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展览于10月份开展,为响应观众观展热情,将再次延期至2022年1月5日。
据了解,刘文西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作为第五套人民币票面毛泽东画像的创作者,他也被称为“14亿人看得最多”的画家。12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展厅,跟随策展人一起观看了此次展览。
完成稿对比手稿展现创作过程
据介绍,本次展览共展出200余件刘文西的美术作品及手稿、文献、照片,以全面丰富、系统有序的脉络回顾了刘文西作为“人民艺术家”的使命与初心。
记者看到,在一些画作旁,还配了大大小小的素描稿。据策展人介绍,将美术作品与对应的创作手稿、变形稿、照片、文献资料有机结合,是本次展览的一个亮点。“这样既方便我们了解刘文西老师的创作过程,也可以给美术院校的学生带来一定启发。”
刘文西艺术大展中展出的素描稿。新京报记者展圣洁摄
策展人介绍,一些作品的完成稿和素描稿之间存在一定区别。“比如在画作《同欢共乐》中,素描稿中没有的人物却在完成稿中出现了,主席的穿戴也不一样了。”
画作《同欢共乐》的素描稿与完成稿。新京报记者展圣洁摄
记者发现,一些画作旁还配有画中人物的素描图。据策展人介绍,刘文西在创作这种中国画的时候,先进行了人物的速写,还会进行实地走访。
刘文西以严谨的造型和粗犷阳刚、淳朴浓烈、气势雄健的笔墨语言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创造性地将中西融合的写实主义中国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这幅《北斗——刘志丹和陕北人民》我们也可以看到,三个人物身上有一层光影,这个光影在中国画中其实是不存在的。这种呈现形式不拘一格,将中西画法进行融合,这也是他的画作的一个特点。”
画作《北斗》。新京报记者展圣洁摄
历经30余年创作的“百米长卷”参展
据悉,展览共分为“满腔真情绘领袖”“笔墨丹青为人民”“深入生活求创作”三个单元。展览第二单元重点展示了刘文西以陕北人民为对象,创作出的主题性画作。其中,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尤为亮眼,引得许多观众驻足观看。
据策展人介绍,百米长卷共计长102米,分为13个部分,耗费了刘文西30余年的心血。“他把陕北的娃娃,绥德的汉,陕北人民辛勤劳动的秋收、春耕,陕北的各种文化符号如安塞腰鼓等全都表现在绘画作品中了。”
观众在欣赏《黄土地的主人》系列长卷。新京报记者展圣洁摄
“在他的画面中,这些人都不是概念化、程式化、类型化的表现,而是个性化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向记者介绍。
资料显示,从1957年开始,刘文西深入陕北100多次,走过26个县,在陕北度过30多个春节,与当地农民交朋友,了解陕北人民的生活。刘文西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多取材于陕北的普通百姓,记录着普通陕北人的成长与生活。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家看到刘文西的作品,就会想到艺术与人民、与生活的关系。“他的作品尤其能给中青年艺术家、包括现在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带来一些思考,关于怎样走入生活、扎根生活,用了多大的力气,用了多少情,这是非常重要的。”
展览选取陕北窑洞作为设计元素
策展人介绍,此次展览的策划工作,前后历经了两年之久,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对作者、展品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与论证。展览将刘文西的创作文章、他人述评、照片、资料实物和作品对照展示,既有创作,也有生活。
记者发现,整个展览的设计风格也颇有特色。“展厅选取红色、黄色作为主色调,完美融合了黄土高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我们选取陕北窑洞作为设计元素,连通各个单元,将展示空间赋予了陕北地域风情,让观众能够沉浸其中,感受到刘文西对黄土地深沉的爱。”策展人说。
展览第二部分:“笔墨丹青为人民”。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据统计,展览个人预约参观人数已达6.5万人,这些人中有通过展览感受时代变迁的普通观众,有通过画作领悟绘画艺术的学生,还有专程从陕西来北京观展的“刘文西的朋友们”。
此次展览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西安美术学院共同主办。10月底,为了响应观众长期持续的观展热情,撤展日期由10月31日延至12月1日,后延至12月19日。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决定,展览再次延期至2022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