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南京一位家长的提问:一个男孩喜欢历史有前途吗
2021-12-11 15:48:58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这几周来,有一个家长提的问题,一直在头脑里回放。

 
那是在前不久的《读金庸》南京签售上,可能在场的读者都还记得。
 
提问的是一位妈妈。对于她当时的状态,我印象非常深刻。她大概三十五到四十五岁之间,整个人都显得非常焦虑和急切。
 
提问的原话基本是这样的:
 
“我的孩子已经不小了,他一个男孩子居然喜欢文科,而且居然喜欢上了历史。我们都很着急,这以后怎么办?”
 
刚开始,我还以为她是担心学历史没前途,不赚钱,还拿馒头大师的故事来勉励她。
 
我说,熟悉历史的孩子,往往人生的上限高。
 
但她说:“不是的,我根本不关心什么上限不上限,我是担心他出事。喜欢历史多危险啊。孩子他爸就说:你再看历史,早晚把自己看到牢子里去。”
 
我这才恍然,原来她担心的是这个。她觉得历史是一门危险的学科。
 
那天去了现场的读者应该都记得这个问题,也应该都感觉到了这位妈妈的焦灼。“我孩子很危险”这个念头明显已经折磨了她很久,仿佛午夜凶铃已经响起,危机已迫在眉睫,再不做点什么就晚了。
 
好几周过去,我都还会想起她焦灼、无助的神情。
 
 
倒是应该先感谢这位家长的信任。
 
不管如何,在一个公开的场合,她把内心真正焦虑的问题抛给我,无疑可算是一种信任。她希望得到的肯定是我的正面回答,是对她有所帮助的那种回答,肯定不是一顿冷嘲热讽。
 
此外还想解释一下,这位家长的个别表达,你此刻听来或许会感觉不快。
 
比如“一个男孩子居然喜欢文科”,这个逻辑,男生听了不会很愉快,女生听了也不会很愉快。
 
但我想这不是重点,我们暂且不必纠结于此。她有些成见,又不熟悉公共表达,没有经过一个表达的、思考的训练,一开口就容易出纰漏。总之这不是讨论的重点。
 
真正要探讨的是:孩子喜欢历史,是不是真的就“危险”?有没有“会学到牢子里去”这么夸张?
 
那也是她和丈夫真正关心的问题。
 
听了蛮难过的,历史这么有魅力和功德的一件事,却给家长留下这样一个印象。
 
 
不聊大道理,纯讲厉害。搞历史危险不危险?这么说吧,从古代经验讲,猛一看似乎还真的挺危险。
 
就说“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个搞历史的作者,有三个真的“到牢子里去了”,就是司马迁、班固、范晔。
 
其中后两人一去就没出来,惨遭横死。还有一位出来了,却遭了腐刑。真危险。
 
但问题是,他三个真是因为搞历史出的事吗?还真不是。他们其实都是卷入了朝堂上的站队和纷争,和历史没有直接关系。
 
要说危险,司马迁当时的那个朝堂没有人不危险,连太子都危险。
 
当时有一个人叫任安大家知道吧,大大的有名,司马迁写过一封著名的《报任安书》的,就是这个任安。他是管京城禁卫军的。
 
结果太子造反,要任安发兵协助。任安不答应,按兵不动。按理说这没有罪啊,很优秀啊!可是皇帝说靠你这叫做“坐观成败”,“怀诈不忠”,抓起来,判了个腰斩。
 
你说干啥不危险?
 
大家都听过“《明史》案”,觉得搞历史的好危险。但同时代的苏克萨哈、鳌拜、遏必隆这些结局又如何?
 
不少读者喜欢明代历史的,都知道大历史学家宋濂好危险,但胡惟庸、蓝玉、刘伯温、杨宪又如何?
 
非说危险,魏徵、欧阳修、宋祁倒也都是二十四史的作者,怎么又不危险?
 
