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鹤山不少民间艺术后继无人濒临失传 “老手艺”期待“新力量”
2022-02-18 16:23:53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民间艺术蕴含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民间绝活”。鹤山文化底蕴深厚,鹤山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可谓百花齐放、熠熠生辉。

 
在发展过程中,鹤山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探索,形成了极具鹤山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咏春拳、狮艺、三夹腾龙、竹编技艺、紫丹苏陶制作技艺、装裱制作技艺、泥塑、烙画、剪纸、灰雕、木雕等,不仅具有浓厚地方特色,更彰显鹤山悠久的文化传统,是鹤山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民间艺术作为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植根于民众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正能量,深受群众欢迎。
 
然而,当前鹤山许多民间艺术面临“青黄不接”“濒临失传”等困境,如何推动鹤山民间艺术传承、保护与发展,激活其在新时代的生命力,焕发出时代的光芒,成为鹤山民间手艺人共同的心愿。
 
特色
 
文化交融
 
孕育出多彩特色的民间艺术
 
近年来,在文化底蕴深厚的鹤山,民间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及华侨文化在鹤山交融,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极富特色的鹤山民间艺术。”鹤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何志强说。
 
据了解,目前鹤山现存传统民间艺术涵盖类别广,包括有民间文学、民间信仰、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节令习俗等,具体数量近50项。
 
其中,咏春拳、鹤山狮艺、古劳三夹腾龙等民间艺术,地方特色浓厚,彰显了鹤山悠久的历史文化,是鹤山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展现了鹤山人民的质朴、包容。
 
一直以来,鹤山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鹤山狮艺、咏春拳等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引导了更多年轻人学习技艺,重视培养下一代传承人;支持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组织研究骨干队伍,建立狮艺、咏春民间艺术传承馆,以艺术传承馆为载体,提升鹤山民间艺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促进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鹤山还有许多民间手艺人,苏洛其是鹤山紫丹苏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据了解,鹤山共四处唐代窑址,经专家从现场采集到的青瓷有碗、罐,陶器有炉、盆、釜等文物、碎片中分析证实,鹤山远在唐代已盛产陶瓷。
 
“民间技艺传承需要沉下心来雕琢。我希望以陶艺产品为载体传播鹤山文化。我们要坚持传统做法技艺,培养一批热爱陶艺的年轻人,让紫丹苏陶制作技艺发扬光大。”苏洛其说。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最能代表一个地方人文特点的符号。据了解,鹤山市拥有许多民间美食制作技艺。如,在鹤山古劳人久居西江边,催生了适应生活作息与产业发展的独特美食——鱼皮角。以福兴酒楼等餐饮店为载体,他们保持着鱼皮角的传统制作工艺,将原来只局限于水乡的美味推广至周边,成为周边群众餐桌上的常客,广受欢迎。以古劳酱油制作技术生产酱油的东古公司,最初规模很小,后壮大成为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这得益于使用了传统制作工艺,并加以创新。
 
近年来,鹤山大力推动民间艺术繁荣发展,出台了许多切实的举措。在鹤山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下,鹤山市文化部门、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专家学者们积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对鹤山全市现有民间艺术进行调查,并积极推动有条件的项目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据统计,目前,鹤山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7项,其中,咏春拳、狮艺、古劳酱油制作技术、陈山香火龙习俗、古劳三夹腾龙等5项先后成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城花炮会习俗等6项成为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困境
 
后继无人
 
不少民间艺术濒临失传
 
积极推动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申报非遗项目,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但民间艺术的发展还是面临着困境。
 
在何志强看来,当前鹤山许多民间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有的甚至已绝迹,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项目,如竹编、木雕(木工、龙舟模型)、陈山彩灯制作、客家山歌等,其制作技艺和表演艺术的掌握者年事已高,新一代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导致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年老的民间艺人现在在本地很难找到传承人,一些传统民间艺术可能很快就要消失了。”何志强说。陈山彩灯制作人李福贵就遇到这样的难题,他年事已高,“眼睛不好使,手脚也慢了,但年轻人也不愿意学。”说到无人“接手”这项制作技艺,李福贵很是无奈。当前,陈山彩灯制作已处于“濒危”状态,而陈山彩灯制作技艺作为省级非遗项目陈山香火龙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失传便造成鹤山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代生产工艺方式正在加速挤压民间手工技艺生存空间。如鹤山现有的竹编、陶瓷,以及曾在农村长期流行的,极具睦邻文化的年俗食品如炒米饼、蛋散等,目前坚持手工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了。
 
