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不佛也不鸡,一个中产爸爸的教育冒险
2021-12-23 10:50:08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为孩子选择非主流的创新学校,是父亲叶向明的一次冒险。他把这种选择,比喻成坐五月花号轮船前往北美新大陆,一路上充满着不确定和未知的风险,总是担心明天出现幺蛾子,比如没学籍、没办学资质、换教材、换老师等等,而没有清晰的升学通道,让离开创新学校成为一件迟早来临的事。

 
叶向明有过纠结,但并不后悔,他说自己并非只是被创新学校的新思潮吸引。作为一个父亲,他很早就思考教育,看卢梭的《爱弥儿》,会想孩子的童年到底应该是什么样,长大了该是什么样。他近乎固执地想要保护孩子的童年,不想让他过早投入到刷题、课外班的内卷中去。而创新学校提倡的自然而然的教育理念,和他的想法很贴合。
 
在有些人眼里,叶向明耽误了孩子的天赋。就连孩子也表达过不同的看法,他觉得当初不应该把自己送去创新学校。叶向明仍然觉得在有限的范围里,那是他能为孩子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他的确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变化。但叶向明也并非全然笃定,「我也不知道我这个选择,最终带来的到底是什么。他今天只有14岁,我不知道他到25岁、35岁时怎么看这个问题」。
 
担心的问题还是来了。因为升学通道问题,他的大儿子转校;学校涉及股东纠纷、拆迁,读小学二年级的小儿子临时转学。
 
很难说,哪所学校是完美的,哪种教育方式是最好的。叶向明的尝试,就像他说的,有主动也有被动,有成长也有错失。作为一个父亲,他对自我、亲子关系和教育的探求,值得去讲述。
 
以下是叶向明的口述——
 
文|翟锦
 
编辑|楚明
 
1
 
我到今天也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不认为他需要提前去面对更高年级甚至是成人要去思考的问题。
 
所以创新学校对我的吸引力比较大,我们这一代人通过牺牲兴趣和一些其他的东西,在千军万马中搏斗,实现社会阶层跃升,但我们的下一代,他一定需要这样吗?他还面临不读书就要回家种地的挑战吗?他有没有一种更好的生存方式?我希望至少在他小的时候给他一个选择的自由,不是社会在内卷,你就要让孩子内卷。
 
我今年40岁,小孩14岁,在同龄人里要小孩比较早,我没有经验可循。我们是外地户口,如果能去好的公立小学,那我当然不用再纠结,但我没办法自由选择公立学校,特别是那些好的。当时找小学非常非常焦虑,我遇到很大的困惑和挑战。当时在我很困惑的时候,有个同事跟我提起一所新学堂,是他大学老师两口子和几个家长办的。
 
在孩子大班的时候我去北京昌平的这家创新学校探校,它最早的校区靠近沙河水库,我坐地铁、倒公交、打出租车去了那边,当时村子特别破,又乱,街道狭窄,还摆摊,心情跟探险似的。去了说学校的小学部不在这儿,就转头去了新校区,那是一个果园,进去曲径通幽,有很多果树、小山坡、池塘、芦苇,当时一个清华学建筑的家长帮忙设计过,虽然都是小平房,但感觉还是比较有格调,大隐隐于市的感觉,对学校眼缘就挺好。
 
当时的校长夫妇给我们的感觉也很好。先生像个艺术家,但太太像一个学者、教育家,她说话非常温柔,但是坚定、有思想、有力量。她原来是大学老师,想帮自己的孩子更好的成长,这是他们的发心。后来家长办学,名气越搞越大,学校越办越大。我去那会儿学生已经有一两百人了。
 
他们提倡自然而然的教育理念,和我的想法很贴合,我当时在读卢梭的《爱弥儿》,会思考孩子的童年到底应该是什么样,长大了该是什么样。我认为童年没必要提前去学那么多,那会儿没有双减,北京已经算素质教育了,但是公立学校还是三年级学五年级,五年级学初中。学校里多半装上栏杆,课间不让出来,怕出问题,但求无过嘛。虽然公立校的资源肯定好,尤其是比这种自发成长的私立校,资源好太多了,但资源并不决定一切。这个时期孩子是懵懂的,但家长应该有判断能力。
 
