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妈妈问我:那些自发主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养出来的?
她很不解,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督促,就那么积极主动,自己的孩子,每天全方位监督,却没多少上进心?
关于这个问题,我很喜欢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
他们认为,当一个人有了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的时候,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孩子只要体验到这种意义,就像被施了魔法,会主动探索自己的力量,会对未来有所追求。
单说什么是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我想用3个孩子的故事,说说一个孩子,是怎么变得自发主动的。
这3个孩子,也是纪录片《中国少年故事》里主人公,他们每一个都很优秀。
虽然努力方向不同,但他们都很有主见,有追求,他们身上所展现的特质,以及家庭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
只要方向正确,父母不用怎么费力,就能收获一个自发主动的孩子。
那个追求「精神自由」的女孩
有一对以目标为导向的父母
今年11岁的江钰淇,就读于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小学部,这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孩子」。
小学五年级时,江钰淇就决定要拼一条「名校路线」,冲刺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南京外国语学校有多厉害呢?
它是江苏最牛的十大中学之一,南外高中部每年升入北大、清华的人数基本在20-30人左右,占据了清北在江苏招生总名额的近10%。
可以这么说,进了南外,也就看到清北名校的大门了。
江钰淇在冲刺名校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超出多数孩子的成熟和自律:
她学习自发主动,积极要求上课外班,晚自修也绝不和同学玩闹。
江钰淇说:
自由有三层,第一层,就是菜市场自由,去菜市场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
第二层自由,是职业自由,将来自己喜欢什么工作,都可以去挑战,去尝试;
第三层自由,是精神自由。就是有了足够的能力和经历,就可以过上大部分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个11岁女孩的理想,是尽力追求第三层自由。
你能看到,她对成绩、对好学校的追求,都是自发的。
这么一个「自鸡」的孩子是怎么养出来的呢?
这还要从江钰淇父母的理念说起。
江钰淇的父母认为,孩子定了目标,一家人要共同努力,哪怕没成功,这个过程也很意义。
他们贯彻执行「顶端优势」——日常保证孩子一定要保持在班里前5名,如果掉下去,就制定计划帮扶孩子。
在后勤上,父母也做足保障,他们搬了家,每天要花上要2、3个小时通勤。
父母的参与,给了江钰淇很多动力,她不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在拼,而是一家人在努力,家庭给了她极大的归属感。
小姑娘对自己的学习也很有数:
成绩偶有波动,她都力求把问题揪出来——如果努力不够,该做什么?如果发挥失常,又该怎么避免?力争不让成绩掉下去。
这个过程,她又尝到了十足的胜任感。
你能看到,父母给的归属感,江钰淇自己努力得来的胜任感,激发了她持续努力的信心。
她感受到了身后的力量,又觉得做这件事有希望,所以她一点都不畏惧压力,真真正正地热爱学习,主动要拼好学校。
江钰淇一家让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有没有自发性,不在于你提出的要求高不高,而在于为了这个目标,我们能齐心协力做些什么?
