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在广东中山举办
2021-12-10 11:23:40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段历史是建党精神的“前史”,而讲清楚建党的源头,就不得不对“觉醒”展开深入剖析。

 
学习历史要通古今之变、与现实相勾连。作为建党“前史”的这六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奠基时代。在这六年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出现“十月革命”,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的走向。而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国连续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三件历史性的大事,打开了中国从封建到民主、从农耕传统向现代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阀门。
 
在媒介手段发达的今天,以影视作品形象化地呈现中国共产党的由来和党的初心使命,是普及党史的有效形式。艺术地呈现党史,必须以历史真实为基础,同时要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我只是业余编剧,沾了题材的光,如果说比一般的专业编剧有一点优势的话,可能是在资料的积累掌握和分寸的把握上。某种意义上,是历史的精彩、题材的精彩,造就了作品的精彩。
 
《觉醒年代》这样一部文艺作品产生了这么大的社会影响力,说明不要低估了当代青年的政治鉴别力和艺术鉴赏力。年轻人不是不喜爱红色题材、主旋律,只要好好地做、用心地做,我们这么精彩的历史,一定会在年轻人中引起共鸣。我们应该有信心、有能力把这件事情做好。
 
理论指南批评准则
 
——习近平总书记论文艺评论学习笔记
 
仲呈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从毛泽东文艺思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回顾我们党百年来领导文艺工作的历程,从文艺和政治、文艺和经济这两对基本关系的历史流变出发,可以得出,我们党一以贯之重视文艺工作,把文艺战线当成党的重要战线。同时要深刻领会到我们党怎样与时俱进地不断调整党领导文艺的政策,不断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增添新的内容,像接力棒式地走一条发展中国特色文艺的道路,走自己的路是最鲜明的特性。
 
文艺是培根铸魂的。作为文艺评论工作者,要以文化人、以艺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在处理文艺与经济的关系上,要划清几个界限: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代表精神快乐。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能够停留在嘴上,更应落实在行动上。
 
习近平总书记用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来精准概括中华美学精神。要注意善用中华传统审美经验,寻求宝贵的美学资源,对于搞好文艺评论,使我们的文艺评论写得有华彩、有美学风采是大有好处的。
 
不仅要有美学,还要有美育。美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创造美的实践中抽象概括和总结的一门学问,但它是一门理论,光有这个不行,还要运用这个理论去指导全民族提升审美素养,这叫美育,即美的培育活动。作为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在引领人民审美观、提升人民审美力上主动肩负使命。
 
培根铸魂凝神聚力
 
——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的当代表达(1949—2020)
 
于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教授
 
写好舞蹈评论一般应合乎三个要求。首先,要让没有看过这部作品的人了解该作品的大致情况,因此需要有相关的描述、介绍和概括,特别是舞蹈评论,一定要有舞蹈形态分析。其次,应该包括对该作品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好的评论分析。第三,应当为编创人员“支好招”,即指出该作品不足之处的修改建议。
 
现在很多文艺评论容易出现两个误区:一是借一部作品来套用一个刚懂的理论,例如套用接受美学、符号学的理论等;二是对该专业领域的创作史一知半解,看的作品不多、对历史了解不多,难以把握作品的历史定位。认知能力与观察对象存在双向建构,因此,写文章、做评论应注重对史料的研究,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通过梳理中国革命历史题材舞剧,新时代革命历史题材舞剧表现出四个显著现象:一是随着军队文艺团体的撤并改革,一些军旅舞蹈编导在地方院团的此类舞剧创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是中国芭蕾继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形成了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第二波”,体现出中国芭蕾浓郁的“革命情结”;三是高等艺术院校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创作了不少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剧;四是地方歌舞院团多年来关注地方名人和名事,也将“革命历史”的人和事纳入了舞剧创作的视野。当前革命历史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骑兵》等优秀作品体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优秀的艺术品质,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剧在为我们的明天凝神聚力,也将令明天的我们刻骨铭心。
 
从党史看精神、看国家、看道路
 
陈晋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
 
从百年党史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新中国的创建历程和“中国道路”的来龙去脉,不仅有助于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更有助于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从而努力成为一名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
 
我们党与生俱来具有把握大势、思想自觉、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文化自信、朝气蓬勃、走向成熟的精神气质。真理传播的基本规律可以解释什么叫“大势”,真理从来都是首先被少数人看到和相信,拿到实践当中去运用,起了效果才在大多数人当中得到认可。一路走来,跨越100年的时空,从建党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在不同年代、不同时期创造的精神坐标串连起来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赓续红色血脉就是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拥有很深的文化情怀和人文情结,既是知识分子又是文化人,就像李大钊说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本人新体诗、旧体诗、散文写得非常好;瞿秋白精通诗词、理论、散文、篆刻;毛泽东是诗人,也是书法家、散文家、历史学家,那种人文情怀浓得化不开;一些著名革命将领也写诗,包括叶剑英、朱德等;周恩来年轻的时候在南开上学,话剧演得非常好,梅兰芳曾与周恩来分享自己观看他出演的话剧《一元钱》的感受。这种文化表达与精神气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的“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把对真理、对信仰的自信转化成文化自信,并且用文化的方式传达出来。
 