当时妻子没和我一起去探校,我们有意见争执,她觉得应该要去读一个正规的学校,我们都知道创新学校肯定有一些好处,只是挑战太大了,她会比我更焦虑,考虑更多风险。那会儿我们并不富裕,这边学费加上生活费一年5万多,有一些挑战。还有就是要搬家,学校在昌平,我们住丰台,搬去陌生环境,人本能会产生恐惧。
 
但孟母还三迁呢,我当时觉得搬家是一个好事。我们当时住在丰台马家堡,住户都是当年西城区拆迁安置的老住户,那会儿拆迁补偿很低,房子不能卖不能出租,很多人吃低保,爸妈心思不在孩子身上,反正有老人管,我们能交流得来的也都是老人。
 
孩子班上有个同学,从中关村一小转过去的,人家有北京户口,搁着北京最好的小学不读,来这所学校。这些家长的选择也给我们信心。我比较坚持,他妈妈是在后来的过程里慢慢看到孩子的改变,最后她其实还挺认同的,她知道孩子在这套自然教育的体系里受益了。
 
 
 
图源视觉中国
 
2
 
某种程度上,选择这家创新学校,也是想治愈孩子,他小时候那几年我们疏于照顾,这个影响我担心可能在未来显现。他那时候会懂事到帮妈妈洗袜子,给爸爸捶背。过于懂事这个我认为是有问题的,也有可能是当时幼儿园老师说的。
 
我们家孩子1岁多之前在老家,来北京后2岁半就进了托班,跟我们完全待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一年。他普通话说得不好,他跟小伙伴玩,会冒出很多老家的话,我感觉他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他比较早慧,还挺要强,大概4岁多,读中班,他会自己回家做数学题,我们并不鼓励他去做题,但他自己会主动去做,他觉得自己在数学上有一定的天赋,要做到100分来证明自己,他是这样一个小孩。那个幼儿园是个很传统、老派的幼儿园,为了考小学提前教育,我对这个事有很多反思,甚至是厌恶。
 
我自己是小镇做题家,我那个年代要通过教育跳出龙门,不然就回家种地。在大学之前,我会屏蔽所有其他的信息,专注学习。我在山村里长大,小时候在村小,初中在乡下中学,初中全班五六十个同学,最后只有我一个人能考到重点高中,其他有两三个考到普通高中,剩下的要么读了中专,要么就不知道干啥去了,现在我能联系到的人都很少。我们高中虽然是省重点中学,但真正考重点大学、考出省的少之又少,一个北大,一个武大,一个川大,其他就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学校了。我当时是湖南省第130名的成绩,在武大读金融学。
 
到大学后,我发现我不会玩,当时和同学说到足球,别人能很熟练地把欧洲几大联赛知名球员的风格、技术、历史战绩说得很清楚,我不知道,很懵懂。包括后来工作,我干得还不错,我发现我的目标非常纯正,但是我没有兴趣,我的兴趣就是看书,但是你要问我别的兴趣,我没有,可能是在学生时代被抹煞掉了。
 
我最开始在银行工作,后来去做商业记者,那会儿是媒体的黄金时期,很多银行行长、基金经理、分析师都去做媒体了,现在你们可能想象不到了。后来2011年我被猎头挖去知名大公司,给创始人做秘书。那时公司要招一个金融背景、在媒体干过7年的人,我正好符合,那会儿不到30岁,在我的专业体系内是最高职级,上面就是副总裁。一年拿着几十万薪水在那读MBA的感觉,有机会近距离看企业家做战略决策。前面进步很大,但到第三年后我不想做了,申请去做业务,我说我愿意降级,但是领导不同意。
 
后来我离开公司创业折腾了四五年,不顺利。总体来说,我还是踩在风口的点上,如果不是当时创业失败,以我现在的收入,让小儿子读十几万的私立学校,一点问题没有,但当时有些为难。
 
有了孩子,为人父母之后,关注的点就很不一样,我会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我就开始思考,我这一代人,为了要实现阶层的跃迁,必须要做出一些牺牲,但我希望我的小孩,不应该再做一个做题家——好像没什么朋友,对什么都不太感兴趣的人,在大儿子读中班的时候,我就开始产生这些想法。
 
3
 
一开始我们对这个学校很担心,特别是他妈妈,因为我孩子虽然是男孩,但很文静、老实,而学校感觉跟个村小似的,我们会看到有些孩子追着打架,甚至有个孩子拿着棍子追前面的人。
 
