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12月18日讯(记者 何佳欣 摄影报道)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五省市网信办和新华网共同主办的“共舞长江经济带·探源千年文脉”网络主题活动走进了四川泸州市泸县。
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和川渝滇黔结合部核心腹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合覆盖区域。泸县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龙脑桥、宋墓石刻、雨坛彩龙等。先后被授予“全国千年古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中国龙文化之乡”等称号。
自古以来,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着民族的形象和精神。在泸县,无论是静静横卧在乡间和河道的出水蛟龙,还是宋代墓葬中腾云驾雾的游云飞龙,都被古代的能工巧匠们以智慧与灵感幻化为精美的石刻。
走在泸县龙脑桥窄窄的桥面上,可以看到八头瑞兽同时高昂着头,张大着嘴迎向河流的上游,仿佛在怒吼。四只巨大的龙头居于正中,两只麒麟在西,白象、青狮在东。
据了解,龙脑桥修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现桥长54米,宽1.9米,高5米,12个桥墩、13个孔,是中国最大的龙雕石板梁桥。
龙脑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在泸县县域内有数百座明清时期的古龙桥,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龙桥群。其中,尤以龙脑桥最具代表性。”东方文化研究会龙文化研究院院长游书勇向记者介绍道,龙脑桥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桥上的雕刻。每一个龙兽的雕刻都各具特点:狮头张口含笑,脚踏绣球;大象长鼻弯曲,饮水河中;麒麟口含绶带,上下大牙相咬,凶猛威武。“四条龙的头部形象是众雕刻之中最为突出的,它们高岀群兽之中,脚踏祥云,欲飞欲动,龙身的鳞甲、嘴下的胡须、眼、口、角、耳等雕刻得十分精致而有力。”
“近年来,泸县以龙脑桥为核心,建立了龙桥文化生态园景区,创成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带动当地老百姓500余人转移就业,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0万元。”泸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泸县紧紧依托龙桥、龙雕、龙舞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全力推进龙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南宋高浮雕青龙石刻(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提供)
龙文化是泸县文化的符号、精髓,而“龙雕”是龙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泸县风景名胜区玉蟾山东北麓温泉度假区内,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悠久的南宋石刻文化。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国家一级文物‘南宋高浮雕青龙石刻’。该‘龙雕’制作精美,造型别致,生动逼真。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是川南乃至全国独有的。”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馆长梁杨介绍道,近年来博物馆结合龙文化、石刻文化,打造了文艺类文创、食品类文创、生活日用品类文创等产品,如《龙城宋韵》舞台剧、五龙折扇、锦绣双龙文化衫、龙跃抱枕、云龙集瑞笔记本,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此外,还深入开展“馆校共建”等研学活动,打造研学品牌,推动龙文化深度融入生产生活中。
据介绍,当前,泸县着力构建龙舞、龙桥、龙雕三位一体、同生共存的龙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立龙舞文化国家、省、市、县四级传承人制度,整体推进龙
“下一步,泸县将全面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发挥泸县川渝毗邻的地理区位优势,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旅游线路。”泸县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泸县将通过盘活龙桥文化生态园、玉蟾山等重点景区,深度开发玉龙湖、道林沟等山水生态资源,深入挖掘龙文化、石刻文化,深度开发龙文化创意产品,生动阐述泸县“龙故事”,推动龙文化全面融入生产生活实践中。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