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教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上什么样的学校,老师如何。其实,最先应该想到的是家庭教育。因为,即使家长不去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家庭环境本身也是教育的重要角色。回顾我的家庭教育,我认为家庭给孩子的财富是精神上的充实,是爱,而这些与物质不一定是正比例关系。
对自然的情感
我的童年是和奶奶一起在农村度过的,那是河北平原的一个村庄,我尤其爱闻新割的青草的味道和烧麦秸做饭的味道,爱看房顶上的炊烟升起,爱看摘棉花的劳动场面。而有些人对这些熟视无睹,甚至嫌弃农村生活。怎么能对平常的生活生发出热爱?我的体会是需要将之上升到美感。可是艰辛、贫穷的农村生活能有美感吗?美感需要从读书中获得。我的父亲教我读诗、读小说,正是文学的描写,让我在文字的镜头里重新看自己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别样的美感。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这使我领悟到,我热爱自然既与我的农村生活经验有关,又与我读的诗书有关。读书成就了我将生活审美化的能力。
对文字的情感
奶奶非常敬畏文字,看到带字的纸就要抚平叠好。她不识字,但尊重识字的人。于是我觉得,如果我是一个爱字的人,也能够获得尊重。她很唠叨,并且脾气很大,喜怒无常。但只要我在看书,她就不会打扰我。所以为了逃避她的唠叨、斥责,我就变成了爱看书的孩子。书中的世界是美好的,书中人经历的贫穷、艰难经过文字的镜头转换被赋予了意义。任何一件事情,经过文字的描述就升华了。
朴素的情感
我的家人都非常善良淳朴。养育我的两代人都是遇事先考虑别人,乐于忍耐,不慕虚荣,不慕威权,不慕财富。父亲写得一手好字,书画家同行大多热衷收藏,雅聚时常互相欣赏。父亲没有任何收藏品,当别人问起他收藏何物时,他回答说:我收藏月亮。于是他被朋友称为“藏月老人”。父亲退休后经常被请去演讲,被介绍时常被称作大师,父亲极不喜欢。一次父亲说,称我为大师是把我说小了,我比大师大一点,是老师。很是幽默。现在我是校长,但所有的人都称我老师,我十分自在,这份自在是受到家风的影响。
信任感
奶奶出生于1919年,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她都经历了:战争、饥荒、运动、地震、旱涝等。她的生存能力极强,即使家徒四壁也能让生活过得有模有样。为了这个家,奶奶和父亲奉献着自己。不是家庭的富有,而是长辈的达观和坚韧使我建立了超稳定的安全感,尽管我的亲生母亲因为生我难产去世了,我也没有缺失安全感。无论在个人的成长中还是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都没有焦虑。因为我相信人,相信事,相信一切。相信就是一种幸福。
生长式思维
在我的印象中,奶奶面对生活无所畏惧。奶奶是个寡妇,她的丈夫和弟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她一人撑起一个家,上有长寿的父母,下有我的父亲。
她曾经说,有一天从地里干活回来,吃饭时下起了暴雨,外面的人都往家里跑,她一个人往地里跑,去看庄稼。我当时没有问她去地里做什么,但冲进天将黑的暴雨里的形象非常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生活的磨砺使然,奶奶是一个特别敢担当的人。同样,父亲也是一个担当者。他性情温和,比奶奶佛系很多,但原则清晰坚定。比如绝不说谎,在特殊年代绝不为自保伤害别人。我的家人因为富有同情心,所以都有悲观主义气质。但面对问题,我的奶奶和父亲又是乐观的。比如住平房会漏雨,在滴水的地方放个盆,父亲说这滴水声可以帮助催眠。
在生活中见到了太多的“争夺之丑”。我的体悟是,退让也是一种生长,心灵之中有美生长,情感之中有宽容之爱生长。生长式思维就是为一切找到意义的思维。在读了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后,我更有了共鸣。
我的长辈是珍贵的普通人,他们的品格让他们自信地立足世间并传承给下一代。我能够领悟他们的美好并继承发扬,也是给长辈最好的回报。
(作者系北京日日新学堂创始人、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2年02月09日第12版
作者:张冬青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