我们当时非常害怕,因为我从小也不会打架,但我老是觉得,人家女生都敢去,他是一个男生,我凭什么养成温室里的花朵?所以我们买了沙包,让他在家开始练习,去打赢了就行。而且那不是恶性霸凌,无非是孩子追逐打闹,不就打一棍子吗?作为家长很容易保护过度,要安全就去公立校,老师都在旁边,课间不让出,但安全一定是最好的吗?人生那么长,你肯定会遇到挑战、风险、威胁,总要学着保护好自己的。
 
我们在回龙观,彼此串门,像街坊邻居,大家做记者、律师、牙医、法务,还有一些开公司的,大都是中产阶层。回龙观像个小城,码农居多,我们孩子到小学二三年级以后,他们可以自己坐公交车、骑车出去玩。不是那种大北京的感觉,不会觉得把孩子放出去就很恐惧。
 
我们这些家长的友谊甚至比孩子之间的友谊还要深。你选择新式教育,好比坐五月花号去北美大陆,冒着巨大的风险,以及大家有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目标,大家在搏击风浪过程里形成了战斗联盟。
 
哪怕后来孩子离开了学校,我们每年至少会聚一次,孩子玩孩子的,家长玩家长的,我们在奥森一起唱歌,在密云办篝火晚会,弹吉他、唱歌、跳舞,大家很容易玩在一起,有些人已经不认同这所学校了,但是这种友谊一直在。
 
几个主课老师,我们很认同。班主任能看到民国老师的影子,底蕴好,讲解诗歌很美,对孩子是发自内心的关爱。英语老师从澳洲留学回来,她会带着家长孩子一起唱英文歌,感染力很强。教自然科学的老师原来是翻译,挺有个性,会带孩子认识大果园的动物植物,收集石子树叶,体会怎么去感知自然,学校还收养了流浪猫流浪狗,还有田地可以种菜。村小的一切这里都有,不同的就是有老师带着你去观察、探究,启发你的兴趣和好奇,以及对美和自然的感知。
 
孩子读一年级的时候,我经常在家里发现一些本来不属于他的东西,橡皮、小玩具,甚至是钱,我特别不能接受,当时觉得他是不是因为转学,心里很恐慌,要做一些破坏性的动作?我质问他,他跟我对立,我就揍他。
 
我们认为那是不可接受的,但老师懂孩子,她当时给我们的指导比较到位,说小孩并没那么明确,这个是谁的,我是偷的还是怎么着,他边界比较模糊,甚至有可能他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了,他就拿了别人的。当时他妈妈怀着老二,我们对他关注比较少,可能出于想引起大人关注的心理,后来我们想明白这个问题,会尽可能抱抱他,我也会带他出去玩,也慢慢帮他建立边界。
 
那次给我们的改变就是你不要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看孩子,我也初为人父,容易冲动,但那次揍完就后悔,后来再也没揍过。这个情况到二三年级,陆陆续续还有,但三年级之后就再也没发现了。
 
至少三年级之前,我觉得还是达到了我们的预期,不要提前教育,让他快乐一点,会玩,有朋友。而且这里也不是一个只有玩的村小,他们一去就从《大学》《中庸》开始经典诵读,二三年级他们写非常漂亮的诗歌散文,出诗集。三年级我带小孩去沙河水库看日出,他回来后写的文章,可以用优美形容,很自然。
 
 
 
图源视觉中国
 
4
 
大家都明白,创新学校高年级这条路走不通,转学是必然,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五年级我把孩子转去了一所私立学校。
 
创新学校始终面临风险和未知带来的极大不确定性,我相信孩子也能感知到,家长跟过山车似的,谁都不知道明天会有什么幺蛾子。后来转学,我们就想找更规范、稳定、安全、可靠的,后来选的学校是12年一贯制的学校,你只要想在这儿读,继续读到高中都可以。学校是民办公助,教委指导,很规范,我们去探校感觉很干净、整洁,有正儿八经的校舍,孩子看到我们会打招呼,比较自然,不是公立校被剪裁过的盆栽,也不像之前学校好脏、好乱、好快活的感觉。
 
