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博物馆入场元宇宙,文化出海才是真正目的
2021-12-28 22:02:09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这几个月来,元宇宙成了最卷的行业。

 
无论是科技新贵,还是消费品企业,甚至连房地产行业,都在狂热之下狂奔入场,生怕自己错过一个风口。
 
不过几乎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当无数行业为此挤破头颅宿夜难寐时,最先把元宇宙玩明白的,
 
竟然是博物馆。
 
就在前不久,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以“古蜀金沙”为题材,围绕镇馆之宝“太阳神鸟”、“大金面具”等文物,上新了四款元宇宙概念的“数字文创产品”,分别为“浮面”“白藏之衣”“虎虎生威”“福泽满天”。
 
(来源:金沙遗址博物馆官网)
 
每件也不贵,只卖9.9元,不过分别限量10000份、20000份等。
 
结果开卖仅50秒,就被一抢而空。
 
在此之前,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推出了现藏的四羊青铜方尊、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妇好”青铜鸮尊、彩绘雁鱼青铜釭灯4件国宝级文物的数字藏品。
 
销量同样火爆,开卖即售罄。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更早一点,敦煌美术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等单位均已试水发行数字藏品,也完成了“秒杀”。
 
“60多万人抢1万把剑,三秒就没了!”谈起一个月前越王勾践剑数字藏品上线的那一刻,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依然记忆犹新,“如此的轰动效应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而且我自己都没有抢到。”
 
与此同时,不少博物馆还纷纷上线了“元宇宙游览”模式。
 
比如在今年9月,苏州寒山美术馆举办了《分身:我宇宙》艺术展,这被视为国内首个美术馆级元宇宙生态下的数字艺术探索展,
 
(来源:寒山美术馆官网)
 
湖南省博物馆则用AR、VR、三维影像制作等技术,再现了宋朝人的“慢生活”。伴着悠扬的古琴乐曲,游客可以同宋朝文人雅士游山玩水、赏花饮酒。
 
此外,故宫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一线博物馆也均纷纷开启了线上模式,与宝藏们与观众零距离接触。
 
这种新颖的线上模式也带活了线下流量,根据携程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文博游大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平台预订博物馆门票的游客人次,相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75%
 
如此场面不得不让人感到好奇,关于元宇宙的在其他领域连个水花都还没溅起来,怎么就偏偏被博物馆玩火了呢?
 
01
 
说起博物馆和元宇宙的缘分,其实并非没有征兆。
 
早在2016年,一部讲述故宫匠人修缮文物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播出,就在国内掀起了一阵“博物热”。
 
每一期节目播出后,B站、微博、豆瓣、知乎等年轻人聚集的社区型的平台上,人们都热烈地讨论着节目的一切,从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的修缮技艺,到王津亓昊楠师徒数十年如一日地呵护着国宝……
 
文物修复师一度都成了最炙手可热的职业,据故宫馆长单霁翔说,那一年光收到的简历就有4万多份。
 
(来源:bilibili)
 
到了今年年初,一场《唐宫夜宴》舞再次让博物馆回到大家的视野。
 
十几位小姐姐浓妆艳抹、娇憨可人地赴宴,而真正的“主角”却是虚拟背景中的许多国宝级文物——莲鹤方壶、妇好鸮尊、贾湖骨笛……
 
3个月后,三星堆遗址考古三星堆的新发现,就又给这阵热度添了一把火。
 
相关数据显示,3月20日至21日周末两天,通过平台预订三星堆博物馆门票的游客数环比上一周周末激增近12倍。
 
当中不少游客不惜“打飞的”前往一睹神秘的“古蜀文明”。
 
(来源:百度)
 
与此同时,受三星堆博物馆带动,四川省内几个重要博物馆一时间也人气暴增,如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等。
 
这阵余热一直延续到双十一,数据显示,今年共有近100家博物馆参加天猫双十一,开售首日,博物馆文创产品销量激增超400%,成为最大的黑马之一。
 
在这其中,“考古盲盒”尤为受欢迎。
 
许多年轻人都对这种“沉浸式”的文创爱不释手,“双11买的考古盲盒到了,比拆快递更快乐的是挖宝。”
 
(来源:小红书)
 
而且从天猫上文创产品的消费数据来看,95后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已接近四成。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表示,“年轻消费者成为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的主力军。”
 
不仅如此,2021年上半年,通过相关平台预订博物馆门票的人次相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75%。热衷于参观博物馆的人群中,80后占41%。
 
这些背后,一方面是近年来文博类电视节目的热播,考古新发现的不断爆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在不断增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度不断上升。
 