当父母给足了陪伴、支持,又让孩子尝到了努力的甜头,他们会满怀希望地,更加努力……
用特长和爱好
撬开学习的男孩太酷了
10岁的沈思丞,是班里天文小组的组长。
他这个小组长,当得极其称职:
每周六晚上,他都雷打不动地和小组成员一起学习。即便出去吃饭或等待比赛的间隙,他也要用手机、电脑把会开完。
除了严格恪守学习时间,思丞还会认真准备每次天文学习的PPT,定期布置作业、有随堂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把一个天文小组,搞得极其正式。
他在天文方面越来越厉害——这个10岁的男孩,自制了一个航天模拟器,向人们科普航天知识。他还参加科技类的夏令营、演讲比赛,获得了很多科学方面的奖项。
小小年纪的思丞,浑身上下都闪耀着自信和博学的光芒。
和江钰淇的父母不同,思丞的父母,最先给到他的是自主感。
思丞爱上天文非常偶然。有天,妈妈随手放了一个叫《行星》的纪录片,他一下就看得上了瘾。
随后,他反反复复要求看这个纪录片,痴迷到连里面的音乐都背了下来。
其实,妈妈更愿意思丞在音乐、艺术方面有些发展。
但看到孩子喜欢天文,就尊重了他的选择。
当思丞提出想在班里成立一个天文小组时,父母二话不说,主动给他买了设备,提供各种后续支持。
因为喜欢,也因为父母给足了支持尊重,思丞在天文学习上,慢慢也积累了胜任感和归属感。
他设计的天文试卷,有填空题、选择题,甚至还有阅读理解题,满分100分,要求小组成员25分钟答完,特别像模像样。
虽然在天文学习里投入了大量时间,父母也完全不担心思丞拉下功课。
事实证明,父母是对的。虽然在班里排名只有前十左右,但思丞在理科上的优势和天赋,已经非常明显了。
他设计的天文试卷里,涵盖了很多初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
3180个月球质量的物质、au是天文单位、一天文单位等于一个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这些深奥的理科知识,很多的大人都不懂,他却弄得头头是道。
这个小伙子独树一帜地自学经验让我们看到:
当孩子被赋予了自主权,他的梦想很容易就建立了。
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孩子积累了胜任感和归属感,他对世界就有了使命感。
孩子会明白——我现在学的任何知识,都是在为将来的梦想和使命做支撑。
也根本用不着大人督促,那些传统的学科学习、语数外知识,孩子就会自发主动的,想办法学好。
生活中有很多这种孩子,他们兴趣爱好玩的好,学习也不差,让人不理解,他们哪来这么大精力。
其实,就是用梦想和使命感,撬起了孩子的自驱力和自信心。而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尊重、适时支持,缺一不可。
不参与内卷
我在其他领域当佼佼者
10岁的李子萌,就读于四川乐山师范附属小学。
他爱好科学和发明创造,小小年纪的他,已经多次获得国际、教育部白名单科创赛事的奖项。
李子萌做事,非常有韧性。
他有两项发明,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其中一个,是给盲人群体发明的智能盲杖,里面有6种语音提示音,能让盲人轻松绕过各种障碍物。
为了这个盲杖,他耗时两个多月,改装了好几次,4次前往盲人学院测试设备,才最终达到自己满意。
他还受邀去大学里上计算机选修课,跟大学生哥哥姐姐们分享他对于计算机、编程、科技发明的看法。
这个有创新意识、不轻易言败的小伙子,也是在父母的呵护下,一步步展现出奇迹的。
李子萌小时候,爸爸看到身边的孩子都在拼英语、奥数,很是焦虑,也想送他去学。
但妈妈发现他的兴趣不在这里,他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就顺着孩子的好奇心,帮孩子找到了喜欢的编程。
在编程的学习中,父母带他四处参加活动、打比赛,一边长见识,一边用这个过程,带给孩子思考和收获。
妈妈总用成长型思维教导他:没有赢,没有解决问题,说明我们处在一个「未完成」的状态,只要想办法,就还会有机会。
慢慢地,李子萌开始发明一些小游戏、小设备,在后来的比赛中,他开始频繁获奖,孩子找到了胜任感。
顺着这种自信的感觉,李子萌把这股韧劲,也用到了学习上。
学习上的困难、难题,他从不畏惧,总是耐下心来去一一想办法,解决。
这个孩子,虽然在英语和奥数上没多么突出,但他有创新意识,成绩好,老师和同学也都很喜欢他。
他勇于攻克难题的韧性,有理由让人相信:一点半点的小困难,很难轻易打倒他。
美国宾夕法尼亚心理学教授达克沃斯曾说:那些有自驱力的孩子,身上都有热情的「燃料」。
就像这3个孩子一样。
作为父母,如果不能帮孩子加「燃料」,我们至少要做到:
不要因为自己不喜欢,就否定孩子,还要尽力让孩子体验到——我能行、我身后有父母的支持。
相信,这样的孩子,一定是自发自主的,他生命状态,也是积极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