刚开始我们还对这家创新学校的初中抱有幻想,在他三年级和四年级时,我们都去听了初中的招生说明会,那时还在筹建中。但两次招生会我听到的框架和体系完全不一样,这说明学校太不成熟了。
 
我看《爱弥儿》说,一个孩子12岁之前需要自然成长,在这之后每个年龄需要学习,要在心智、毅力、品性上成长,我当时就感觉,我的孩子已经长到12岁,但学校还没长到12岁,成长速度太慢了。我不愿意在初中阶段,尝试一个失败概率那么高的事情,冒不起这个险。
 
当时还发生了一些事,儿子班上的一个好朋友意外去世、班主任老师突然离职。这些事情加上高年级的升学困惑,带来的结果就是整个班级几乎分崩离析。
 
刚开始大家都觉得挺好,孩子开心,写诗、话剧、音乐会、武术都挺像样,后来一半的孩子准备出国,一半回到了公立学校,有的去天津,有的回老家。
 
像一个家长坚持让孩子在这里读到了初中,后来她妈就比较后悔,因为初中确实不行,学生不多,老师变来变去,后来初二转走了。他们那会儿还住在回龙观,天天去新东方上课,变化很大,她经历比较极端,我会更取折中路线。
 
到后来大家对校长印象并不好,一个是说话不算数,承诺的事情基本做不到。学校到今天为止都没有办学资质,没有学籍。入学时他承诺了,但一直拖到一年级下学期我们才知道学籍没有挂上,当时把我们这帮家长给急的,你想想,这相当于我们把孩子扔到一个地方就没着落了,以后转学都不能转,这不开玩笑吗?
 
我们是一个家长互助的学校,只能自己去解决,吃了个苍蝇也得咽下去。我觉得这是校长责任和担当的问题,他完全不从我们的角度考虑。他想,你到这来读书,以后你们就是出国的,要学籍有啥用,又没谁非得拽着你来。最后还是我们家长把这事解决了,我们里面有能耐的人还是挺多的,能搞定一些事情,但是你不要等到最后火烧屁股了,这事你们没做,没做罢了,还不说。
 
5
 
后来孩子跟我说,我觉得你不应该把我送到创新学校去,那里比较适合xx(另一个同学),他们不爱学习,喜欢打闹。他意思是他自己是传统意义的好孩子,不应该去那儿。
 
我说这个咱们可以探讨,第一个,那几年你觉得开心吗?他觉得开心。第二个,你交到朋友了吗?他有几个非常好的朋友,到今天也一直特好。第三个就是学习,我说我是这么看的,你在童年时期受到的文化的熏染、浸润,不见得在你的中学、大学能释放,但到你成人之后,你会发现原来是那个滋养了内心。很多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那我为什么非要到后来去治愈,让他自然一点不好吗?让他自己去寻找。他天天在山坡撒野,在被他们叫做UFO的大沙坑里玩沙子,每天他妈妈都给他从鞋子里倒出厚厚的沙子,你看这么一个文静的孩子,他玩得有多野。我不想在一个孩子6岁的时候给他定性,他是一个会读书听话的好孩子,要不要那么早?可不可以允许他到10岁、12岁?
 
小孩那么说,我也能理解,因为他转学后,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没有做强化训练,去做语文题,老是写不到点子上,离题万里。他很有危机意识,他小时候我们家里发生很多事,我父母生病,对家里造成一些冲击,他很早就知道要给父母分忧,又找到用学习证明自己的方式,他从这里得到认同和成就感,他认为世界可能就是这样。
 
我也不知道我这个选择,最终带来的到底是什么。他今天只有14岁,我不知道他到25岁、35岁时怎么看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孩子的变化太大了。我对他最满意的地方是,他有铁哥们儿,还有就是他交流非常自如,他到哪儿,都有吸引力,不是那种只会做作业,用数学题证明自己的人。他具备责任感、组织和沟通协调的能力。就像他在小飞侠户外野营,他是不愿意出头的人,但自然而然地,他总被选择做队长,其他孩子会向他靠拢。有次我带他去天津和远房亲戚吃饭,一大桌子天津人,很能说话的,但我儿子能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他讲段子,讲故事,讲他的观点。
 
