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于谦因为什么原因被含冤而杀?于谦被杀后,人们有哪些反应?
2021-09-13 10:29:07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大明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它始终坚持朱棣留下的旨意。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便是最好的写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原本是于谦的一首借物抒怀之作,却没想到一语成谶,这句诗最后真的成为了于谦结局的注脚。他的忠诚不仅仅是献给大明皇室,大明皇帝,更是献给整个大明王朝。为了稳定局面保住大明,他甘愿第一个站出来扶持新君,甚至不惜成为明英宗的眼中钉。同时他个性刚直,节俭朴素,得罪了许多大臣。

 
而就是这样一位忧国忘身的大忠臣,最后却含冤被杀。在他死后,锦衣卫到他家里抄家时没搜到一点余财,就连刽子手在杀害了于谦之后都深感愧疚,最后选择自尽谢罪。太后听了也选择断食抗议,于谦到底有什么魅力,让这么多人爱戴他?故事还要从公元1449年(正统十四年)8月,明英宗和太监王振率领20余万(号称50万)明军在遭遇瓦刺军追袭后,被围困土木堡,20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这场大战的主角非太监王振莫属。
 
事情的起因是1449年2月时,瓦刺首领也先在与明朝的朝贡贸易中,谎报了使团人数,还以劣质马匹冒充好马,被太监王振发现。其实这种以次充好的事也先并不是第一次干,只是以前每次都会先给王振些好处费,但这一次却忘记了。结果王振很不高兴,只给了使者原来五分之一的赏赐。导致也先勃然大怒,同年7月,四路大军南下进攻明朝,也先亲率中路军,发兵大同。
 
事是王振挑起来的,面对也先的进犯,王振第一时间站了出来,主张让明英宗御驾亲征。当时兵部尚书邝垫和侍郎于谦极力反对,声称应该进行周密的部署,不应该草率出征。可惜当时明英宗只宠信王振,在王振的煽惑下,明英宗于同月,命其弟邱王朱祁钰留守北京,然后和王振带领约20多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增援大同。张辅、邝垫等人护驾从征。
 
全程只有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召集部队,筹集粮草,这并不是明朝的军事行动力强,而是全凭王振一人瞎指挥。20多万大军仓促出兵,武器装备都是临时配的,后勤补给也根本没做合理的安排。起初王振以为皇帝一去,军队就有了士气,敌人就可以被轻易击退了。结果走到半路就发现战争并没那么简单,因为军粮短缺,军心就开始涣散,待8月大军到达大同时,战斗力已然大打折扣。而且,此时前线传来战报,也先连战连捷,王振的心里渐渐害怕了,思来想去,还是保命要紧,于是王振下令率军撤退。
 
要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如果按来时的路线,经宣府,进居庸关,果断撤退也不会有后来的惨败。可惜王振不甘心大军如此一来一回白忙一场,在撤退途中,他想带着几十万大军和皇上绕道他的老家山西蔚州显摆显摆,于是大军改道蔚州,想通过紫荆关回北京。如果坚持这条路线,也依然不会有后来的惨败。没想到走到一半,又变卦了。王振担心这几十万大军路过蔚州,会践踏家乡的庄稼,于是又改道回宣府。就这么绕来绕去,耽误了撤退的时机。
 
与此同时,也先刚一听到明军撤退的消息就派骑兵部队进行追袭,果然刚追到宣府附近,就遇上了改道撤退的明军。也先一鼓作气,直接向明军发动进攻,因为此前一再改道,明军已疲惫不堪,这一战死伤达3万余人。
 
遭遇战败的明军边战边退,此时兵部尚书邝垫建议,大军应该直接加速撤退,只要进入居庸关就安全了。但是王振偏偏不听,他选在土木堡驻扎。土木堡这个地方地势高,无泉缺水,只有南面十五里有一处河,结果也先率大军赶到后,第一时间便占据了水源,将土木堡上的明军团团围困。
 
坚持了数日,被围困的明军挖地两丈都不见水源,严重缺水。王振无计可施,又下令大军移营找水,几十万饥渴难忍的士兵顿时乱作一团,一哄而散。此时也先突然率大军杀出,明军根本无力御敌,被瓦刺军杀的片甲不留。
 
太师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垫等52名随明英宗亲征的高级官员全部在混战中战死。当时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见到此状,愤怒至极,抡起铁锤砸碎了罪魁祸首王振的脑袋。明英宗在混战中被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俘虏,成为阶下囚。这就是明朝开国以来遭遇的最大耻辱——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大军的马蹄并没有停止,他打算越过长城,直入京师。而此时在北京城的城墙上,也站着一个人望向北方,他在思考如何力挽狂澜扭转败局,挽救这场大明朝的危机……
 
1449年(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一日,瓦刺首领也先率数万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城墙之上,兵部尚书于谦率京师军民严阵以待,震惊明朝历史的京师保卫战即将爆发。
 
此刻,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的明英宗就被关在德胜门外的空房里,城下的也先派出使者对着城墙上高喊:“大明皇帝驾到,群臣还不出来迎接?”
 
