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26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中国文化书院联合主办,北京三智文化书院承办,晨星项目特别资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以网络云论坛的形式成功举办。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孙向红研究员,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研究员,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林文娟,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北京三智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教授等嘉宾参加了开幕式并致辞。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史占彪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北京三智文化书院理事长高斌主持了主题报告环节。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北京三智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教授致辞
孙向红书记指出,我们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坚定信心,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使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形成有序发展的时代精神。心理学理论研究要坚持创新,充分发挥并把握后现代心理学的合理元素,在全面塑造人格、提升身心健康方面,为社会大众切实做好服务。同时也要促进社会心理服务的稳步发展。
傅小兰所长谈到,科学心理学的原则和方式是立身之本,是研究工作的底色和基础,现代心理学构筑了心理学发展最厚实的基本元素。后现代心理学回归人性和人文的风格,是现代心理学特别有价值的补充和升华,也是一种宝贵的发展趋势,在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林文娟院士表示,传统文化思想和后现代心理学在人文关怀、人性观方面虽然不尽相同,却有很多相近之处。在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继承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促进后现代心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既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也有宝贵的现实应用价值。
王守常教授表示,文化没有传统和现代之分,在文化层面上,传统不是过去,传统就在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和后现代心理学两个不同的学科,使用不同的分野进行思想的碰撞,具有创新性的意义,能够启发我们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
会议现场
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图书馆名誉馆长徐小跃在“心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主题报告中讲述了儒家的心性论。他指出,心性是决定人之为人的根据,儒家的心性之学,一定要落实到万事万物之上。心性文明是一种重人性的文明,重道德的文明,重人伦的文明,重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文明,是重化物的文明,是重人文的文明。以心性文明为特征的中华文明,一定会为世界文明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独有的贡献。
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四龙从孔颜乐处、“花”无分别、至美至乐三方面讲述“苦乐即美与中国人的传统意境”。他表示,中国人有很强的稳定性,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能够超越所有的功利、所有的俗世伦理的“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审美意境,是一种幸福的美感。
北京三智文化书院理事长高斌主持主题报告环节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张建新以东西方启蒙思想的对比讲述“启蒙之路与心理学”。他谈到,康德对“启蒙”的定义为: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传统文化与后现代接轨,在做老百姓启蒙的时候,应该有一种提高软实力的认识、责任和担当。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关学研究院院长丁为祥从文明发展的蛙跳特性,中国文化、中国人之善于学习的特点,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我们如何做好自身的调整方面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之无与有——中国人人生信仰的现代化转向”。中华民族以儒学为代表的主体精神,是非常善于学习、善于扩充自身的一种文化,以儒学为主的中华文化是一种贯通性的、具体性的智慧,西方文化是科层分化性的抽象智慧。人类的认知、人类的文明永远是前进的,我们要不断推动文明向前发展。
会议现场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莉萍进行“社会建构论的本土化发展与应用”主题报告,讲述了自己学习社会建构论的体会和感受,介绍了社会建构论的应用和发展情况。社会建构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互相解释,中国传统文化需要领悟,更多的是靠悟性;社会建构论也讲天人合一,与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二者可以很好地对接。
与会嘉宾合影
在史占彪老师的主持下,阳明心学研究者陈垂培、曾海波、孙秀丽和李勇等老师进行了整体反思与复盘。
陈垂培老师认为,后现代心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天然就有共通性,这让二者的融合成为了可能。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反求诸己,我们要通过“双创”使其活起来,与后现代心理学相融合,以心理学为工具,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将二者更好地应用于当代社会。
曾海波老师讲到,后现代心理学和传统文化都会谈问题的消解,后现代心理学把问题的消解称为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将其称之为明心见性、境界的提升。传统文化通过境界的提升来消解问题,心理学讲“解铃仍须系铃人”,消解问题需要用语言将问题打破、解构。传统文化和后现代心理学的融合要多平台操作、多角度切入、多方法并行、多管齐下。
史占彪老师谈到,心理学追求用更好的方式帮助更多的人,传统文化能够给予心理咨询师更多更强的力量。从事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也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二者相融合,以便更好地应用于现实。
与会专家和嘉宾分别就“国家‘双减’政策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如何破解城市白领的纠结与困惑”等社会热点进行了多维对话和点评。
论坛在探讨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后现代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探索创建本土化心理学体系的基础上,必将能够使优秀文化符合当代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更好地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进而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