我一直都被人贴学霸标签,工作也是锦标主义,总是要去夺标,夺第一,这个比较适应工业社会时代,大家要力争上游,但现在一个多元的社会,孩子一出生就是中产家庭,他可以拥有更多的兴趣爱好、更广泛的追求,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不需要为生存担忧,没法跟他做苦难教育,你可以给他安全感,让他去追求自己的那些东西。
 
你孩子大概率考不上你的学校,趁早放弃这个想法。当然也会有矛盾的时候,我理解再透彻,有时候就是会受到干扰,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像我团队里一堆海淀妈妈,有时候聊起孩子这个那个,你就觉得有点格格不入,我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假北京?我们当时一个家长,五年级下学期转去海淀,通过奥赛进入人大附中,现在初高中六年直升,人大保底,当时她的数学成绩比我小孩还差呢,不羡慕吗?这个就叫求仁得仁有何怨呢。你看我把老二又送到这所创新学校,你就知道我不会的。
 
这个家长虽然也把孩子送去,但跟我们很不一样,她一开始就对孩子有要求,就报课外班,属于在创新学校鸡娃的家长,非常特别。她还对我恨铁不成钢,说我把孩子耽误了,让我不要浪费孩子的天赋。我说我有我的想法,我们这一批人,你可以吸引我,但你说服不了我,能选择新式学校的人主见一定很强,不然他不敢的。
 
我后来在想,奥数这条路我也不能彻底给他封住。我就跟孩子商量,要不去学一个奥数?他去学而思只有最后一道大题不会,学而思老师说,孩子要是早一点来,他早就出成绩了。我没后悔,后来他学了一个学期后,他说老师只是提前把初中的东西教给我们,他不喜欢那样,我说那很好,你自己判断了,你不喜欢咱就不做。现在他在学托福,要考国际部,没办法,他很痛苦,我也很痛苦,除去这些我们没有上过任何课外班。
 
上周六下午,人大附朝阳分校突然有个招生考试,朋友跟我们说这是很好的机会,我们就跟孩子商量,他妈妈希望他去,今年据说没有平时难,我刚开始也觉得他应该去,但后来孩子不同意,他说我下周要做中考英语听力考试,参加面试会耽误我半天的时间,而且我不认为我会去那读书。他要冲击中考,拿这个分数申请最好的几个学校的国际部,申请不到就申请第二梯队的国际部。
 
但实际上以他现在的英语水平,他肯定申请不到。但我觉得他都快15岁了,可以自己判断了,我们把利弊都分析清楚了,我判断什么不重要,担心那么多有什么用呢,担心越多,对他是有害的,任何结果我都能接受,最终他读中专我也能接受,虽然我心里肯定会有想法,但我不会跟他起冲突,而且我觉得他选择冲中考而不是去面试,这是一个很理性的选择。独立判断比去读什么学校,是更好的事情。
 
小孩现在想读北京四中国际部,托福要100分,他才学托福半年,所以现在追不上,之前我们耽误了,一开始想去天津。不管是去天津,还是出国,都是我们三个人经过激烈的讨论确定的。当时因为疫情、中美关系等等事情,最后达成一致说不想出国,高三去天津冲高考。但后来天津政策发生变化,必须去那边读三年高中,我不可能把孩子一个人丢去那儿,妈妈要去,老二也要去,家拆成两半,我觉得孩子的教育当然很重要,但不是家庭唯一要考量的指标,我认为夫妻关系、一家人在一起更重要,即便他最后读一个一般的大学。
 
后来我们三个人再讨论,那就只有出国这一条路了。没有最优结果,只有次优结果,拼成啥样是啥样。毕竟你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你错过的事情,如果只是懊悔,那要怎么去接受现在呢?他始终要自己学会面对挑战和困难,这比读四中更重要。
 
 
 
图源视觉中国
 
6
 
去年我把老二也送去读这家创新学校,但我挺后悔的,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今天的学校不是八年前那样了。
 
八年前校长夫妇的闺女还在那学校读书呢,他们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校长,他们对教育投入的程度、学校整体的氛围、老师的水平、家长的素质,我认为很高,那个状态下,孩子有好朋友,家长也有好朋友,我认为已经非常好了。我孩子班上20人左右,后来一个孩子去了人大附中。跟我孩子一起的还有两个同学,去了同一家私立中学校学,拿文化成绩来说,全年级260多人,一个经常拿年级第一,我儿子和另一个女孩年级十几名的样子。但再后来,从创新学校这里转过去的很多基本都没要。我也不知道是因为没考上还是因为招生名额满了。
 