于谦当即回应:不好意思,此时我们已经有了新的皇帝,景帝朱祁钰。英宗已经成为了太上皇。
 
瓦刺的使者继续说道:“那就按照此前的要求,用万两金银来赎回你们的太上皇吧。”
 
于谦继续表态:不好意思,要钱没有,不服来战!
 
瓦刺的使者又说道:“你们的太上皇在我们手中,你们应该投降。”
 
于谦大声回答:“社稷为重,君为轻。”
 
谈判失败,也先下令进攻。
 
就在一个多月前,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回了北京。顿时朝野震惊,大明开国以来,还从未遭遇过这样的奇耻大辱,监国的邸王朱祁钰召集群臣商议,翰林院侍讲徐有贞提议说,最近星象有变,应该迁都南京。这话一出,兵部侍郎于谦当即破口大骂:“再说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势去矣。难道忘了宋朝南渡的故事吗?”于谦说完,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纷纷支持于谦。
 
接着,于谦联合王直等大臣,找到当时朝局中最有话语权的孙太后,说明来意:此时太子才2岁,主少国疑,国又不可一日无君。请求孙太后支持立邸王朱祁钰为皇帝。也先大军将至,孙太后考虑再三,最终决定,拥立邸王朱祁钰为皇帝,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保卫京师。
 
面对也先来势汹汹的数万大军,于谦一边派御史去各地方召集部队勤王,一边在北京城内召集军队,虽然此时城内的士兵总数也在10万以上,但于谦依然抱着必死之心守卫京师。
 
为什么?原因有两个,其一,北京城内的士兵不是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就是老弱残兵,因为精兵强将当初全被王振带走了。其二,北京城太大了,这些士兵根本不够用。北京城外城有九个门,根本无法预料也先会主攻哪个门,十几万兵力分布九个门,平均每个城门才2万人左右,是很容易被也先主力攻破的。
 
面对这种情况,于谦采取了一个十分大胆的策略。当时他的助手石亨提议,坚壁清野,只守不出。当即被于谦否决。于谦认为一味防守只会助长敌军气焰,况且未必守得住。不如抱必死之心一搏。他命令主力部队在九门外御敌,再安排诸将率所部守军坚守九门,而且把北京城北面首当其冲的德胜门留给了自己,足可见必死之心。他还命令锦衣卫在城中巡查,凡事看见不参战的士兵格杀勿论。
 
也先做梦也没想到,北京城内竟有于谦这样的人物。战斗一打响,也先猛攻德胜门,本以为明军会坚壁防守,结果却遭到了一支部队的伏击!
 
这支部队就是京师三大营中最强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在土木堡之变中,神机营未放一枪一炮就全军覆没,而此时这支部队中全是阵亡将士的战友、兄弟。他们带着愤怒和仇恨,给了瓦刺骑兵狠狠一击,将主帅李罗击毙,杀敌1万余人。
 
遭遇惨败的也先不肯放弃,接着又转战西直门,依然失利,最后又进攻彰义门,在彰义门又一次被明军的火枪队阻击,伤亡惨重,战斗持续了近一个月,也先终于率兵退回塞外,京师保卫战结束。
 
最后,在德胜门的城墙上,于谦和石亨望着撤退的瓦刺军,内心欣喜难以言说。这一战,于谦封神,他凭一己之力挽救了明朝的危亡。可惜此时的于谦料想不到,这一战却也把他自己逼近了深渊,而那个把他推下深渊的人就站在他身边。
 
就在几天前,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但立储君的事却迟迟没有定下来,大将石亨得知消息后,感觉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来了。他私下里勾结太监曹吉祥和大臣徐有贞,三人密谋,发动了夺门之变,拥立被困南宫多年的明英宗登基英宗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复辟成功,英宗登基之后,石亨就向皇帝上了第一道奏表——杀于谦!
 