“现在是工业化的社会,民间艺人没有办法进行规模化生产,许多传统的民间技术、民间风俗受到市场经济和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可能要退出历史舞台,有的可能是因没有市场,无奈走向凋零。”何志强说。
 
在何志强看来,当前民间艺术仍然缺乏有效保护,特别是散落在农村一些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群,及部分村居中附着的文化精华,如砖雕、木雕、石雕、壁画、灰雕等,由于年久失修,或在建设中遭到了破坏。
 
“鹤山灰雕作品表现形式主要是绘画,讲究艺术性,必须有美术工艺基础,随便找一个建筑工人或装修工人去做等于破坏。”何志强表示,许多民间艺术由于现代科技手段和研究人员不足,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保护,无法进行紧急抢救;部分散落在民间的珍贵物品和资料,很可能因保护不力或保护方法不当遭到破坏而消失。
 
思考
 
创造性转化
 
寻找民间艺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契合点
 
先辈留下来的民间艺术,是宝贵的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对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寻找民间艺术与时代同步繁荣发展的契合点,这是推动鹤山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努力方向。”何志强说。
 
例如,近年来,鹤山市大力发展红茶产业,既弘扬传统文化,又能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咏春擂》《红茶文化节》《狮王争霸》《三夹腾龙》等传统文化节目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既叫好又叫座;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非遗技艺传承人让传统技艺大放异彩……
 
如何把握鹤山民间艺术与时代同步繁荣发展的契合点,何志强认为,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建议
 
建立长效机制
 
保护传承民间艺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很多民间艺术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民间艺术传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知识水平偏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支撑,只靠他们自身的能力,很难保持技艺的延续性。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间艺术遭到了强烈冲击,一些文化传统正面临着失传与消亡;民间艺人老龄化,传承后继乏人。虽然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大力推行,令大量民间艺术受到了公众关注,但也难以消除时代发展对民间艺术的冲击。
 
何志强表示,要拓宽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要做好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发展工作。当前民间艺术要走出困境,需要不断提高竞争力,需要政府足够重视,并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扶持。
 
一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对民间艺术的政策扶持。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保护专项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行为加大对民间艺术的普查调研、征集保护和利用。对生存困难、濒危或将失传的传统工艺,紧急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保护和传承;对经济效益欠佳的,要引导其快速融入市场;对优秀的民间艺术给予重点保护。
 
二是要培养壮大民间艺术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鼓励民间艺术传承人与学校合作,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
 
三是要举办各种民间艺术活动,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从而达到普及、发展和传承的目的。对有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及时保护和改造,使其健康发展。组织相关人员搜集记录民间艺术作品,建立民间艺人电子档案,利用摄影、摄像、录音等现代手段,尽可能整理保存民间艺术;努力拓宽民间文化艺术的市场,积极支持民间文化艺术的开发。
 
四是要用好和多建设博物馆、非遗馆,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直接保护,旅游业要注重在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兼顾,以促进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性开发。要让人们在休闲之余感受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所带来的乐趣,在无形之中让其融入现代生活;鼓励人们更多地了解民间艺术资源,进一步提高群众对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增强全民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觉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良好氛围。
 
“繁荣民间文艺重在挖掘抢救、传承创新,我们既不负古人,更不可愧对来者。”何志强说。
 
★鹤山民间艺术清单
 
咏春拳、狮艺、古劳三夹腾龙、古劳酱料制作技术、客家山歌、客家黄酒、鹤山狮头制作技艺、圣堂香火龙习俗、靖村竹编技艺、黄洞香火龙习俗、鹤城客家上灯习俗、桃源社日、黄洞米点、鹤城花炮会习俗、古劳鱼皮角、钱塘彩龙、址山龙湾龙舟、竹朗金龙、鹤城花生加工技艺、鹤城腐竹、玉桥民间传统艺术节、陈山香火龙习俗、紫丹苏陶制作技艺、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龙口牛肉、双合红茶、古劳麦水游神、上南烧肉制作技艺、鹤山粽制作技艺、址山温蛋制作技艺、鹤山鱼生制作技艺、陈山彩灯制作技艺、米醋制作技艺、装裱制作技艺、烧鹅制作技艺、艺术盆景、泥塑、烙画、农民画、版画、剪纸、灰雕、木雕等。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