新式教育会面临种种问题,一会儿是学籍,一会儿是拆迁,一会儿是消防,一会儿是家长投诉老师,一会儿换教材、变规则。我认为选择新式教育,这些都是得接受的。虽然我在五年级时把老大转走了,但我依然是认可创新学校的,认可10岁之前,可以让他在这套系统里自然成长。
 
我们也还是拧巴,又想快乐,又想未来能到公立校或者什么体系里,想兼容,所以必然会有一些拧巴的东西。中产阶级,不就是个中间道路嘛。
 
本来想让老二在老大新转的私立学校读小学,但后来学费翻倍了,涨到15万,我觉得不值那个价。选来选去,生的不如熟的,而且我那时是认可学校的,我希望老大获得的滋养和塑造,老二也能获得,手心手背都是肉,就让老二也去了这个学校。但刚进去我就有点后悔。八年前,我们接触的那些老师,眼睛是放光的,一个人有没有才气、自信,能量场足不足,你是可以看得到的。这次送老二去,感觉老师们不够自信。
 
原来学校规模相对小,校长比较用心,他们还带得动。最早那批老师有的非常资深,有的海外留学背景,大家为了教育理想,牺牲了一些经济利益,但这批老师基本都走掉了。学校里只有一个老师工资超过1万块,也走了。大部分人都拿三四千块钱,能是多好的老师?更多都是靠教育理念去感召人,自己可能还需要被治愈。
 
就和开一个公司一样,初创公司条件简陋但大家有创业激情,公司蒸蒸日上,但现在公司办了快十年也没办起来,大家都疲了。学校前年错过了办学资质,政府给了一个三校合用的资质但没谈拢,感觉是不舍得花钱投入。而且我以为这么些年过去,这所学校的教学体系应该是越来越成熟,但不是这样,一会儿换那套教材,一会儿用这个。
 
老二今年升二年级,8月份交了一年的学费,9月下旬学校告诉我们,因为在果园里盖平房,是违章建筑,学校要拆迁,现在的出资方不办学校了。我说你开玩笑呢,刚交学费一个多月,你告诉我学校办不下去,你让我上哪里找学校去,不是把我们往火坑里推吗?
 
当时遇到这个问题,我们这种老家长很知道底细,我们第一反应是不相信校方的说法,第二反应是我要找到解决办法,那我选的就是转学,转的也是一个新式教育的学校,才出虎穴又入狼窝(笑)。
 
当时比较被动,但那所学校几年前我们就考察过,加上老二同学也转去了那里,我们前后去探校了几次,和招生办还有校长聊,感觉新学校的校长更靠谱。学校处在上升阶段,他解决了办学资质和校舍的问题。老师看上去还不错,数学老师是黄城根小学退休的教学组长,说白了,不是几千块能请到的人。我去了就问,校长您孩子多大了?还要读几年?
 
现在有个好处是,教育改革后,民办校都变成非营利机构,卖不掉了,所以我就不太担心出现之前学校那样的问题。校长是人大经济学毕业的,会算账,我认为这个学校能多撑几年。但是这个学校不太可能像过去的那样撒野玩,一天当中就只有大课间允许出来,孩子对这个不太高兴,但是这没办法,你只能取一个折中,不能什么都想要。
 
客观来说,创新学校至少开创了一个模式。在这条路上,会面临很多很多问题,但看你追寻什么。
 
我记得老大一年级的开学典礼上,有一个仪式,你为什么来这所学校,有几个关键词,爱、美、智慧、自由,学会爱,发现美,探寻智慧,寻找自由。如果相信这套东西,不一定在这里,孩子在其他地方,也可以长出来。但在内卷的教育环境下,会有很多东西裁剪掉。
 
我就是想尽量保护孩子一段时间,不让他过早投入到刷题、课外班的内卷当中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的选择,有主动也有被动,有成长也有错失,时间再调回到八年以前,我可能还是会选这所学校,或类似这样的学校。我还是希望孩子自然地生长,释放他的天性。因为我看到他们的诗歌和散文,我依然觉得很美,看他们打武术的气势,那是人从内心焕发出来的精气神,不是盆栽。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