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召政,作家、诗人、学者。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驻校研究员。
熊召政在创作话剧《司马迁》时,曾借司马迁之口对话屈原——“三闾大夫,你住在长江的夔门之下,我住在黄河的龙门之上。长江和黄河在我们的家乡,挤出束缚,汪洋恣肆地奔向大海。长江黄河手挽手,中华文化就灿烂。咱们两个人手挽手,中国的文化就在我们手中新生。”
去年全国两会上,熊召政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建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四五”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研究,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进一步发挥生态、文化、旅游对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作用,形成“十四五”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动能。
20岁的时候,熊召政就宣称,“我是长江的‘大手大脚’的儿子。”虎年新春,熊召政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时说,是长江养育了我们。诞生、成长、回护、滋养、丰盈、盛放、接纳、奔腾,熊召政眼里的母亲河,诗意盎然、性灵智慧,连接历史与未来。
涛声里的诗篇:三峡凝结了最华彩的段落
熊召政在《诗中的三峡》一文中写道:“三峡是最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有着真正的历史性。”在熊召政看来,“三峡堪称是一部真正的史诗”,在三峡工程之前,三峡的史诗之笔,“一直在诗人的手中。”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从今诗在巴东县,不属灞桥风雪中”……熊召政说,从夔门到荆门(荆门山),全长292公里的三峡,“每一丛岩石,每一叠波涛,无一不是撼人心魄的诗的华章。”
熊召政对比东西方不同的审美体验:西方游记,多是自然的变迁和变化,很少融入个人情思;而中国则不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从物我相吸到物我两忘,是东方人特有的审美体验。
三峡,以极致的山水,叠加数千年的时光,为这种审美体验奉献了一个“场”:无论是淡淡的哀愁,还是出尘的遐想;是执着的狂放,还是庄重的唏嘘;人性的灵光、心智的迸发,于岩壑间撞击,在韵律间闪耀。“三峡,成为了人类生活的象征。”如果抽掉这个“场”,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的面貌难以想见。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这是陆游站在楚国故城悼念屈原的诗。屈原的故乡是三峡之中的秭归,诗歌的故乡也在此。熊召政回忆起曾在台湾彰化度过的一个端午节。那里有一支屈氏后裔,约200多人,每年端午都汇聚彰化屈家村拜祭屈原。“那年端午节,两岸诗人共同怀念我们诗国的太阳。余光中先生介绍他怎么写出‘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这句诗的,先生还说蓝墨水的上上游是秭归。”
长江人的担当:把整个中国放在自己肩头
“长江就是我们的任脉,黄河是我们督脉。”熊召政认为,“像一个人的两大经脉支撑一个人的骨肉、灵魂和思想,中华文明就靠这两条河流在支撑着。”
历史早已证明大河与文明的关系。熊召政说,历史上游牧民族曾一次次冲下高原,来侵入农耕文明,不停地冲击、改造着黄河文明。“这种改造是中华文化形成的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让我们最早以汉文化为主的黄河文明,形态越来越复杂。”
“长江文明呈现出另外一种发展样式。每一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大量的贵族宗室成员南下。就像我们都熟悉的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许多江南望族,就是从黄河迁徙而来的。这种迁徙,让长江的下游获得了更丰富的文明成果,就是黄河文明带来的。西晋末年、南宋初期,衣冠南渡让长江的文化一次又一次得到很大提升。”熊召政认为,长江文明从一开始就不具备保守的形态,而是汪洋恣肆的,想象飞腾的,是浪漫的。
熊召政有这样的观察:把整个中国放在自己的肩头上,长江人有这种担当。“你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口号是长江人提出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在长江边的《岳阳楼记》里写出来的;楚人有问鼎中原的决心,‘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朱元璋、陈友谅争天下也在长江边上。一直到辛亥革命,是在长江边的武昌城爆发的。”
中游的荆楚文化:得水气之王
在熊召政看来,万里长江,文明的开端就是各种风雷激荡,因此长江的文化基因是开放的。“万里长江的文化分成三个形态,上游是巴蜀文化,中游是荆楚文化,下游是吴越文化。”
“巴蜀文化得地气之厚,海拔八千到五千,天高地厚。吴越文化得风气之先,一切外来的东西,都从下游那儿经过。中游的荆楚文化,得水气之王。所以一代领袖站在黄鹤楼上感叹:‘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茫茫九派,就是中部的特点。”
“几大板块之间,差异很明显。以人才的特点来看,巴蜀出鬼才,荆楚出天才,吴越出人才。当年的张栻和朱熹在岳麓山论道,说我们现在坐下来,来探讨一千年的问题。如果不是这种心胸,没有这种襟怀,没有这种宽广的文化视野,苏东坡在赤壁边上写不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毛泽东也不会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慨。所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因为我是长江边上的人,我更多的以一种眷念的感情来述说我的家乡。黄河和长江,同样伟大,它们不是依附的,它们是并重的。它们不是一强一弱的,它们都是饱满而灿烂的。它们形态不一样,所以我们才有了这样完整的灿烂的中华文化。”
“2008年上海世博会,我受命担任建造湖北馆的总策划,我为它提炼的主题是:水是我们的历史。这不仅仅是因为流经湖北的长江干流长达1061公里,还因为荆楚大地是千湖之省,长江的众多支流在这片大地上流淌,给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子民带来无尽的恩赐。‘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只要地球上所有的母亲河都还在不舍昼夜的流淌,我们的文明就会奔流不息。”
熊召政表示,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江河互济”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文化公园是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的文化空间载体。”熊召政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强化国家民族文化认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长江文明所蕴含的博大人文精神与深度和谐的理念,能够为世界提供一种良好的发展愿景,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智慧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