做到将实践教学当做理论学习和成效检验的融合点,切实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最后,教师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敢于突破传统《纲要》教材内容的束缚,从零散化的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适合推动《纲要》课程教学创新的内容,大胆调整教学内容,结合社会时事热点,组织学生开展互动性强、话题探索度深、形式新颖的融合性红色文化学习,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王维佳,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韩宗晨,扬州大学兽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2019年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JDSZK182)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