所以,古代社会,要危险,是大家都危险。并不存在谁特别危险。
 
之前说的是遥远的古代。今天是法治社会,如果非要说和违法犯罪的距离,那任何行业的人都有可能违法犯罪,没有哪一行注定比哪一行更危险。
 
学历史的犯法了,固然可能“到牢子里去”,可学金融的就不会到牢子里去?学计算机的就不会到牢子里去?
 
 
以上这些算是闲扯。说正经的:学历史,如果学通了,倒有可能反而更不危险。
 
换句话说,精熟历史的人,行走江湖他多一条命。
 
历史能教人面对三样东西:面对人生,面对时代,面对公众。
 
这三件事,可太难了,是人生最大的三关。别的学科未必都教得了,但历史能教。
 
人这辈子难免挫折风雨,过不过得去,得看你心灵淬炼程度。郭德纲说的,有些心灵脆弱的,走到大街上,别人瞪他一眼他就死了。
 
而懂历史的人就容易通透,遇事不上头。注意不是说绝对,我是说相对。因为再大的事儿,翻翻历史,别人身上都有过。
 
遇到冤了,不容易老觉得自己冤,前面讲过的,你还冤得过任安么?
 
说句夸张的,两个人如果同时被冤,懂历史的那个相对不容易寻短见。
 
假设我们一伙人去孤岛上,被土著拘了,关十年,每天打,馒头大师肯定活到最后。
 
因为他没那么愤愤不平嘛,没那么容易觉得天啊怎么就轮到我,这一关我可是过不去了。
 
他懂历史,就更容易明白:怎么就不能轮到你?
 
上下五千的历史,就教人一个道理了:大家比到最后,归根结底比的是什么?就一个,看谁活得久、挺得住、看得开。
 
安史之乱,杜甫被叛军抓住,当了俘虏,焦灼万分。倘若万一想不开,跳楼摔了个残疾,后来要知道“安史之乱”也就闹七年多,老爷子后悔不后悔呢。
 
之前还说了,历史还教人面对公众,如何面对公众?
 
我看就是一句话:永远对公众报以温情,但绝不可对公众抱以侥幸。
 
鲁迅爷爷就明白得很,一方面,他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但另外一方面他可清醒了:
 
“民众罚恶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公众)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
 
 
还需要和那位妈妈说,懂历史的人,还容易学到其他许多东西,都反而能使人更安全、坦顺。
 
比如不要投机。
 
熟悉一些唐诗历史的就知道,宋之问便很会投机,结果怎么样,失势后惨遭贬死,反而是相对稍微憨鲠那么一点点儿的沈佺期和杜审言更得善终。
 
比如不必怨尤。
 
高适四十多岁还在待业,和李白、杜甫两个胡混。后来他居然成了节度使,成了唐代诗人里混得最好的之一。
 
还比如不必钻死胡同。
 
记住,死胡同是不必去验证的,只要它看着像一个死胡同,那多半就是一个死胡同。
 
不熟悉历史的,往往会以为自己遇到的不快乐都是新鲜事。但通熟的历史的就会明白,世界上很少有新鲜事,基本上都是发生过的事。
 
既然发生过,还焦虑和怨尤什么呢?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这是阿克顿的话。历史是人的精神上的金丝软甲,使人的灵魂不容易被现实洞穿。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懂历史,行走江湖多一条命,它是使你自带一口气的,哪怕暂时踏过泥淖,头上也自有一小片星空跟随。
 
我觉得这位妈妈不妨和孩子一起学历史,一起聊历史,互相启发和补足。
 
万一孩子钻死胡同了,你也更有引导的方式和工具,不是吗。
 
话说到这里,不强行带个货都显得很奇怪了。这么说吧,喜欢唐诗的历史的,可以《六神磊磊读唐诗》《给孩子的唐诗课》。单纯喜欢历史的,就《历史的温度》吧。
 
另外,南京那一次签售,非常温馨,因为场地是封闭的,人也不多,大家聊得很好。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