百年现实主义戏剧:创作与理论的共振
 
廖奔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
 
20世纪之后的百年间,中国戏剧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思潮一直是现实主义,曾经汇聚为滔滔的洪流,创造出中国戏剧的辉煌。随着社会变迁和西方现代派戏剧思潮的风起云涌,中国戏剧的路径和发展趋势一波三折,但现实主义的内在精神一直在发挥作用,成为一个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潮流。
 
五四运动以后,易卜生式的写实戏剧,由于深刻的现实批评性,内在精神和当时的时代需求相吻合,成为直接呼应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艺术流派,演变成了中国话剧的主流。20世纪30年代,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等代表作品的出现,标志中国原创现实主义戏剧的崛起。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得到充分展示,逐渐产生了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创作观念,折射出社会的变迁。然而,受僵化思维的影响,戏剧发展受到桎梏,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转变。人们不再满足于话剧舞台的政治化,呼唤话剧的本体发展和舞台多样化,引发了戏剧理论界关于戏剧观的大讨论,冲击了长期定写实于一尊的舞台模式。然而,传统的写实手法仍然占据着中心位置,这既是由戏剧反映生活、模仿生活的本质决定,也和观众多年的观赏习惯有关。
 
随着充满探索精神的时代的到来,在戏剧舞台变革之下,不但出现了一批探索性的新作,还催生出了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与此同时,现代派的因素注入舞台,表达方式变革催生了一批意蕴、形式都更为繁复深广的剧目,一个多元化戏剧观念支配下五彩缤纷的舞台局面已经出现,创造完美的舞台艺术品成为当下一致的时代性追求。
 
文学批评的阐释学问题
 
张江
 
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学批评》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批评是理论的批评,理论是批评的理论。专业批评不同于一般的文学鉴赏、感知、体会、灵感和顿悟,它应该是理论的批评。这种理论近点看是文艺理论,远点看是哲学,再远点看心理学、历史学都是它的基础,但我更愿意强调从阐释学的眼光看文艺批评,这会带给我们不同的视野,会使我们的批评理论产生不同的色彩、批评眼光产生不同的深度。
 
从功能的意义,阐释是居间说话;从社会学意义,阐释是为争取承认而斗争的过程;从哲学本体论意义,阐释是对此在的呈现;从心理学意义,阐释是自我确证即自证。阐释的内涵体现在四个层面的错综关系中。
 
阐释不是诠释,也不是解释。能不能有效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文艺批评的路线和偏好。某种程度上,三者之间的混淆会带来批评的混乱。诠释和阐释,代表的是批评的完全不同的两条路线、两种偏好。诠释意味着评论者把文本的本相、作者的意图、文本的自在意义、文本可能蕴含的意义告知别人;而阐释表明开放性和商议性,是评论者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作品进行评论,并邀请读者参与讨论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将会产生碰撞和新意。
 
合理的批评应该是在诠释基础上的阐释。要注意阐释时的个人主观倾向和阐释后的集体接受程度问题。其中“强制阐释”有脱离文本、自说自话的倾向。阐释的有效性,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处理好阐释的开放与收敛、有限与无限、差异和新意等几重关系。阐释的“正态分布”是指对阐释有效性的范围和边界的设定,有效性程度越高,就越能获得更多人认同,这样的阐释就是公共阐释,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
 
文艺评论融媒体传播趋势与应对策略
 
宋乐永
 
光明网副总经理
 
当前,文艺评论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变。互联网成为文艺评论的重要阵地。网络评论呈现新的特征:社群圈层构成意见的长尾;意见表达强情绪、弱事实,情绪宣泄多于理性对话;舆论平台去中心化。在文艺评论的参评形式作出调整的背后是整个传播价值链角色的调整,处于传播价值链顶端的文艺评论家,要深度关注网络评论的新特征以及网络舆论生成机制,以理性的、站在时代的视角上做好文艺评论,善于通过“共情”,将个体的情感转为群体情感,积极发挥文艺评论的引导作用。
 
文艺评论需要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进行“供给侧”改革。一方面,融媒体文艺评论加速发展,大量文艺评论工作者开设自媒体,积极向社会推荐主流作品、倡导主流价值观,提升了舆论影响力;另一方面,各种不同文艺评论创新产品的大量供应,微评论、短视频等不断涌现,形式多样,提升了文艺评论的传播力影响力。
 
