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阳1月4日电 题:贵州高校团队根植民族艺术 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
记者 张伟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科技连接民族文化艺术,让世界看见多彩贵州!”贵州民族大学信息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数字化协同创新团队负责人向艳丽副教授4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出了自己的新年愿望,而她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平台建设项目“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艺术大数据可视化网络传播平台”正将愿望变成现实。
向艳丽是一名来自湖北恩施的土家族女孩,让她较为尴尬的是自小就对土家族没有深刻印象。“每当有人知道我是土家族时,总会被问起会不会说土家族的话、唱土家族的歌曲?”向艳丽对记者说,“除了身份证能证明我是土家族外,我甚至都没有穿戴过土家族的传统民族服饰。”
资料图:“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艺术大数据可视化网络传播平台建设”手机客户端APP。 受访者供图
幸运的是,向艳丽在贵州开始了一段美妙的大学求学之旅,在校期间的向艳丽被绚烂多姿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深深吸引。“走进贵州的乡村,就会看到许多少数民族同胞身着自己民族的服装,质朴而自然。”向艳丽说,这份“美丽”的感觉是她此前从未经历过的。
学习动画数字设计专业的向艳丽萌发了保护和传承这份“美丽”的想法,早在2013年主持了贵州省科技厅项目,项目以数字技术为途径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使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了安顺地戏表演者的运动空间数据,打破了传统拍照、摄像等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
2014年,向艳丽被中国教育部公派到美国William Paterson University of New Jersry(威廉帕特森大学)做访问学者,而这期间所发生的几个故事让向艳丽更加坚定了“科技连接民族技艺,让世界看见多彩贵州”的事业梦想。
资料图:“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艺术大数据可视化网络传播平台建设”PC端三维网站。 受访者供图
在美国期间,向艳丽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参观博物馆和艺术展览,其中的许多展览将科技与民族文化艺术相结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等新方式传递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这让她大受启发。而学校的一位雕塑家老师的作品更让向艳丽大吃一惊,“当时远远看去就是一根根凌乱的铁丝盘在一起,乍一看让人有点莫名其妙。”向艳丽走进后才发现很多同学拿着手机在观看,“通过手机扫描观看这个雕塑作品竟然是银河系,就是AR技术的应用。”
向艳丽说,民族文化艺术遗产见证了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其重要性已经受到广泛重视。世界各国相继依靠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优势,构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数字化民族文化艺术遗产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从而为社会各界民众提供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资源开放与共享。
受此启发,向艳丽决定尝试用大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展现贵州民族文化艺术。归国后向艳丽在贵州民族大学的支持下,组建团队申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最初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去做,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都是大力支持。”向艳丽说,“年轻人不要怕失败,做错了我们可以从头再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由向艳丽主持,贵州民族大学申报的传播交流推广平台建设项目“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艺术大数据可视化网络传播平台建设”,经专家评审,从中国全国提交的9000多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成为贵州高校第一个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传播推广类新媒体项目。
以项目为依托,向艳丽和她的团队迅速成长起来,“我们用‘玩’的心态来做,‘玩’出新东西,让贵州的民族文化能传播出去,让海内外更多的朋友接受。”
团队“小试牛刀”用AR技术制作出一批“贵州欢迎你”的数字文创产品,交互式的展现方式让其在2018年的中国全国双创成果展上大放异彩,成为“爆款”产品,几百套产业在展览前三天都已售罄。“现场有很多人排队购买,甚至有几个小朋友凑钱购买了一套产品。”这让向艳丽和她的团队大受鼓舞,“这证明了我们的想法是行的通的,‘民族文化+旅游+大数据’可以带来新的卖点。”
然而,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并非总是一帆风顺,2020年初,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项目暂停数月;团队的学生也因为毕业而离开,新人加入需要更长时间的磨合;项目正常开展工作后,向艳丽却在一次外出田野调查中不幸摔断了膝盖。
经过不懈的努力,2021年12月22日,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平台建设项目“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艺术大数据可视化网络传播平台建设”上线启动。项目以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研究对象,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对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数据化、模式化塑造,充分融合了当下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
项目团队将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艺术从银饰、服装、建筑、戏曲面具四大门类进行研究,采用了田野调查与大数据爬虫挖掘技术。通过多渠道发掘整理了数千种贵州少数民族艺术图形和纹样,并将其分类整理入库,采用手机客户端APP、PC端三维网站、社交平台三种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推广。
专家认为,研究成果是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是对贵州民族文化艺术迈向高质量发展轨道的一个强有力的驱动。项目研究有利于促进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对外宣传,对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将起到强力助推作用。
“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给民族文化艺术插上科技翅膀,让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向艳丽表示,未来将继续努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正如我们团队当时为这个项目所设立的主旨——科技连接民族艺术,让世界看见多彩贵州,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不竭地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向艳丽希望,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来传播民族文化艺术,以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网络传播讲好贵州故事,传播贵州好声音;另一方面,也通过推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来传递正能量,通过多民族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未来,向艳丽和她的团队将以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结合为主要教学特色,重点在数字媒体和信息交互设计领域,培养具有跨学科交叉视野的艺术与设计复合型创新人才。同时,依托贵州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以研究方向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协同推进贵州多民族文化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融合创新发展,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贵州民族文化与新时代发展同步。(完)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