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在浙江掀起的新一轮文化建设高潮中,浙江财政如何保障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进而实现文化富民?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
问:历来文化事业发展离不开财力的支撑。近年来,浙江财政在支持浙江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答: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美好图景,既包括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包括文化文明的繁荣,既要物质富裕,更要精神富有。
浙江财政历来重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十三五”期间,全省(含宁波)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文化支出累计978.69亿元,“十三五”期间,省级以上财政共计投入35.59亿元,推进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以重大文化设施为例,浙江自然博物园核心馆区、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等已全面建成,之江文化中心、新时代文化艺术创研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如今在浙江,“市有五馆、县有四馆、区有三馆”建设基本完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省级以上财政安排7.5亿元用于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财政买单,让老百姓免费逛博物馆。目前,全省各级博物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办馆质量持续提升,参观人数节节攀升。
同时,浙江老百姓实现城乡“15分钟健身圈”,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近年来,浙江的竞技体育成绩取得新突破,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前列,保持届届奥运有金牌的荣誉,东京奥运会浙江金牌数位列全国各省(区、市)第一。第十四届全运会金牌数、奖牌数均位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三。这背后,也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十三五”期间,省级以上财政安排15.86亿元用于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截至2020年,浙江有10个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21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96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问: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文化事业被提上了新高度,浙江财政将如何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推动浙江文化事业繁荣?
答:财政文化投入是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下,浙江各级财政部门正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把文化投入作为保障的重点,使之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力状况相匹配、与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建设需求相对应。
文化支出的重点将在以下这些方面:
构建人民满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提供广覆盖、超便捷、受欢迎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助力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包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之江文化中心、四条诗路文化带等。在构建新一轮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过程中,对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重点项目予以重点保障。
加大对新时代文化精品和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的奖励力度,对“之江潮”杯文化大奖予以重点支持。加强对基础性环节和优秀创作人才的资助,形成“揭榜挂帅”、争创一流的良好局面,推动文化艺术出精品、登高峰。
支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持续改善公共体育设施条件,促进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做好省级重大体育设施建设工程财政经费筹措保障。
问:共同富裕,山区26县是难点更是重点。接下来,浙江财政将如何帮助推动26县文化富民?
答:山区26县的文化提升,一直是浙江财政支持的重点。
早在2015年,省政府就确定了泰顺等10个重点市县,省级补助1亿元,10个重点市县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带动投资36亿元实施重点规划提升。
2017年至2019年,又完成了对第二批10个重点县、107个乡镇和1230个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的重点提升,省财政通过重点补助和事后奖补方式给予支持,带动完成投资37.21亿元,公共文化服务区域短板得到有效提升。如今,山区26县乡村文化大礼堂、灯光球场、小镇图书馆等配套齐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百姓的文化精神生活。
接下来,省财政将按照省委关于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部署,统筹现有文化资源和文化资金,对山区26县加大扶持力度。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支持率先启动山区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计划,同时吸引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山区旅游开发,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积极挖掘26县当地文化基因,活化利用山区浓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支持打造“四条诗路”。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推动加快文化、体育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向山区26县下沉倾斜,补齐山区公共文化服务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