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一往而深——蔡志松个展将在苏州举办
2021-11-24 16:03:00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2021年11月23日,雕塑家蔡志松的个展“一往而深”将在苏州博物馆现代艺术厅启幕。

 
这个展览较为全面地呈现了蔡志松近十多年以来的创作,从早期创作的“故国”系列到近期的“家园”、“生”、“腊梅”系列,共将展出30件相关系列作品。由吴洪亮担任该展览的策展人,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
 
工作中的蔡志松
 
蔡志松,1972年生于沈阳,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接受过系统、严苛的学院雕塑训练。但这位本科毕业破格留校的蔡老师,几年后竟毅然从中央美术学院辞职,开始了他职业艺术家的生涯。
 
作为年少成名的雕塑家,蔡志松身上的确具有明显的多维交融特征。他并不是一个自我局限的艺术家。
 
以宏观的视角审视,蔡志松处于一个从传统到当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中国到国际的交叉点。而本次在苏州的展览,则预示着他在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找到了创作的深意与新的生发点。
 
《升3#》
 
“一往而深”作为展览的题目,既在暗喻艺术家的作品与苏州的文脉关系,更想凸现蔡志松多年来对东西方艺术语言,尤其是雕塑语言的深求。
 
体积的表现始终是雕塑的核心要义,线性、轮廓仍然是二维的平面概念。受过系统学院训练的蔡志松自然深知这一点。
 
《故国·颂》系列之一
 
他早年的雕塑,尤其是《故国·颂》系列作品,以不同动作的男性躯体作为表现对象,充分展示了他在雕塑人体表现方面具备的高水准,也就此奠定了其在雕塑界的地位。
 
这一系列作品巧妙使用东方人——兵马俑的形象,用现代西方的形式来表现。这些作品从经典文本和艺术遗存中获得形式启发,是将自我置身于中国传统之外,以突破的方式,向传统致敬的作品。
 
《迎》
 
蔡志松在创作题材的选择方面有着严肃而深刻的思考,作品中的“东方精神”是多年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线索。从早年的成名之作《故国》,到后来《云》系列中诗意与浪漫的精神表达,再到《家园》《孔雀》系列中对鹿、鹤、孔雀这样充满灵性与中国神话色彩动物的关注,以及近两年对文人花卉题材的表现,其中的东方气质与中国格调越来越凸显。
 
《蓄》
 
他三年来常驻苏州。或许是受苏州环境气息的熏染,作品也越来越具有一种文质特征。特别是近年来的《腊梅》《荷》《兰》等系列创作,与极具人文传统的姑苏之城产生了冥冥之中的契合。
 
雕塑从物质上来说,或许只是一个偶像,艺术家的感知与表现力才赋予它灵魂。蔡志松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在《知识论》里就直言“什么是突破?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变化不等于突破。”他在将东方性审美引入雕塑系统的同时,无疑增加了创作的重重限制。
 
《喜上眉梢》
 
蔡志松认为,雕塑的本体语言问题主要包括形体、空间、量感、比例、影像五个方面。如果以人体等传统题材作为表现对象,这些对于蔡志松而言早已不是问题。不过《腊梅》《荷》《兰》等系列新作的开启,意味着艺术家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
 
《荷》
 
苏州是一座气质上很蕴藉的城市,这与蔡志松、蔡志松的作品都很契合。这个展览,是后疫情时代中国雕塑界一个新的开始,也是蔡志松与苏州正式结缘的开始。
 
蔡志松
 
蔡志松,著名雕塑家,中国雕塑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之后于该系任教十年,2008年辞去教职在北京专心从事艺术创作,2019年移居苏州。
 
从事艺术工作以来曾获奖几十次,其中比较重要的有:2001年,获法国巴黎秋季沙龙最高奖——“泰勒大奖”,成为该活动103年历史中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艺术家,时年二十九岁;2004年获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奖;2011年应邀参加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2012年入选法国《Art Actuel》评出的年度“全球100名艺术领袖”,并荣登封面;2012年获评“中国艺术权力人物”;2013年获评“中国风度人物”、“年度华人时尚领袖”;2014获“洛克菲勒中国杰出青年艺术家大奖”、“年度影响力特别艺术家奖”、2017年获评第十四届“时尚先生”、“艺术领军人物”。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举办过许多次个展,参加联展众多。作品曾三次创造中国国内雕塑家在国际市场上的最高拍卖记录。并被国内外许多知名博物馆、美术馆及艺术机构收藏,其中包括:洛克菲勒艺术基金会、泰勒基金会、美国纽瓦克美术馆、德国雷根斯堡博物馆、希腊美术馆、印尼国家博物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德意志银行、比利时驻华大使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
 
艺术创作及学术活动社会影响广泛,跨界合作丰富,并积极推动艺术与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合。
 
主要作品有《故国》《玫瑰》《浮云》《家园》等系列。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