还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建设。一是要有专业素养,要求既要有专业知识,也要有专业精神,还要有人文素养;二是要有较强的明辨性思维,能够洞察事物背后的逻辑;三是要有学习新工具的能力,尤其是互联网工具的应用能力;此外,还要具有跨学科的思维,文学是感性的,不能计算,但文学背后的阅读情况、用户的兴趣点、价值点是可以计算的。
 
文艺评论四题——我的实践和思考
 
刘斯奋
 
一级作家
 
理论必须真正做到联系实际,致力于把握文艺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我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发表的一篇文章《朝阳文化、巨人精神与盛世传统》,便是根据当时广东的文化实际、文艺思潮,在确立要用新的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文艺批评标准来衡量审视广东的文艺创作之后写下的,从文化的性质、文化的精神和文化的传统三方面提出对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思考,掀起广东文艺创作新的高潮。
 
要把引导作家、艺术家提高思想理论修养,作为文艺评论工作长期坚持的要务。在文艺创作中,要讲究立意,即确立思想制高点。以我的小说《白门柳》的创作来说,之所以选择明末清初文人士子为描写对象,是因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理论,小说立意定位于此,我对所表现的历史,包括其中的人物、事件、社会各种形态都有焕然一新的认识,在取舍、把握、调度时有了新的标准尺度,整部小说的思想层级也因此得到质的提升。文艺评论要发挥引导文艺创作立意功能,以提高作品的思想高度与审美价值。
 
要把大力提倡审美自信,作为确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文学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只有通过审美的方式才能实现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进行教化的强大功能。在文艺创作中应当坚持和弘扬什么样的审美理想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确立文化自信,没有审美自信,文化自信则无从谈起。
 
应该把文艺批评的学术关注点,转移到作品的艺术个性上来。艺术的真正价值是不可复制的,文艺批评和研究要把揭示作品的个性特征置于首位,弄清楚作品整体或者局部的独一无二在文学艺术创作和文学史上的坐标位置。
 
现实题材网络创作与网络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
 
欧阳友权
 
中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现实题材成为网络文艺创作的新方向。从当前网络文艺的领域来看,现实题材创作已经从一种倡导变成一个焦点、一个创作风口、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备受社会和网络文艺界的关注。从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到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现实题材的作品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方面,这是网络文艺服务国家大局、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对主流意识的倡导;另一方面,这是网络文艺本身发展的需要。网络文艺不单是网络的问题,也不单是文艺的问题,而是关涉到青少年成长的问题。
 
从实践层面来说,倡导现实题材创作是对网络文艺玄幻满屏等现象的调试、纠偏与引导。精神产品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价值世界、意义世界,玄幻题材霸屏则导致文学离现实越来越远,越来越虚化。压缩玄幻等题材比例,增加现实题材比例,对于纠偏这种不良现象、归航主流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要规避现实题材网络文艺存在主流叫好、市场不叫座的落地尴尬。原因在于创作手法,以及受创作者的创作立场、文学艺术修养等各种因素制约。我们不能把现实作为文学的“打卡地”“留言板”,停留在书写生活的皮相上,最根本的是要廓清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精神的联系和区别,找到以现实题材表征现实主义精神的正确方式,真正实现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合榫、融合。
 
今天说的现实主义,从理论上分析,分成现实主义原则、现实主义方法、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坚守现实主义原则,运用现实主义方法,来达成现实主义精神,这也是倡导现实题材的最终目的。
 
入木三分以美铸魂
 
吴为山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要掌握文艺评论的“地图”和“时间表”。作为文艺评论家,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想深度、理论高度、知识厚度,才有作出评论的资本、做好评论的素质。要加强对人类艺术发展构成、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关系,各民族特色、文化渊源及地域特点的了解与感悟、研究与把握,画好文艺评论的“地图”,同时要对人类文明发展各个不同时间节点,特别是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的关键节点,它的艺术发展、文化发展、文明进步、文化特点理解与掌握,画好文艺评论的“时间表”,如此才能做出有理论境界、中肯专业的评论。
 
要擦亮文艺评论这面“镜子”。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镜子可以照像,照出来的虽为虚像,但却是以实像为基础。所以文艺评论家要以文艺创作的现实状态,以文艺创作的个案、文艺作品、现实生活为依据进行评价,在生活与作品之间找到评判价值点;还要以历史、以优秀的文学创作为借鉴,以立体的视角看待文艺作品,做出饱满的评论,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此外,文艺评论要有比较的视野,在古今中外纵横交错的比较中找到坐标点,没有比较,评论就是单向的。需要强调的是,评论要追求入木三分,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有理有据、有章可循,不能是无理论支撑的吹捧或谩骂;要有艺术分析,忌空谈套话,要以评论规律为基础。
 
要将打造精品力作作为最高追求。对于一个艺术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便是作品,而非名誉、头衔。一个时代要为历史留下精品力作,就要通过作品让后人来识读思想史、文学史、审美史以及创新史。在一件作品上多花一个月时间,可能在历史上能多留一百年;多花一年时间,可能在历史上能多留一千年。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