由此来看,在元宇宙领域率先刮起“博物”之风,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02
 
只不过,刮起这阵风的也不止有我国。
 
从全球的趋势来看,各个国家的博物馆都在争抢元宇宙场景的搭建。
 
比如在今年4月份,法国卢浮宫就宣布完成了对其48万件藏品资源的“全面数字化”。
 
这次数字化,被塔夫茨大学教授安德鲁·麦克莱伦称为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游客可用手机或电脑就能免费“观览”藏品,并且全程免费。
 
为了吸引国际游客,卢浮宫还增加了西班牙语、英语和中文三个语种的网页内容。
 
(来源:卢浮宫官网)
 
与此同时,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在去年趁着游戏《集合啦!动物森友会》(以下简称《动森》)的热度,推出了约40万件虚拟展品。
 
在游戏中,玩家们只需要在博物馆的官网上找到自己喜欢的艺术品,然后在“分享”选项中点击代表《动森》的“叶子”按钮,就可以生成相应的虚拟展品二维码。
 
之后便可通过App的方式,将馆内40万余件的藏品导入到游戏里。
 
(来源:google)
 
那为什么各国博物馆都开始争先抢夺数字化市场呢?
 
回顾漫漫的历史长河,也许我们就能明白了。
 
一直以来,每次科技上发生进步和突破,文化产业都会迎来一次繁荣契机,而文化产业的兴旺又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从活字印刷术和纸质媒体产业之间的相互成就,到电讯技术的发明与大众媒介的互相催化,科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都是如此,相辅相成,相伴相生。
 
如今,随着元宇宙相关技术的大热,文化产业再次走到了关键节点。
 
(来源:Unsplash)
 
文化出海,或可借着“元宇宙”这股东风扬帆。
 
而面对全世界都在争相进行的“博物+元宇宙”风潮,加快文化布局的速度,刻不容缓。
 
03
 
那么,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大家知道,博物馆的背后是文物,文物的背后是文化,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从始至终的连贯性。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四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
 
但前三大文明都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依然兴旺。
 
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成就,在于我们的文明拥有巨大的凝聚力。
 
(来源:百度)
 
过去我们做到这点,是通过统一的文字、统的一货币、统的一文化认同。
 
如今我们做到这点,是要依靠更多人来参与,更多人来认同,更多人来传承,更多人来挖掘。
 
随着越来越多人来关注文物,关注传统文化,文化的向心力就会越强,我们做出文化精品的概率就会越高。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各地博物馆摇身一变成为“时尚弄潮儿”,“民间高手”们也陆续出招,以科技+互联网的力量帮助博物馆在文物保护这件事上推陈出新。
 
在今年年初,蚂蚁集团推出了一项专门针对文物保护的公益计划,依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花呗文物守护专项基金”,推出“花呗文物守护计划”。
 
在支付宝上,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亲手参与文物虚拟修复,了解中国文化之美。
 
这一过程很方便,网友们通过支付宝搜“守护文物”,就能够直接进入“文物守护计划”的互动界面,用数字化的方式体验文物修复过程。
 
至今,已有近2亿网友通过这种方式来“云上参观文物”,获取更多的文物知识。
 
那么,为什么在蚂蚁森林、蚂蚁庄园之后,蚂蚁会做修文物这种看似很小众的公益项目?
 
因为咱们国家残缺的文物实在是太多了。
 
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拥有文物藏品4850.66万件,其中,需要修复的文物占比近4成,超过16%的文物残缺或严重残缺。
 
而与之相对的是,文物修复专业技术人员缺口严重,复杂的文物修复工作同时对资金等需求巨大。
 
为了填补这个巨大的缺口,需要付诸巨大的精力和财力。
 
而在“花呗文物守护计划”推出以来,敦煌遗书、龙门风雨琴、三星堆青铜人头像等文物被列为保护对象,陆续筹备修复工作。其中,20卷敦煌遗书已在国家图书馆进行修复。
 
而作为普通用户,在支付宝上“修文物”,也能帮助到真实文物的保护工作,成为“文物守护人”。
 
(文物守护计划首批修复敦煌遗书)
 
当然,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够帮助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而大局上来看,文物保护事业获得社会关注,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支持和重视。
 
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明确将“文物保护”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系统部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大工程项目。
 
相较以往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文物工作相关内容篇幅明显增加、权重更为凸显,文物科技创新、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首次写入。未来五年,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然构建。
 
从数据看来,文保机构、社会力量以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关注,这些努力都在逐渐成效。
 
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16个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小类,就已经了实现营业收入1820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高达32.9%;并占全部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3.5%,提高了0.6%。
 
这意味着,新型数字文化产业产值,在整体文化产业中的比重正在快速提升。
 
中国文化正在迎来新的风口。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让它在年轻的土壤上重新生根发芽,是我们肩上的责任。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