为什么?英宗当时也有此疑问,他说:“谦实有功。”满朝文武,全国上下都知道于谦是有功劳的啊。然而,大臣徐有贞说,如果不杀于谦,南宫之事便是出师无名。皇帝沉默了,满朝文武都沉默了。英宗点了点头,所有人都知道,于谦必须死了。
 
其一,徐有贞说的没错,明代宗是于谦推上皇位的。当年明英宗被瓦刺首领也先抓走之后,想利用明英宗威胁明朝,而于谦为了让也先死心,拥立明代宗登基。如今英宗复辟,即是表明当年代宗的皇位不正,而其拥立者于谦即是逆臣,所以他必须死。
 
其二,于谦性格刚直,从不结党营私,使得他在朝堂内外得罪了许多人。
 
首先,于谦与石亨之间存在着积聚已久的矛盾。于谦本是文官出身,当年北京保卫战也是不得已才站出来指挥战斗的,结果一战成名。而石亨作为老派武将,此后一直跟于谦并肩作战,按理说二人的关系应该很不错,但事实并非如此。石亨作为老将,带兵自有一套方法,而于谦作督军时,完全不按石亨的那一套,有些军中将领犯了错,于谦甚至直接向皇帝奏报,这种直接越过石亨的治军方法,让石亨很不高兴,有一次甚至直接上疏要求告老还乡。可见于谦与石亨积怨已久。
 
其次,于谦与徐有贞的关系也很恶劣。于谦虽是文官,但骨子里有武将的刚毅,自是看不惯文官集团的怯懦与迁腐。当年英宗被俘虏之后,也先顺势南下准备进攻北京,当时徐有贞还是翰林院侍讲,他跑出来说,近来夜观星象,有大凶之兆,建议迁都南京,以此避祸。于谦听了之后,怒不可遏,厉声怒斥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忘记了宋朝南渡的故事吗?文官历来主和,而于谦坚决主战,所以以徐有贞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一直以来与于谦的关系也不好。所以在英宗下旨处死于谦时,文臣中竟无一人敢言。
 
最后,至于太监曹吉祥,他本是太监王振的门下,当年英宗被抓,都是王振一手造成的。于谦看见这些阄党就想起了当年的耻辱,怎么会让太监再得势,所以代宗在位期间,朝堂内外基本都听于谦的,太监曹吉祥不可能有什么机会。而趁着代宗病重,拥立英宗复辟,太监曹吉祥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怎么可能不将于谦置于死地?
 
如此一看,当时朝堂之上,武将、文官、太监,全想将于谦至于死地,于谦怎么可能活命?不过,依我看,还有第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于谦自己“想死”。
 
其实,无论是当时的朝局,还是皇位的继承,于谦都看得通透,一切全因立储而起,而于谦在立储的问题上,他是没有明确站队的。直至英宗复辟成功,兵不血刃,于谦认为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结果,而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孙太后早已认可了复辟的结果,一切已成定局,于谦自然已经准备好赴死。
 
另外,就是于谦太爱惜自己的名节,他入朝为官,不是为权,不然他可以在拥立代宗登基后,将英宗一脉清除,他当时有这个实力,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他也不是为钱,他不治私产,甚至将代宗赏赐的纪念品都封存起来。他只为朝局安稳,为了天下不乱,他可以拥立一个新的皇帝登基,亲自上城墙指挥战斗,高喊:“社稷为重,君为轻。”所以在一切已成定局的时候,他何惜一死,以他的死,换来生前朝局安稳,换来死后万世流芳,正是他的追求,就像他的偶像文天祥一样。在于谦被处斩当日,阴云密布,整个国家的人都知道于谦不可能谋反,可依旧无法拯救于谦。
 
天顺元年(1457年)的正月二十三(2月16日),北京城的百姓们本应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却都聚集在崇文门外,人群正中一位千古忠臣跪在地上,他抬起头,仰望这座帝王之都,想起了多年以前,自己曾站在身后的城墙上,誓死保卫这座城市,但他当时没想到,就在这座他曾誓死坚守的城池之下,走到了自己的人生终点。监斩官喊了一声“行刑”,刽子手手起刀落,一代忠臣于谦就此殒命。
 
去抄于谦家的锦衣卫,在于谦家中没有发现一点余财,只有一间房子里供奉着朱祁钰赏赐他的宝剑和蟒袍,看到这里就连锦衣卫都忍不住落泪。而亲手处斩于谦的刽子手在行刑后,连续好几天都睡不安稳,最后愧疚的自尽谢罪。
 
纵观于谦的死,不禁会让人联想起另一位千古忠臣的殒命,那就是岳飞的死。
 
同样是皇帝被抓去了北方,于谦选择另立新君,结果英宗被送回来了;而岳飞则极力北伐要迎回二圣,结果微钦二帝到死未归,送回来的只有棺材;同样是力挽狂澜,独当一面,而刚直的性格却使得满朝文武跟自己关系都不好,最后死时,无一人敢言;同样是爱惜名节胜过生命,不惜一死,成千古冤案,留忠臣形象流传后世。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